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区域国别研究

  • 中国区域国别学:全球视域与亚洲研究脉络下的理论探讨

    吴小安;

    把全球视域与亚洲研究脉络相提并论,强调历史性的和比较性的透视,应该是考察中国区域国别学的一个基本理论关怀。对于中国区域国别学而言,两个根本性问题是:其一,全球视域(包括世界史)与亚洲研究脉络到底意味着什么;其二,中国区域国别学的概念和概念化与跨学科的关联到底在哪里。中国区域国别学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领域,我们应该如何辩证地认识两者的重要关联与需要警示的吊诡陷阱。与国际区域研究比照,中国区域国别学惟有建立在各相关研究领域厚实基础上,才能做到对等与超越。

    2024年03期 v.39;No.193 1-12+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4K]
    [下载次数:6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 ]
  • 近代通商口岸与区域国别问题研究——以汕头为中心

    谢湜;欧阳琳浩;

    近代中国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既是其腹地的货物、人员流动的枢纽,具有连接腹地各地的区域特征,也是其腹地与海外产生联系的门户和中介之地,具有连接海外各地的跨区域特征,其发展以一种具体历史进程的方式,将“区域”和“国别”两个学理性范畴很自然地联结起来。近代闽粤人群的区域国别认知,使他们在参与通商口岸都市化及城市空间再生产的过程既发挥作用,又受到影响。对他们而言,区域国别可以是生产、经营上的意义,也可以是其本身及家族不同成员跨区域、跨国日常生活上的意义,而像汕头这样的近代通商口岸,正是他们为适应不同区域国别中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环境而开展投资经营活动和跨国实践的重要场所。这一方面赋予了近代通商口岸新的商业、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意义,也强化了通商口岸成为都市侨乡的地方感和区域国别特征。

    2024年03期 v.39;No.193 13-22+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4K]
    [下载次数:3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区域国别研究与中国视角——关于“族群”“社区”“文化”的人类学研究

    梁永佳;

    用中国视角解读域外社会,有可能为区域国别学建立一个“自成一类”的研究对象,超越“交叉学科”话语,探索一条中国社会科学自主知识的道路。“族群”“社区”“文化”三个人类学关键词有助于我们探讨区域国别学的“中国视角”。“族群”是一个抽象程度较低的概念,很多国家并没有突出这一概念的重要性,或者会改变这个概念的原意,建议用“名分”探索中国的域外社会。“社区”在德、英、法、美各有各的命运,但总的来说这是一个“过气”的概念,建议用中国丰富的地方概念淡化“社区”。“文化”则有较为坚实的认识论基础,与中国的仁、伦、知行等等概念有一定的可替换性,值得探索。

    2024年03期 v.39;No.193 23-35+241-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4K]
    [下载次数:7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区域国别研究: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到建构自主知识体系

    谢韬;

    无论西方还是中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是区域国别研究兴起的原动力。把区域国别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一级学科则无疑是中国的一大创举,也是我国区域国别研究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为其飞速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然而在为区域国别研究面临的重大机遇而庆祝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个新兴学科面临诸多重要挑战,尤其是咨政服务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张力、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不够、理论创新越来越难,等等。在我国的政治和学术体制下,区域国别学能否繁荣发展,关键在于政府这个指挥棒。只要相关政府部门继续支持区域国别研究,并通过各种措施引导研究者从事基础性、创新性研究,那么构建中国自主的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将指日可待。

    2024年03期 v.39;No.193 36-46+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2K]
    [下载次数:8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科学”与“政治”之间:20世纪国际非洲研究的知识生产

    刘少楠;许亮;

