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江永;
日本通过甲午战争窃占钓鱼岛之后,古贺辰四郎于1896年9月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获得日本政府批准租借开发钓鱼岛。伴随1945年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及《开罗宣言》,无条件投降,必须把包括钓鱼岛在内的台湾及其所有附属岛屿归还中国。日本所谓私人岛主的地位和权利业已作废。然而,2012年9月,野田佳彦内阁却不顾中方反对而宣布从所谓日本私人岛主手中购买钓鱼岛,企图通过所谓"国有化"永久占有钓鱼岛。至今,日本政府仍把当年古贺辰四郎殖民开拓钓鱼岛的行为,作为日本"先占"和实际控制钓鱼岛的国际法依据,甚至不惜制造伪证。其最典型的谎言之一是,日本政府把古贺辰四郎最早登岛开发的时间,提前到甲午战争前的1884年,形成了流传百年以上的历史谎言。伊泽弥喜太长女伊泽真伎留下的宝贵历史证言及其他一些相关证据证明,所谓古贺辰四郎1884年登岛开发及1885年提出开发申请均系伪造。
2014年04期 v.29;No.134 26-41+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7K] [下载次数:7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陈新宇;
东京审判中"死刑投票6比5"之通说并不准确严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11名法官,当时参与量刑投票的只有10位,法国法官柏奈尔并没有参加。以10票计算,7名被判处死刑战犯的投票结果很可能有两种,分别是"6比4"和"7比3",前者以广田弘毅为代表,后者以东条英机为代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法官们,虽在具体问题上意见并非一致,但忠实地恪守了审判独立的原则,在国际法治的基础上,保证了判决的正当性。
2014年04期 v.29;No.134 42-48+170-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0K] [下载次数:10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李剑鸣;
<正>作为职业学者,我们取得学位,发表论著,争取课题,得到职位,获得头衔和荣誉,无不需要经过学术评价。我们都有被评价的时候,也有评价别人的机会。学术评价时刻发生在我们身边,构成我们学术生涯的重要内容。可是,据我所知,我们中有不少人并不喜欢学术评价,甚至怀疑它的实际意义。常听人说:"被别人评很痛苦,评别人更痛苦。"这话表明,我们离不开学术评价,可是又难以愉快地接受它。这里就引出了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学术评价何以会沦落到"鸡肋"的地步呢?
2014年04期 v.29;No.134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下载次数:26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9 ] |[阅读次数:0 ] - 许纪霖;
<正>自1990年代中期之后,中国的大学发生了跨越式发展,学术研究也获得了来自国家前所未有的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在大规模投入的情况下,虽然学术研究在数量产出上获得大丰收,但为什么公认的、有分量的一流成果却与投入严重不成比例?为什么中国的学术至今无法站在世界的前沿?学术研究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学术评价体制,如果评价体制发生了问题,就会诱导研究人员向扭曲的方向发展。在大学学术研究之中,理科、工科、医科、社会科学和人
2014年04期 v.29;No.134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5K] [下载次数:2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0 ] - 王宁;
<正>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A&HCI(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自本世纪初引进中国学界以来,确实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化进程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可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也即促使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走出国门进而了解世界,特别是了解处于强势的西方学界的研究现状。因此我在一开始就以极大的热情为之在中国学界的应用推波助澜,并在国内多所"985"和"211"高校以及港台的高校作演讲,鼓吹这一相对而言比较客观和公正的国际性评价标准,
2014年04期 v.29;No.134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下载次数:7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赵强;王确;
