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哲学研究

  • 中国哲学的目标与使命

    赵峰;

    中国哲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中坚思想,其目标是求道,不同于西方哲学仅仅满足于以思维与概念来把握真理。从轴心期开始,中国哲学就开启了中华原生文明发展道路的自觉进程,即将神圣文明与世俗文明打成一片并以世俗文明为中心的道路。宋儒面对全球性宗教化浪潮的挑战,升级了儒家神圣文明并改造了宗教神圣文明,然后以世俗文明为中心重新梳理了神圣文明与世俗文明的关系,从而实现了中华文明的整体升级,并扭转了人类文明的走向。近现代以来中华文明面临的挑战,是西方个体本位世俗文明实现了现代升级所致。中国正在走的是一条群体本位世俗文明的升级之路,它要求中国哲学以自己的方式充分打开世俗世界,包括打开自然物性世界和世俗人性世界,找到升级本土世俗文明的关键所在,完成相应的改造和升级工作,并重建世俗文明与神圣文明的关系。这条中国道路通向的目的地,必然是现代文明的新型态。

    2024年04期 v.39;No.194 1-11+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7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3 ]
  • 走向宇宙与安居大地

    吴国盛;

    走向宇宙是现代性的内在要求,它以宇宙同质观作为必要条件,以意志论的人类中心主义作为充分条件。宇宙同质观源于中世纪晚期对人类认识有限性和认识视角的发现,人类中心主义则是中世纪晚期唯名论运动的直接后果。作为现代性之核心的人类中心主义引发了虚无主义,使物丧失“物性”,使世界不再有“意义”。安居大地是克服虚无主义的可行方案。“大地”不是表象化的“地球”。安居大地不是退守“地球”,而是重新找回“意义”。安居暗含了身体、位置、生态的重要性。重新发现身体、位置和生态,是克服形而上学—虚无主义的必要步骤。在“大地”观念指引下,航天与环保的矛盾可以被克服。

    2024年04期 v.39;No.194 12-21+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3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 ]
  • 人性与政治关系的古今之变——以性善论与性不定论为视角

    李涛;

    讨论人性与政治(或制度)的关系问题,需要放在古今之变的视域之下,也不能只停留在人性善或人性恶的层次,而需要深入到人性或灵魂的层次,探讨究竟是哪个部分在主导实践行为中的善与恶。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洛克、休谟等,讨论人性与政治的关系都是深入到灵魂的讨论之中。古代政治的灵魂基础是理性,其人性论是性善论;现代政治的灵魂基础是意志,但接受理性向善的约束,其人性论是性善论约束下的性不定论。性善或理性的表现是美德,古代政治是一种美德政治或贤人政治;性不定向或意志的表现是自由或权利,现代政治是一种法权政治或契约政治。无论是古代追求的自然的、普遍的善,还是现代追求的个人选择的、各不相同的善,只有性善论才能建立政治秩序。现代政治并非基于性恶论,而是允许个人自由地追求自己认为的善。在不同人性理论之下审视政治状态,才能既不过分地高扬古代美德政治,也不简单地将现代政治贬低为无规范性的。

    2024年04期 v.39;No.194 22-33+228-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2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历史研究

  • 汉唐丞佐之异及其演化

    楼劲;

    汉代丞佐主要分管长官属下的具体事务,其总署曹事之职因权位与长官相去悬远而难落实,无法对长官形成切实制衡。唐代丞佐则已与后世的副职相仿,正、副之间权位已甚接近,正职虽负主要责任,却必须与副职协同行事,连署公文,并可各自申奏请裁。汉、唐丞佐异多于同的状态,反映了先秦、秦汉至隋唐相关建制和辅佐方式的深刻变迁,蕴有大一统王朝建立及其行政体制递嬗转折的丰富内涵,体现了公卿体制到省部体制的不同行政重心、管理方式和运行态势。这也表明今人习见的行政秩序皆经长期发育演化而成,切忌把后世的行政状态想当然地套在秦汉头上。

    2024年04期 v.39;No.194 34-5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0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真番不多,汉居其半”:明代中后期川西北地区的跨境流动、族群关系与国家治理

    胡箫白;

    明代中后期是川西北地区“国家化”进程逐步推进、“中央—边地”权力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段。从成化朝开始,川西北边防渐趋废弛,地方番众频繁攻击明军粮运及班军队伍,造成区域汉番势力失衡。在此态势下,大量边卫兵士或主动逃离军役投入番寨生活,或遭到掳掠而成为番众进行人口贩卖及索要赎金的对象。明代中后期川西北汉族人口进入山间聚落,构成了一种特殊形态的跨境流动现象。及至明代后期,川西北边卫因应王朝边略调整而发起“嘉、万大征”,镇服地方势力、招抚离境汉族人众,在改变地方社会基层组织架构的同时,深化了区域纳入王朝体系的程度。考察由跨境流动促发的族群关系变动,是立体化理解明代中后期西部边区国家治理形态的关键视角。

