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本刊特稿

  • 数理视野中的西方本体论与先验论

    劳承万;蓝国桥;

    西方哲学是逐物之哲学,其理论基础,源于数学与自然科学,故西方哲学史上有关键意义的大哲学家,多同是数学家或物理学家,他们得力地推动了西方哲学向前发展。因而从数理之内贯轴线上去看西方哲学之总体特征及形而上学与本体论(ontology),则可确切地把握其要义。笛卡尔—莱布尼茨—沃尔夫,以几何学—微积分等数理观念开创了西方理性哲学的新时代。数学对哲学的影响,从未如此深刻与普遍,那奥秘抽象的本体论术语,则由沃尔夫创设出来。若离开那个时代的纯数观念与微积分等方法,是无法确切地把握形而上学中关于本体论之分类观念的。同时,这种本体论与相应的逻辑范畴协合成一体,它完全区别于中土之穷玄探源理论。中国学人泛用西方本体论,多是粘连了中国"体用论"中之"体"(本体)的大义而行混淆之术,颇有自欺欺人之疑。康德先验论是西方科学的基础,它既来源于经验,又独立于经验。故它只研究认识能力中之必然性与普遍性。对这种繁奥之数理问题,与其用陈套俗语去平滑地言说一通,不如用数理观念去呈现其要义。后者,是一种既属感性(直观)而又属理性之体验,比单调之概念认识要深一层。

    2014年03期 v.29;No.133 5-37+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下载次数:7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谁的荆轲——荆轲形象论之一

    张海明;

    所谓历史上的荆轲,其实只是存在于不同文本中的荆轲,是《史记》、《战国策》和《燕丹子》中所描述的荆轲。由于对三个文本之真实关系长期存在误解,于是不但三个文本形成之先后顺序众说不一,而且混淆了历史与文学的差异,荆轲的真实面目由此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事实上,三个文本中的荆轲形象分属于史传系统和文学系统,渊源有自,其各自的性格特征亦明显有别,理当予以区分。

    2014年03期 v.29;No.133 3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下载次数:27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艺术话语的思想脉络与中国艺术话语问题的提出

    时胜勋;

    艺术话语是20世纪后结构主义转向过程中出现在艺术研究领域的新兴问题。对艺术研究而言,后结构主义转向体现为话语转向、图像转向、文化转向。话语转向是语言学转向的深入发展,彰显了交往性言语实践的重要性。图像转向改变了艺术研究偏向内部的局面,将广阔细微的社会文化内涵纳入艺术史研究之中。文化转向以福柯、后殖民主义话语、意识形态话语(权)理论等为代表,全面拓展了当代艺术研究的文化社会新视野。在三大转向的推动下,艺术话语正式出场,以巴赫金、罗兰·巴特、布迪厄等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思想家们深入论述话语交往、话语阅读、艺术场域等内容。从上述思想史维度开始,艺术话语的学术史维度逐步开展。对中国而言,艺术话语研究除了思想史、学术史维度外,还有一个是实践史维度,即注重艺术话语的建构性。这一点对中国当代艺术及其理论而言尤为重要,因为它指示的问题是"艺术如何表述当代中国",从而将艺术话语真正沉淀为中国艺术话语。

    2014年03期 v.29;No.133 49-6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6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历史研究

  • 唐代葬法与杜审言夫妻合葬问题——据杜甫《卢氏墓志》考察

    谢思炜;

    据敦煌卜葬书及《地理新书》等考察,杜甫《卢氏墓志》所记杜氏大茔葬法是采用唐代流行的六甲八卦冢葬法。根据杜甫文中提供的数据推算,杜审言所葬系八卦冢中的乾冢壬穴。杜审言之妻卢氏后葬取甲穴,则是采用"卧马"葬法。杜氏葬取壬穴,合于唐代五姓葬法中杜姓属商之说。卢氏祔葬而不与夫合葬,合于唐代士族的通行做法。杜甫文中称其出于卢氏"遗意",是尽力为卢氏美言。

