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本刊特稿

  • 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与司马光的重构

    辛德勇;

    日本学者市村瓒次郎在1930年代依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提出,汉武帝晚年发布的"轮台诏",体现了其治国路线的转变,正是依赖这一转变,使得已经动荡的西汉王朝得以保全。其后,中国学者唐长孺述及相关问题,亦持有同样看法。至1980年代中期,田余庆发表《论轮台诏》一文,更系统地论述说,汉武帝刘彻在其去世前两年,大幅度转变政治取向,由横征暴敛,穷兵黩武,转向所谓"守文",从而"澄清了纷乱局面,稳定了统治秩序,导致了所谓‘昭宣中兴’,使西汉统治得以再延续近百年之久"。这一重大论断,引起中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产生了相当普遍的社会影响。其实上述论断不能成立:(1)见于《汉书·西域传》记载的所谓"轮台诏",只是一种调整对外作战策略的权宜之计,而不是从根本上转变汉廷的政治路线;(2)市村瓒次郎、唐长孺和田余庆诸人认为汉武帝晚年的治国路线出现了重大转变,主要依据的史料是《资治通鉴》,而《通鉴》相关记载不见于《史记》、《汉书》等汉代基本史籍,而是出自南朝刘宋王俭著的小说《汉武故事》,完全不可信据;(3)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采录《汉武故事》,是刻意构建符合其政治需要的汉武帝形象;(4)进一步追溯,可以看到,王俭在《汉武故事》所塑造的汉武帝形象,是基于他对宋文帝刘义隆与太子刘劭之间政治斗争的感情倾向,有意而为。(5)《汉武故事》中的汉武帝形象,虽属艺术创作,但在西汉的历史上自有原型可寻。

    2014年06期 v.29;No.136 5-50+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0K]
    [下载次数:165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5 ] |[阅读次数:1 ]

历史研究

  • 中印边界冲突中的英国因素

    孟庆龙;

    英国作为印度的前殖民国,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在中印边界问题上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影响,特别是通过策划西姆拉会议,炮制"麦克马洪线",为中印边界埋下了纷争的种子。冷战爆发后,英国面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变化,特别是新中国的成立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为了最大限度维护其在亚洲的利益及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力,在中印关系恶化并发展为边界冲突的过程中,虽然对印度提供了一些支持,但多有保留,同时与中国维持较为稳定、平和的关系,在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前后把握、拿捏得较有分寸,充分显示出这个老牌帝国在实力衰落过程中处理复杂、敏感外交和国际问题的"圆滑"和"老到"。

    2014年06期 v.29;No.136 51-64+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下载次数:25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盐政制度变革与明中后期商业的发展——以漳州、泉州地区为例

    叶锦花;

    明初,漳州、泉州地区商业的发展水平不高、市场规模小,正统年间的盐政制度变革改变了这种状况。正统八年(1443),泉州盐课改折,食盐由官营转变为自由运销,新盐政的运作与市场发生密切关系,直接促进了漳泉地区商业的繁荣,具体体现在:灶户买米纳课,打通了东南沿海近海商路,扩大了泉州沿海地区与江浙、潮粤等地之间的商品交易网络;食盐的自由流通带动了九龙江、晋江流域沿海食盐和山区特产之间的贸易模式形成;随着商业活动的频繁,泉州地区出现灶户普遍经商、追逐财富深入人心的局面;同时也使得漳泉山区特产商品化和区域内部市镇的兴起。盐政变革带动下的漳泉商业繁荣,最终在16世纪西方国家与中国贸易之后,为漳泉地区迅速融入更为广阔的海外贸易市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2014年06期 v.29;No.136 65-78+178-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4K]
    [下载次数:6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试论清代来华西方人的中国语言水平——从京师同文馆的建立说起

    施正宇;