    2024年04期 v.39;No.194 53-66+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7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公家之谋:清代京城牙行的管理与运行

    高福美;

    牙行是明清时期商业运行不可或缺的交易媒介,也是政府实施基层市场管理的重要内容。清初除沿用明代的官牙制度之外,针对牙行推行了一系列限制性政策,其中以“退帖顶补”为代表,强调牙帖定额发放并强化官方管理。同时,在京城牙行的市场职能之外,赋予其必须担负的其他职责,诸如科考场差、包揽上税等事务。不过,无论是市场催生的中介职能,还是政府设定的制度身份,都在牙行的实际运行中偏离了既有轨道,形成了另一种利益格局。晚清政府为扩大财源,转以牙税征缴作为管理重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初以来制度管理与市场需求相悖对牙行发展造成的影响。从清代京城牙行的政策调整及具体运行来看,交织着中央制度与地方实践、政策制定与市场发展、政府财税与行业利益等多方力量的博弈,对我们进一步探讨清代财税制度变革以及地方市场发展的实际进程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04期 v.39;No.194 67-76+229-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0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灌区、沙碱与稻作:近代以来豫北黄卫之间土地生态变迁与民众生计适应

    申志锋;

    清末民国时期,豫北黄卫之间的土地生态延续着之前业已存在的沙碱环境,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农民生计往往被动地依土地所产来维持。从清代卫辉府的不断扩大,可以看出豫北土地生态相似性使得各区域逐渐走向融合。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初,黄河以北平原省的成立使得区域一体化达到顶峰,促使区域水利事业更为均质化的发展,修筑了开“引黄淤灌”之先河的人民胜利渠,与随之而来的原延封、红旗、韩董庄、祥符朱等大型灌区的修建,使更多的沙碱地转变为较为适宜农作生长的土地。但不合理的灌溉模式,也带来了区域土地生态次生盐碱化的灾害,很快区域民众就调整灌溉措施,使得土地盐碱化问题得到缓解。同时,这一土地改造过程中,豫北沿黄区域农作生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突出的是黄河北岸“新稻区”的形成与发展,这也是区域民众在土地盐碱化被动形势下的一种“积极适应”。

    2024年04期 v.39;No.194 77-99+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8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文学研究

  • 汉代文章“属辞比事”论

    许结;

    汉代文章进入了一个制度化的时代,其文法尤以“属辞比事”见长,这一源于“属辞比事,《春秋》教也”的思想衍展而为汉文的写作法则,实经过了从《春秋》学到西汉文的历史演进。在汉人的文章写作过程中,其属辞比事的方法相对集中地表现在以史喻今的笔法和连类比德的思考,同时又形成文体互通的创作形态。从文学史的意义来看,相较而言属辞比事的方法更多地体现在西汉文,东汉文虽亦承续西汉文,但因俪词偶文渐盛,则渐次消解其文法,由此论其文章学的内涵,则又形成了从“属辞比事”到“事辞称”的理论迁递。

    2024年04期 v.39;No.194 100-111+230-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3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旧体诗的白话历险:以周氏兄弟和聂绀弩为中心

    杨志;

    新文学史通常认为,“旧诗属于文言”而“新诗属于白话”。然而这有悖事实——旧诗只是一种诗歌形式,可用文言来写,也可用白话来写。“诗界革命”以来,一批批有志于革新旧诗的诗人直面新词暴涨的挑战,积极吸纳新词,以此革新旧诗。其中,以周氏兄弟和聂绀弩为代表的来自新文学阵营的旧诗诗人,以新词入旧诗,以竹枝词和打油诗为诗体,造就了“诗界革命”以来旧诗革新的又一轮突破。但是,因为他们没有深切意识到:1920年政府颁布法令废除文言后,现代汉语在旧诗中取代古代汉语已成为发展大势,导致革新工作局限于打油诗,未竟全功。反之,英语诗歌的“词汇现代化”工作,虽然比“诗界革命”还晚了二十年,但因艾略特、奥登等现代诗人的强力推进,反取得了成功。他们的经验教训启示我们:旧诗跟文言和古代“有联系”,但不是“必然有联系”,旧诗的语言发展方向,应以现代词为主,清除冷僻的文言词,将旧诗与文言的关系“解绑”,走上新的可能。