    非洲研究是我国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非关系快速发展和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背景下更凸显其重要性和进一步发展的迫切性。国外非洲研究的兴起相对较早且已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其兴起历史值得我们深入考察、借鉴和反思。20世纪英国、非洲和美国这“三地四方”(即英国、非洲大陆、美国黑人和美国白人)非洲研究的兴起分别与建立殖民统治、实现非殖民化和冷战国家利益等战略需求密切相关,且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政府资金的大力支持。在抓住了各自的发展契机后,“三地四方”的非洲研究在兴起过程中事实上建立起了专业化却又种族化的非洲知识生产主体、带有较强倾向性的非洲知识生产内容和风格迥异的非洲知识生产方法原则。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仍处于落后地位的中国非洲研究应高质量地扩大非洲知识生产主体的规模,创新非洲知识生产的内容范式,学习并发展非洲知识生产的方法原则,努力迈向国际一流。

    2024年03期 v.39;No.193 47-60+242-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1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历史研究

  • 北宋交子新论——纪念官交子诞生一千年

    邱永志;冯全镇;

    北宋四川交子的出现是金融史上的里程碑,学界对其研究积累甚厚,但仍有再探索的空间。交子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私交子和官交子两大阶段。在私交子演化的过程中,交子逐步从商业票据蜕变成正式货币,不仅建立起适应市场需求的弹性发行机制,其资产、负债直接作用于商业经济,这有助于商业资本的积累,符合金融史的普遍逻辑。然而,私交子被整顿为官交子后,私交子户系统不仅被完全替代,且作用于商业经济的正向逻辑逐渐被塑造为主体服务于政府财政融资,堪称是金融史上的“另途”,这深刻影响了其后纸币演化的方向。交子被引介至西北地区,实质是在收兑发行机制下投放渠道的拓宽,并逐渐形成了财政发行的新机制。相较于传统其他纸币,这是一种独特的外部因缘拓展方式。官交子中的“天圣旧制”虽不乏众多优点,然难以有效应对发行机制拓宽、纸币增发带来的担保资产不足,以及货币市场动态变化引致的铁钱数量下降等难题。而且,管理模式的机械刚性,不仅使得交子发行难以有效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弹性调整,且在主体为财政融资的纸币发行背景下,该模式的崩溃和调整有了内在驱动力。南宋时期赵开新法下的钱引新模式因相当程度解决资产手段不足,灵活调度各种资源,适用了纸币巨量发行而又一定程度维持纸币的价值,从而开辟了宋代纸币发展的新方向。这一系列制度演化的逻辑,无不折射出宋代交子作为传统纸币先导的特性。

    2024年03期 v.39;No.193 61-82+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4K]
    [下载次数:4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明清漕船数字性质考释

    阮宝玉;

    明清漕运文献记载着不少带分的漕船数字和“名只”这样的复合单位,揭示了漕运体制超越实物经济运作的一面。带分的漕船数字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原则上每年打造漕船总数十分之一的岁造之数,在造船经费开销册中,变为造船厂等单位每年的原额经费,是经费开销标准,而非实造。其二是减船数,体现了减存银米征收从以运丁为主向以船为主转变的过程,漕船演变为纳税、核算单位,一船一户名,由此产生了计数单位“名只”,漕船中生活着何人、以何种形式应役变得不再重要。通过深入分析漕船数字的性质,有助于我们从运军、州县、造船厂、卫所、仓场、户部等不同主体层面的账目文本系统中理解明清漕运的演变。

    2024年03期 v.39;No.193 83-93+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5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近代乡村土地、收入与消费不平等的综合考察——以满铁调查为例

    林展;

    已有对近代乡村不平等的研究主要关注地权分配,很少关注收入、消费分配,特别是同时讨论三者之间的关系。利用满铁调查32个村庄的数据,发现从户均角度看,土地不平等的变动对收入不平等和消费不平等的变动有一定的解释力,收入不平等的变动对消费不平等的变动则有较大的解释力。但从人均角度看,土地不平等对收入不平等和消费不平等的解释力以及收入不平等对消费不平等的解释力都很有限。另外,也发现土地租佃市场和借贷市场的发展,有助于减少收入和消费的不平等。

    2024年03期 v.39;No.193 94-108+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8K]
    [下载次数:7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制造领袖:近代华北乡村治理进程中的精英塑造——基于青苗会会首群体的考察

