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民镇;党圣元;
战国时代,知识阶层在研习《诗》《书》等经典的基础上,创作出模拟《诗》《书》文体的篇章,这种模拟行为表明当时人们对《诗》《书》的文体体式已有较明晰的认识,反映了文体观念的逐步自觉。上博简《交交鸣乌》《多薪》当是对《诗》的模拟,上博简《卉茅之外》《李颂》以及《楚辞·橘颂》则是在模拟《诗》的基础上的新变,为楚辞之先声。清华简《保训》可视作对《书》的模拟。在经典传承基础上的“尊体”与“破体”,促成了战国时代的“文体突破”。
2024年01期 v.39;No.191 97-106+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5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汪春泓;
司马迁关于“文”的认识,除了发愤著书以外,还表现在《史记》某些篇章之中,他大致勾勒了在《诗》之后,屈《骚》之兴起,以及继《骚》而蔚为大观的辞赋之衍生与发展,总体叙述在汉初长江流域自中游到下游的演进踪迹,涉及吴王、淮南王及梁孝王几个藩国之文人集团,其间诸如枚乘、严忌、邹阳及司马相如等亮相于前汉之文坛,在整体历史叙事之中,文也骎骎乎作为重要的精神活动与生产呈现于后世读者之眼前,它是民族发展进程中不可忽缺的一环,也是构成民族精神世界的重要板块。司马迁还关注文之技巧的早熟,譬如关于事类和丽辞等,透过特定人物,司马迁已经意识到这些技巧对于文书写之重要性,从而“文”之独立意识也得以确立。关于《史记》之“文”的定义,在《文心雕龙》《文选》中得到回应,从文笔之辨可以看到司马迁深刻的影响,故鲁迅“无韵之《离骚》”已经揭示太史公于文的前瞻意识。
2024年01期 v.39;No.191 107-12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9K] [下载次数:4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肖鹰;
传世的“岳飞《满江红》”一词,首次出现于明代中叶袁纯编辑《精忠录》。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余嘉锡等学者对此词著者产生质疑,相关争议至今未获得学界共识。在学界既有研究和争议的基础上,对比考辨“岳飞《满江红》”与史载岳飞诗文、元杂剧《东窗记》,同时参证《精忠录》编辑和刊刻的史实,可对该词非岳飞所作,做出进一步的文本研究,提供“内证”阐述。考辨可知,不仅“岳飞《满江红》”系明人伪托,而且伪托的肇始者就是以编纂《精忠录》而使该词“突出于明之中叶”的汤阴县教谕袁纯。
2024年01期 v.39;No.191 124-132+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2K] [下载次数:8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京州;孔德成;
立足于清官方立场,四库馆臣通过撰写《四库全书总目》,刻画了明代类书“饾饤稗贩”的形象,并在批评中重重渲染,使之成为“定论”。进而又以文献内容和纂修体例交相结合,构建了看似严谨实则严苛的类书批评体系,将明代类书纳入其中大肆抨击。清人以“俯视之眼”构建的类书批评体系,终究难以逻辑自洽,以至在评价标准上前后割裂,在历史叙述时自相矛盾,在论证过程中引据失实。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代表的清人明代类书批评,既显示出卓绝的学术眼光,也存在学术缺失和时代局限,有必要予以“正本清源”,以更加审慎和理性的态度,回归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语境,重新审视明代类书的学术价值。
2024年01期 v.39;No.191 133-140+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1K] [下载次数:4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