    在晚清中外不平等条约中,以西方文字为条约文本法定文字的条款,向来被看作是清朝政府建立京师同文馆培养外语人才的动因,但这只是京师同文馆建立的表层原因。除了这类条款,晚清不平等条约中,还包括了有关中外往来公函用词的条款及有关中国语言学习的条款。这三类条款的提出均与清代来华西方人的满语、汉语等中国语言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这样认为,晚清时期,一批精通中国语言的西方人在谈判桌上,以其驾轻就熟的语言能力延续并扩大了西方列强在军事战场上的战果,使清朝政府在遭受军事上的巨大失败之后,再一次遭受了精神上的羞辱与折磨,这才是建立京师同文馆不可言说的深层原因。

    2014年06期 v.29;No.136 79-8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下载次数:6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是”的含义:解读《形而上学》第5卷第7章

    王路;肖波;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5卷第7章探讨了to on的含义。在相关研究和解释中,人们假定了一个前提:to on有存在含义,因而给解释亚里士多德的相关论述造成很大问题。如果不预设这一前提,这些问题本来是可以不出现的。亚里士多德关于to on含义的解释,基于他对希腊文einai一词的具体用法和基本句式的认识,基于他的范畴理论和四谓词理论。正确地理解他的相关论述,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关于to on的看法,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形而上学思想。

    2014年06期 v.29;No.136 88-105+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下载次数:6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三家诗说与汉帝国儒学构建——与《毛诗》说相比较

    成祖明;

    作为帝国儒学的三家诗,美刺为其诗说的中心,表面上看君王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实质上表明了君王是所有政教的中心,君王的善恶决定了国家的治乱兴衰,从而强化了君王在国家整个政教系统中的绝对中心地位。而三家诗说的"天人之学"则更神化了这一中心地位。此与尊礼虚君的《毛诗》"天礼之学"构成了泾渭分明的分野。但随着帝国政治形势的演进,三家诗说与《毛诗》说出现了缓慢地统构与融合,最终在郑玄那里得以完成。经郑玄的统合,《毛诗》几乎含融了天人、天礼、人伦秩序等所有方面,已然消解了原帝国儒学与王国儒学的分野,成为一个新的完整的帝国儒学系统。这就使得三家诗不复有帝国儒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郑玄出三家微,并相继而亡。

    2014年06期 v.29;No.136 106-11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下载次数:9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马克思主义研究

  •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美

    双传学;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科学的理论凝聚着人类的智慧,体现着美的特性。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知识树上开出的绚丽之花,它深刻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富有理性之美;它指引共产党人追求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展现境界之美;它提供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需要随着不同条件而加以运用,具有创造之美;它提出重要的是改造世界,不仅要摧毁一个旧世界,还要创造出一个新世界,呈现实践之美;它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表达通俗平实而又不乏文采,洋溢着语言之美。

    2014年06期 v.29;No.136 118-124+179-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下载次数: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论外国文学研究“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及其启示——以1920—1930年代的“小国文学”研究为例

    韩晗;

    学界一般认为,外国文学研究"中国化"的起点是郑振铎的《文学大纲》,然而今日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化"理论和实践,从逻辑上与郑振铎并非一脉相承。对早期外国文学研究史料的爬梳和分析表明,外国文学研究"中国化"的逻辑起点应当是"小国文学"研究。1920—1930年代,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界延续了"五四"以来对于"小国文学"的偏爱,以期望获得对中国社会有帮助的经验。"小国文学"研究奠定了外国文学研究的基础,并为外国文学研究"中国化"提供了可能的路径,但政治化与时代化两大特征,也是其历史局限性所在。今日的研究者应当从这两大特征入手,检省外国文学研究"中国化"之得失,并发掘其对当下外国文学研究的借鉴意义。

    2014年06期 v.29;No.136 125-132+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下载次数:5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理论热点问题评析

    刘洪涛;张珂;