    王洪兵;

    清末民初,华北乡村社会秩序动荡,国家仅凭正式行政体制难以实现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控制,国家赖以维持乡村秩序的乡里组织也趋于没落,成为可有可无的政治点缀。在此背景之下,华北青苗会组织逐渐兴起,统合乡里组织以及士绅、宗族等各方势力,形成了以青苗会会首为核心的乡村治理体系。华北青苗会会首兼具士绅、宗族等乡村精英的多重身份,凭藉其物质财富、个人威望、社会地位维护乡村社会利益的同时,加强村庄与官府的沟通,实现乡村社会的简约治理。在推进乡村治理的进程中,青苗会会首被塑造为官民公认的村庄领袖。

    2024年03期 v.39;No.193 109-124+24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6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文学研究

  • 杜甫诗中的特殊句式

    蒋绍愚;

    杜甫诗中的特殊句式和散文差别较大,如果不了解这些特殊句式,就会影响诗的阅读和理解。杜甫诗中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六类。一是特殊话题句,其结构是“话题+V+NP”,话题可以是名词词组、动词词组、形容词词组在语义上可读作“V+NP+(之)+话题”。二是特殊“兼语句”,即一个普通动词带一个宾语,而在宾语后面又出现一个形容词,和前面的宾语构成主谓关系。三是关系语处于特定位置。如果关系语出现在通常主语、宾语所在的位置上,或者关系语插入句中,往往会引起误解。四是倒装句。在杜诗的注释中常有人提到“倒装”。仔细分析,很多都不是倒装。真正的倒装是有的,但不太多。五是连贯句。唐诗一般是两句一联,一联之中的两句,是两个独立的句子。但杜甫诗中,有的一联才是一个句子,上句和下句要连起来读,我们把它称为“连贯句”。六是二联相续。杜甫诗中有“一与三相续,二与四相续”和“一与四相续,二与三相续”两种情况。当然,诗词的语言毕竟是一种艺术的语言,有些句子高度凝缩,很难做出清晰的句子分析。

    2024年03期 v.39;No.193 125-135+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5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白氏长庆集》奏状所见谏官与词臣二重身份——再论除京兆府户曹参军对白居易宦途之影响

    徐畅;

    白居易是唐代历史和文学史上均具代表性的人物,历唐代宗至唐宣宗九朝,为官二十任,存文集七十卷,诗歌三千余首,具有诗人和文官双重身份。综观白居易的仕宦历程,元和三至五年任左拾遗、翰林学士,以及拾遗任满后迁京兆府户曹参军阶段,可视为承上启下的转折点。文学史上素来强调讽谕诗写作与谏官职务的履行,而傅璇琮据制度史视角指出此阶段白居易实在翰林院供职,拾遗及京兆判司俱为本官,不存在由谏官为地方官的转折。实际宪宗期处职官制度变化期,官职分离的差遣尚未定型,通过对《白氏长庆集》所收元和初奏状的上奏身份进行定位,可贴近在制度罅隙的个人行为。白居易利用谏官与词臣二重身份,达到积极参与朝政目的,而由于直谏太过触怒龙颜,其宦途发展不得不逸出既定轨道。改京兆府官、丁忧后不及时起复以及江州之贬,均可视为宪宗对白居易过度言事之惩戒。

    2024年03期 v.39;No.193 136-152+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4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当代“理论”视域下“文学”概念的嬗变

    罗崇宏;

    当文学理论走向“理论”甚至“后理论”之后,“文学”的概念也随之从“知识”走向“物”、从“文本”走向“话语”、从一元走向多元、从对象走向“事件”。究竟是“理论”话语引起文学概念的转变,还是文学概念的嬗变促使“理论”话语的生成,尚有待研究。不过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中的诸多问题或多或少都与文学概念的变迁有关,这就有必要对“文学”的概念进行重新梳理与厘定,进而从根本上弄清楚理论界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

