- 张先飞;
作为“五四精神”内核的“精神独立”原则是五四理想主义社会改造思潮的重大思想成果,被树立为根本性的道德律令。新思想文化领袖推动以“精神独立”为核心价值的思想革新及社会改造运动,作为建造理想中国系统工程的基石,并将该原则定位为审视与评判全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首要标准。“精神独立”原则的合法性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的社会思想动荡和国民精神加速变化中遭受到严重冲击,部分新思想文化领袖自居为五四价值的坚守者,坚决抵抗现实制度体制、政治强权、“意底牢结”的压迫,卫护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已基本确立的思想文化革新立场及核心价值观,坚守自由精神与独立意志的底线,并继续担负启蒙时代“思想革命”的重任。他们选择“精神独立”等部分核心理念及其他当下中国急切需要的价值观,共同筑构出一套坚实有力的观念系统——“言志”的“认识性装置”,期望将其作为在新阶段的立身根基,抵抗一切压迫“精神独立”、尊奉专制独断的思想与文艺,守护及光大自由精神及独立意志等五四核心价值立场,保障以实现“精神独立”为核心的独立个人“求胜意志”的发达。创构“言志”的“认识性装置”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思想文化及文学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核心话语事件。
2025年04期 v.40;No.200 46-53+253-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8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马里扬;
20世纪以来的唐宋词乐研究,存在着“现代性”的转化问题。林谦三、王光祁等中外学人在这个领域内的贡献,可比汉语音韵学转化过程中的高本汉等语言学家,即将传统的乐学与词曲学转化为用文字之外的记音系统所展开的历史的、比较的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上,传统的“历史考据型”转化为现代的“理念实验型”;在材料上,敦煌写本、东亚汉字文化圈、民间小传统与欧亚腹地的“新材料”促使“书写/口头”“空间”以及“文本”问题在理念上的更新与批评上的尝试。“声音”,作为又一新的理论维度,可以借此对研究对象“唐宋词乐”的性质重新界定,亦即从以“文本”作为核心、限制于“关系研究”的“音乐文学”走向具备完整性、共时性、统一性的文学过程之“声音文学”;所谓的“唐宋词乐”,也应该理解为——6世纪至13世纪发生在中国唐宋时期的“声音文学”的一种样态;将其置于整个中国文学的演变中,能够更为清晰地认识其作为“声音文学”的独特价值,据此也可以重新思考21世纪唐宋词乐研究的“现代性”转化所面临的问题与方向。
2025年04期 v.40;No.200 54-66+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8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米彦青;
清代的知识、思想和信仰发生重大变化,制度、文化的改易涵纳其间。历史的巨变带来了文化与文学的新变,文学的研究只有放宽视界,才能契合历史的时代脉动。大历史观视域下的清代文学研究,须遵循以下方法原则:首先,要追索不同民族文化与异文化相交融而生成的新的文化语境的特质,寻绎文学发生学的轨迹,确立多民族文学史观下中华文学建构的发生学逻辑。其次,要坚持大历史观方法论,在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空间中关注清代文学。制度史视域下的清代文学生态研究,是基于制度与文学生态的互文性考辨,解构族群精神谱系的演进逻辑,可窥见旗民互动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进程;思想史观照下考察清代文学,从思想史维度解析清代不同民族间的文学互动,有助于揭示清代文学创作的思想特质,同时展现历史语境中创作主体的文化处境,这对推进清代多民族文学融合研究具有学术价值;在新文化史研究方法中能够养成清代文学研究实践的问题意识。最后,应以中华文学史料的系统梳理与深度解析为根基,突破传统学科边界,构建跨学科研究范式,以多维学术视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撑,彰显其历史传承、社会服务与实践应用价值。
2025年04期 v.40;No.200 67-77+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4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胡琦;
四书讲章是明清时期颇为流行的一种科举读物。在八股文写作“入口气”的规制要求下,讲章关注四书文字中蕴藏的语势口吻,形成一套丰富而细腻的多层次“语气读书法”。此种读法包含三个层次:(一)辨析说话人的身份系圣贤本人抑或记录的弟子,区别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二)推敲诵读中的顿断方式、语气轻重、声调高低,借以用声音形态呈现出经文语义的微妙不同;(三)想象、体会圣贤气象,由说话人之“神情”通向经书之“神理”。此类读法上承经学中注重白文直解的传统,尤其是宋代以降,理学家熟读涵泳的读书法,在明清两代则由于科举需求的刺激更为蓬勃发展。因应读法中轻重、缓急、高下等二元对立的特征,经书文本也可以作各种二分式的解读,为八股文对仗立柱提供了便利。语气读书法触及了话语层次、章法、语句节奏等文学形式批评基本命题,故亦从四书扩展到其他古籍文本。由字句分析到文本“神理”,再到圣贤“神气”的阅读进路,更是桐城派“文气”说孕育形成的背景,构成了中国传统文论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年04期 v.40;No.200 78-89+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2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