    2024年04期 v.39;No.194 112-120+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2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由“贯天人”到“赅中西”——中国比较文学的发生与近代文化转型

    纪建勋;

    1840年以降,国人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学习无疑有着对抗顽固派、启蒙民智、建构文化现代性与民族性等目的。也只有在这一背景下才能更好地认识到中国近代比较文学为何在还未“学科化”之时就已经“早熟”地有了一些研究成果。从学理上来看,中国比较文学的发生与近代文化转型之间存在着直接而又复杂的联系。作为近代文化转型的核心问题和主要特征,中国比较文学发生期相关人物的成就与相关文献体现出由“贯天人”到“赅中西”的嬗变,并且经由此种嬗变,把“中国比较文学的发生”和“近代文化转型”两个事件勾连在一起。梁启超、王国维、鲁迅等学人在近代文化转型的历程中,受到近代文化转型前期代表人物林纾、严复的影响,在“贯天人”到“赅中西”的嬗变道路上前进得更远。这种嬗变也体现出西方舶来的所谓“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与“激进主义”思想在中国比较文学的发生与近代文化转型进程中的渗透与萌发,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学衡派的产生埋下了伏笔;同时,这些思想的渗透与萌发也表现出近代中国文化转型期的时代与地域特征,也正是这一时期,中国比较文学学科虽仍处于萌芽阶段,但多方面坚持不懈的探索,为下一阶段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与初兴夯实了基础。由“贯天人”到“赅中西”,“发生转型论”之启蒙性与完成度,对于今日走向世界文学的国际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方法论建构意义深远。

    2024年04期 v.39;No.194 121-136+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0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文学、文化与文明——以屈原、《楚辞》与端午节的教学传播为例

    罗剑波;雍寒清;

    文学、文化、文明是国际中文教育的三个重要向度。屈原、《楚辞》与端午节作为凝结中国文学、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大中文”理念下国际中文教育的经典案例。国际中文教育中传播推广屈原、《楚辞》与端午节文化,在留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中华民族更好地走向世界与古今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屈原、《楚辞》与端午节的教学传播中,应坚持当代性原则、人文性原则、会通性原则与针对性原则,以恰当、切实的教学方法实现屈原、《楚辞》与端午节的有效传播。

    2024年04期 v.39;No.194 137-145+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6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专题研究_茶史研究

  • 从区域史到全球史:徽州茶商研究路径的新转向

    康健;

    近八十年来,有关徽州茶商的研究在其资本来源、兴衰轨迹、国内外贸易、运销网络与区域社会变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这些研究多侧重区域史的内源性阐释。作为商品的茶叶除具有独特的贸易属性外,更是在跨区域、跨国家的文明交流与互鉴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徽州茶商研究在新时期的发展,需要采用全球史的新视野,建立跨区域、长时段、跨文明的新理路,注重运用多语种文献和跨学科融合的新方法,这样才能推动徽州茶商研究向纵深发展,充分展现徽州茶商研究的独特价值与时代意义。

    2024年04期 v.39;No.194 146-157+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2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晚清跨地域经营商号的组织结构与财务监督——以徽商茶庄账簿为中心

    黄一彪;王国晋;

    泰昌发介号淳庄账簿呈现了晚清徽商京茶庄进行跨地域经营的簿记制度。为了应对因长途贸易所带来的财务管理难题,位于浙江的淳庄采用无透无存的账务处理方式,分离个人财务与非当期支出,以此精准计算当期经营成本。与此同时,淳庄通过收付复式记账法,复核与摊算成本,进而再制作细目清楚的成本报表,从而向位于京、津的上级机构披露详细的经营信息,是非独立核算单位财务制度的体现。淳庄虽然只是内销茶商经营体系中的一环,但其作为一个横切面足以呈现出跨地域经营商号的组织结构特征与财务监督制度,是传统商业在长途贸易刺激下内生演变的结果。

    2024年04期 v.39;No.194 158-173+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8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经济与社会

  • 论乡贤的信义义务

    徐祖澜;