    2024年03期 v.39;No.193 153-163+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9K]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艺术与艺术史研究

  • 典型时代中典型作品的身份界定与关系探求——以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为中心

    楚小庆;

    《千里江山图》青绿山水长卷是一件创作于北宋时期、在中国艺术史上具备里程碑意义的典型作品,其历史身份特殊,精神内涵丰富,整体美学风格由多方因素影响合力形成,创作目标与任务性质紧密围绕宋徽宗的思想文化理念和国家治理实践,是绘画发展历史转折期中引领时代风尚、表征美学观念的重要标志。《千里江山图》的款识是为典型,形象反映了当时专业画工群体社会地位低下、社会习俗追求画面完整与纯粹装饰效果、王希孟工作岗位的特殊及其生命的短暂等时代问题。在这一典型时期,立德、立言的含义逐渐延伸并开始涵盖绘画,以绘画创作为样板,以《千里江山图》等一批画作为导向标志、重要载体和内在推动力,艺术本体的创新目的、社会功用及美学立场均发生了重大改变,逐步由“文以载道”进入到“以艺立言”的国家话语体系和社会运行机制之中。贯穿该画作景物内容构成选择的价值理念及其美学风格,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审美风尚的重大转型,画面中一般城乡民用建筑与创作者在创作中后期二次添加皇家宫殿庙宇的建筑等级规制,深刻表达了王希孟的忠君思想,以及由热情赞颂劳动美学、真实反映基层人民生活到尊崇无上皇权价值理念的转变。

    2024年03期 v.39;No.193 164-18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0K]
    [下载次数:68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哲学研究

  • 道入北极:现存最早的冰岛文《老子》珍稀译本研究

    高源;

    不同于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欧陆国家对中国道家哲学经典的接受线索,冰岛文老学首译珍稀文本的出现提供了从“北极”反向透射中国哲学思想精华西传的崭新视角,对重估以往东学西渐主流语种的思想史书写范式、革新海外中国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具有特殊的学术价值与理论启示。冰岛文首译并非基于任何中文底本,而是显示出与穆勒丹麦文老学诠释进路的密切关联性,继而透射出欧陆道家哲学研究传统的历史渊源及其从南往北辐射的整体发展规律,呈现出“海上丝路”与“冰上丝路”两条发展脉络交汇中道家哲学传译成果的辉映。冰岛老学译本及其光启神学视野下“以庄释老”与“以神附道”相结合的诠释路径,既基于早期法国耶稣会索隐派的研究传统,又开拓出中国道学智慧与北欧路德新教信仰对话视野下的传译模式,在具体的术语、语义、命题、预设、结构等环环相扣层面透射出“道神合汇”的精神特质,从而对探索“冰上丝路”冷门语种视野下中国哲学传播新型理论及其系统化资源整理,提供了崭新学术视野。

    2024年03期 v.39;No.193 185-194+246-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5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儒家实践智慧再认识——以孔孟论“权”为视角

    姜妮伶;

    实践智慧基于人对道德普遍善的追求,呈现为具体道德实践中的恰切判断。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和孔子“君子而时中”的仁道实践精神都将实践智慧视为伦理生活复杂性的必然表达,且与中道原则密切相关。儒家哲学中与实践智慧较为接近的概念是“权”,孔子提示了实践智慧作为道德判断力的本质,孟子则通过“嫂溺叔援”对目的—手段的合理性的论述以及“权知轻重”的阐发,将道德判断力的根源落实在人的良心善端上,并借助对“举一废百”的大力批判回归了孔子“权”论以“时中”为内核的基本立场。儒家实践智慧体现出贯穿伦理生活的实践整全性特征,以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为考量,倡导君子通过不间断的成德实践领会道德的本质。对儒家实践智慧的再认识有助于批判性地把握当代实践哲学,为理解先秦儒家实践精神提供新途径。

    2024年03期 v.39;No.193 195-202+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3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冷门绝学