    1990年代以来,国际文学学术界出现了世界文学理论研究热。这一热潮产生的背景是:歌德的世界文学理想在全球化时代衍生出许多问题,激发了许多新的可能性。讨论的世界文学理论热点问题有:重新定义世界文学,将其看成是民族文学的椭圆形折射;世界文学的发展模式是从古代"马赛克式"的拼贴向近现代的一体化、体系化转变,原先独立发展的文学逐渐被征服、同化,演变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即世界文学体系;世界文学作品是由译本构成的,是融合了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混杂、共生作品;世界文学话语在进入实践层面时,既包含了对普世价值的追求,也会传达特定的民族倾向和区域立场,因此世界文学是一个复数的存在;世界文学观念总体上经历了一个范围不断扩大、欧洲中心主义思想逐渐弱化的过程。

    2014年06期 v.29;No.136 133-140+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7K]
    [下载次数:2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晚清与民国时期中国狄更斯学术史研究

    赵炎秋;

    20世纪初到1949年,是百年中国狄更斯学术史的第一时期。林纾在20世纪前十年的研究为中国狄更斯学术史打下了较好的基础。20世纪一二十年代中国狄更斯研究在广度与深度上都超过了前十年,但总体研究水平并不太高,这一时期中国狄更斯研究学术质量较高的文章主要来自国外研究成果的翻译。三四十年代中国狄更斯研究繁荣起来,狄更斯15部长篇小说中有9部有了中文译本,不少研究者写出了较高质量的论文,部分研究者已经具有独立研究的精神。

    2014年06期 v.29;No.136 141-150+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下载次数:6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期刊与评价_“学术评价机制创新”专题笔谈

  • 社科学术期刊评价的内在逻辑

    李频;

    "以刊评文"的媒介基础是期刊与论文的同步传播,数据库传播形态否定了"以刊评文"的媒介基础。未来的期刊评价应该立"以文评刊"废"以刊评文"。刊文结构关系、刊文传播关系、刊人时段关系、文题传承关系是社科学术期刊的内在逻辑,也是社科学术期刊评价科学有效的主要参数。

    2014年06期 v.29;No.136 151-155+180-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下载次数:5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从定性评价到定量评价:学术评价的再度异化及其对学术出版的影响

    王华生;

    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选人用人机制的需要,将学术评价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从定性评价发展到定量评价,进而演变为数量迷信,导致学术评价的再度异化与学术出版质量的不断下滑。要消除学术评价中的异化现象,不断提高学术出版的质量,就必须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实行小同行基础上的大众化评价;建立学术评价的元评价机制,以及学术评价信息公开制度,为公正、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学术出版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

    2014年06期 v.29;No.136 156-160+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下载次数:8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法律与政治

  • 理解“专项治理”:中国特色公共政策实践工具

    臧雷振;徐湘林;

    "专项治理"作为中国公共政策实践中非常态化治理手段和政策工具,具有本土化政治实践的现实特征,如继承中国传统的政治管理文化,传承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动员策略,蕴含国家建设初期"短平快"的追赶激进心态等。具体实践中,其运作机制还呈现出在治理时机选择,决策、激励和约束机制等方面的独特性,这类特征使得专项治理在实践中较易实现政府部门自我满意度的提升、发挥矩阵式国家治理结构优势,形成政府部门对其使用偏好;但由于公共管理者和民众在公共政策选择中相互冲突的期望值和价值观,专项治理也忽略了政府能力的长期建设,片面强调以特定事件作为治理导向,并导致治理模式单一,过度依赖中央政府等问题。

    2014年06期 v.29;No.136 161-170+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下载次数:29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5 ] |[阅读次数:0 ]
  • 论甲午中日战争国际法研究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徐碧君;

    中日两国在甲午战争研究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然而就甲午战争国际法研究而言,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中国同日本均存在较大差距。甲午战争在国际法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性并未得到中国学界的足够关注。甲午中日战争是国际法发展历史中的标志性事件,它使日本成为第一个加入西方国际法体系的亚洲国家;从研究方法上看,研究战争是对国际法进行宏观把握的有效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全面认识国际法并把握其本质;甲午战争国际法研究无论在战时还是在战后都对维护国家利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甲午战争国际法研究亦有利于中国掌握话语权成为国际法秩序体系的创造者。

    2014年06期 v.29;No.136 171-17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8K]
    [下载次数:10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