    乡贤信义义务作为信义义务规范的扩张,意在从法律角度超越乡贤研究专注道德评判的模糊性。这种法律扩张是基于乡贤恪守信义的法理而产生的次第性规范重塑行动:首先,乡贤与信义的关联,源自人们对乡贤德才兼备的价值认知;继而,该价值通过乡贤惠及乡里的私法行为得以具化,受诚信原则的强行性约束;最终,从诚信原则到法律规范,意味着乡贤对乡民负担必要的信义义务。在我国乡村社会,优位的乡贤与弱位的乡民是一种事实状态,根据信义法的一般法则,乡贤在涉及乡民的特定法律关系中应履行忠实义务与注意义务。但现实中,践行信义义务并非坦途,存在着诸如乡贤的法律定位失准及其信任危机所导致的规范陷阱等风险。为此,乡贤的信义义务应予以调适,既满足一般信义规范的共性,又要契合我国乡村社会的实际,即不仅在形式上肯定乡贤信义义务合同条款型与组织制度型的共存,而且在履行上尝试建立以规制不当利益为中心的忠实义务判断标准和以行使合理权能为中心的注意义务判断标准。

    2024年04期 v.39;No.194 174-186+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7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中国式现代化对新型现代性理论叙事的逻辑构建

    张成岗;

    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西方国家推动了现代化在世界历史范围内的确立。现代性是现代社会形成的历史表征及情景阐释,包含文化与认识论、社会与制度、经验性地方认知三重维度。现代性理论话语构建经历了从多维性向多元性的转换,对西方现代文明不同主题和制度模式的选择及重构导致了多元现代性的理论叙事。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式现代化的超越,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建立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及中国民族文化主体性之上,在历史传统与现代社会构建之间保持均衡性。由于各国国情差异,现代化道路、模式应有所不同,中国现代化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体现为传统和现代、世界和中国、全球性和地方性相互交融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现代化道路的普遍性与基于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独特性的辩证统一。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彰显了历史继承性、理论创新性、实践开创性以及国情独特性的多重特征。

    2024年04期 v.39;No.194 187-195+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8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从虚拟到现实:网络游戏用户合作行为迁移研究的兴起与探索

    苏竣;孙浩;

    虚拟世界来临,人类新的合作空间与社会困境并行出现。研究虚拟世界中人类的合作行为与规律以及虚拟世界合作对现实世界合作的迁移影响,成为智能社会时代的前沿议题。对网络游戏分析场景进行了研究,以虚拟世界的合作行为以及行为迁移现象为分析目标,揭示网络游戏用户合作行为虚拟现实迁移议题的研究兴起、过程与学科视角,探讨网络游戏通过虚拟合作化身等微观心理路径影响用户在游戏内外的合作行为的作用路径、机制与边界条件;提出并阐释“普罗透斯效应”理论在虚拟现实情境下用户行为迁移研究议题的一般性解释力;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围绕“学科分析交叉,真实场景丰富、样本范围扩大,研究方法多样”等方向,对“普罗透斯效应”理论进行宽视角、跨文化、大样本、多方法的实证研究与模型修正研究。

    2024年04期 v.39;No.194 196-211+23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1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跨文化研究

  • 无问西东:环境史的研究及省思——唐纳德·沃斯特访谈实录

    唐纳德·沃斯特;姜文浩;张江;

    作为环境史学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军者,唐纳德·沃斯特教授的个人研究理路经历了从美国西部史到生态思想史再到星球史的转变。其自身学术理路的探寻与转向,对于我们理解和思考环境史学的发展轨辙与突破方向大有裨益。沃斯特回应了彭慕兰、伊懋可等海外学者的中国环境史研究,并将中国经验置于全球的比较视野下进行思考。面临现今日益脆弱的生态环境,他强调历史学者需要提升自身的“实践性”。为此,他倡议中国的环境史学者开展更多跨区域乃至跨国别的比较研究;扩展历史学对于档案的概念,学习生态学、考古学、人类学等跨学科知识,以解读非文本类型的历史信息;跳出过往强调文化的分析方法,更多地从生态、人口等角度讨论环境问题。

    2024年04期 v.39;No.194 212-218+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7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由兴趣通往意志:威廉·詹姆斯的教育思想及其社会理论内涵

    冯雨奂;

    “意志”与“兴趣”在教育界的长期对立衍生出“意志训练说”与“兴趣说”两种教学法,前者使得教学内容与儿童的主观兴趣相断裂,后者则是将兴趣简单等同于感官刺激下的快乐,使得自然冲动和目的混为一谈,二者都意味着学习对象和自我的分离。詹姆斯从“意识流”理论出发,走出了近代哲学的身心二元论,明确好的教育不是压制性的规训,也不是过度使用取悦式的技巧趋乐避苦,根本在于由兴趣导向意志,在行动展开过程中塑造社会性个体,调和了长久以来教育中的兴趣与意志以及个人与社会、自由与纪律等社会理论层面的冲突。兴趣和意志的统一表明,自由不等同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还应包括进入社会后个体运用明智的观察判断做出自我选择、自我控制和自我行动的能力。

    2024年04期 v.39;No.194 219-227+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7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