"清福"展现了唐宋以来士人阶层的生活理想,他们试图建立物质与精神、身体经验与审美体验、俗世生活与艺术、哲学之间的连续性。这一生活理想在晚明得以广泛流传和实践。晚明士人建构起一套以俗世生活为基准、以身体和感官的满足为起点、以快活自适为旨归的理论体系,他们以生活的观点来判断事物和人生价值,在物质的享受和娱乐活动的实践中力求塑造一种优雅的姿态。传统上身体与心灵、物质与精神、生活与审美、形而下与形而上之间的尊卑、断裂关系得到改观,一种从艺术为了生活、实现艺术化的生活的理论系统逐渐建构起来,艺术与生活的连续性得以从理论上确认。这实际上为中国美学提供了一种世俗化的、形而下的"生活美学"范式。
2014年04期 v.29;No.134 124-134+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下载次数:1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刘萱;
复社贰臣的身份危机因社会污名和前后身份的巨大反差而引发。复社贰臣对前代贰臣进行吟咏实际上是在寻找原型,以固化主体身份。在私人场合,好用伍子胥式原型,以示不死与再仕的积极意义;而在官方场合则舍弃了复仇意象,选用魏征式原型。隐士主题显示复社贰臣实无意归隐,"遗民向往"不过是缓解失节压力的一种手段,二者的矛盾暴露了贰臣对本群体身份的消极认同。江南主题表明复社贰臣具有双重政治身份认同,并在不同情境下显现。有些贰臣的清人身份认同并不与仕清时间一致,而是有所延后。明人身份认同比较牢固,始终难以完全抹煞,但却带有贰臣特色,表现为归属感的缺失。咏史怀古作品所体现出的身份感与咏史外作品中的身份感互为补充,但若细加考辨,发现前者更为真实、隐曲。
2014年04期 v.29;No.134 135-143+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8K] [下载次数:6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张富春;
宋时业已散亡的《支遁集》,至明代复被辑佚。明人辑本以钞本或刊本形式流布,并形成两个系统:一为二卷本《支遁集》,以都穆藏明钞本为早,稍后有杨仪七桧山房嘉靖乙未钞本,杨钞本为其后明代诸钞本和清代诸刻本的祖本;二为一卷本《支道林集》,以嘉靖十九年皇甫涍辑刊本为早,明末吴家騆将皇甫涍辑《支道林集》与史玄辑《支道林外集》合刻。
2014年04期 v.29;No.134 144-148+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洪伟;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不仅在中国史学研究方面贡献颇著,对中国绘画史领域也有较深涉猎,尤其是在"南画"研究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他之所以关注"南画",一方面是针对近代日本绘画发展政策过分提倡"日本画"而导致文人趣味的"南画"日渐衰落;另一方面也为日本新的收藏趋向提供画学理论支持。而京都学派的研究路数和他自身的史学素养,不仅使内藤湖南精辟地解读了中国古代画学文献,纠正了日本人对中国文人画体系的偏狭理解,更是从史学结构上把握了影响中国绘画变革的制度与文化因素。在当时中日文化界递次批判文人绘画的浪潮中,内藤湖南通过对"南画"历史的研究,积极宣扬这种东方绘画样式和审美趣味,并阐明了它在世界文化中的应有价值。而在学术研究之外,既要看到内藤湖南对西方国家占有东方艺术遗产的警觉与保护意识,亦不能忽视其在阐述"东洋文化中心变化论"观点时,体现了日本人的优势心理。
2014年04期 v.29;No.134 149-15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1K] [下载次数:6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郭守运;
"野"最早起始于先秦儒家时期,与"文"、"礼"相对;后受庄子的道家思想的影响,在历代文艺作品及其批评领域,逐渐发展出"疏野"、"野趣"、"野逸"等子范畴,蕴涵着丰富而多元的内涵维度。历代文人对"野"范畴的审美偏好体现在绘画领域,形成了笔墨技法方面简洁淡雅的"疏野"技巧、艺术风格方面涵韵丰赡的"野趣"追求以及艺术追求方面的"野逸"品格,呈现了古代艺术家们特有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追求。崇野尚野,最终成为中国文人画的基本文化内核之一,也成为文人画作为东方艺术区别于西洋画作的主要标志之一。
2014年04期 v.29;No.134 158-163+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5K] [下载次数:7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陶小军;
民国前期,在整体经济形势的影响下,书画市场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一情况虽极大地改善了书画家的生存境遇和社会地位,客观上也对书画艺术的进步造成了负面影响。在利益的驱使下,创作模式化、任务化的现象频繁出现,繁重的鬻艺任务也使书画家无暇过多考虑作品的艺术质量;而在另一方面,书画艺术的价值标准也随着市场的深化出现动摇,非艺术因素对书画家事业的影响不断增加。此外,为了尽快获得回报,对既成名者的摹仿也在艺坛形成风气,从而扼杀了对于艺术发展来说最为重要的创造力,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恶果。
2014年04期 v.29;No.134 164-169+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