  • 观龙渊之五色,视泰阿之清明:汉简《相剑刀》新论

    刘钊;康博文;

    汉简《相剑刀》可能并不表明汉代的刀剑情况,应该是延续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之地相剑传统的一些观念和说法的相剑书,也可能是相关思想和知识层累形成的形法书。简文中相关字词的解读,可结合吴越地区的青铜铸剑术及实物重新加以审视。如“白坚”“黑坚”“逢”,很可能是就复合剑而言的,“白坚”指复合剑的剑刃,“黑坚”则是指剑脊,“逢”读为“缝”,指两部分相接处;“生如黍粟状”谓氧化蚀坑,具有抗腐作用;“有文”而不“在坚中”,反映的是金属膏剂涂层或鎏金等剑表纹饰工艺;“之日中,骍”是说铸剑的含铜量过高;“县薄文”可能指菱形暗格纹。此外简文的“报”应读为“复”,“遂”当用为“逐”,“合”应训为“对”,“敝合人”即剑之敝会和人相应,妨害带剑人的意思。未识字可释作“谯”,是说剑的外观看上去枯薧、憔悴等。

    2024年03期 v.39;No.193 203-223+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0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日本篆刻家园田湖城及其印学资料收藏

    刘海宇;

    园田湖城(1886—1968)是日本近代著名的篆刻家、印学资料收藏家,他的古玺印和古印谱收藏久负盛名,同时他又精通印谱的制作,曾发行自藏和他人藏古玺印的印谱二十余种、流派印谱十余种。园田湖城的篆刻艺术和印学资料收藏广受关注。今从园田湖城其人及其篆刻艺术出发,考察他的印谱收藏和旧藏印谱的递传,评述他的古玺印收藏和所藏古玺印的学术价值。可以说,园田湖城在整个东亚的印学资料收藏史和篆刻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评价。园田湖城受到后世评价的功绩在印学资料的收藏与研究、印谱的制作、古典派篆刻艺术等三个领域,同时他一直致力于提升篆刻家的社会地位、篆刻的普及活动以及对后学的教育活动,为后人所敬仰。

    2024年03期 v.39;No.193 224-230+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0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一个唐五代抄本的流行与亡佚——日本高山寺古钞本《庄子》考

    谢明;

    高山寺古钞本是唐五代一度流行的《庄子》抄本或其传抄本,在判定敦煌写本真伪及厘清其版本系统、梳理《庄子》文本演变、推求成玄英疏本原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有学者怀疑钞本底本是成玄英疏原本,出自刘宋元嘉本,乃抄手只抄经注,节略疏文而成。通过异文分析、对比可知,钞本跟元嘉本、成疏本存在一些共同异文,但有更多异文相左,钞本并非元嘉本,更非成疏原本。成玄英疏本早期并非经注疏合抄本,没有确凿证据证明钞本有疏文窜入,抄手只抄经注,节略疏文的观点不能成立。钞本是吸收《经典释文·庄子音义》底本、或本、元嘉本、成疏本等众多郭注本异文而形成的新版本。钞本与几种敦煌写本高度一致,它们有共同的版本来源——唐五代时曾经通行的一个《庄子》写本。该本可能是玄宗朝形成的“奉诏”新校本,但后来亡佚。就钞本抄写和祖本形成时间来说,其上限在陆德明《经典释文》成书之后,下限在陈景元《庄子阙误》成书之前。

    2024年03期 v.39;No.193 231-240+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5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第六届“百盛—清华学报优秀论文奖”揭晓

    <正>2024年4月15日,第六届“百盛—清华学报优秀论文奖”颁奖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百盛—清华学报优秀论文奖”设立于2011年,奖金由马来西亚金狮集团百盛基金会赞助提供。获奖论文从2019年—2023年《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刊载的论文中进行严格遴选及评审而产生,旨在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促进学术的创新发展与交流互鉴,提高学术期刊的办刊水平。

    2024年03期 v.39;No.193 2+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9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