    2014年03期 v.29;No.133 62-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1K]
    [下载次数:8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早期开展:以清华学人为中心——兼论新史学的权势网络及治史形态

    刘超;

    罗家伦、蒋廷黻在留美时代就已初步形成"科学的史学"的基本观念,回国后分别在东南大学和南开大学通过中国近代史研究来推动"新史学"在中国扎根和成长;二人聚首清华联手缔造新史学的策源地。蒋廷黻在其任内正式建成了世界级史学团队,这一团队不仅完成了一系列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而且以一批实力派学人,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中后期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进展。在此进程中,其学术形态也经历了繁覆的嬗变。此学术共同体的演进是中国近代史学科成长的典型缩影,亦高度浓缩了同期中国政治文化生态的蜕变。

    2014年03期 v.29;No.133 74-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4K]
    [下载次数:9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意识生态:当代新儒学之真精神——儒家思想与当代世界的相关性

    西蒙娜·德拉图尔;凯文·德拉图尔;张文智;

    儒家思想对未来全球整体价值体系的建构具有潜在的示范作用。这里的"整体"指一种形而上的、具有多维度性的视野。"意识研究"既包括物质维度,又包括非物质维度,两者之间的关系相当于中国哲学中"有"与"无"之间的关系。"意识生态"不仅仅指在宇宙大生态体系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意识"或"本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意味着意识或本我与多维度性本身之间的关系。这一范式与中国思想特别是当代新儒学之真精神可以相互印证。儒家思想具有普适性,故而可以且应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国际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中国应作为儒家理想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典范,在促进人类(意识)进化方面承担应有的责任。在于海外大量建立"孔子学院"的同时,中国政府应将儒家经典重新纳入小学、中学及大学课程,以让人们在当今中国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固然可以有效地促进当代新儒家思想的发展,而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灵活的教学方法及儒家思想的普及则更为重要。

    2014年03期 v.29;No.133 88-9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3K]
    [下载次数:7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平等主义者的追求应是消除非自愿的劣势——G.A.科恩的“优势获取平等”主张及其对德沃金的批评

    段忠桥;

    "什么的平等"是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不少著名学者都明确地给出了他们认可的平等物,如罗尔斯的"基本益品"、德沃金的"资源"、阿内逊的"幸福机会"。针对这些人的主张,G.A.科恩从他对平等主义的理解出发,提出了他的旨在"消除非自愿的劣势"的"优势获取平等"的主张。由此出发,他深入分析和批评了德沃金的"资源平等"主张中的三个问题:只对资源缺乏进行补偿而不对幸福缺乏进行补偿,没有把无责任作为正当补偿的必要条件,把个人"希望他不拥有"的那些嗜好视为其有权要求补偿的残障。

    2014年03期 v.29;No.133 99-1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1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马克思主义研究

  • 《资本论》创作史再研究:新文献与新视野

    刘新刚;

    20世纪80年代《资本论》创作史研究曾经是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热点学术问题,取得了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2012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MEGA2)中的第II部分"《资本论》及其准备材料"已经全部出齐,为对《资本论》创作史的再研究提供全新的文献学基础,"市场经济语境中的劳动价值分析范式"开启了这一《资本论》研究新视野。文献和视野的翻新,使得对《资本论》创作史的再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014年03期 v.29;No.133 108-1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8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近年国内外关于马克思梅因笔记的研究

    周文华;郗芊蕊;

    由于种种原因,马克思的梅因笔记写成后将近一个世纪才得以首次出版。最初的梅因笔记研究一般涵盖在对人类学笔记的整体研究中,近年来逐渐出现一些梅因笔记专题研究。哲学角度的研究主题主要有人类早期社会的划分、国家与文明的起源、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等;法学角度的研究主题主要有法的形成与确立、司法程序与法律实体、西方法律对东方社会的冲击等。梅因笔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人民主体观和唯物史观,为人类文明史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并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梅因笔记研究的专题性与综合性均还有待加强,总体研究思路和领域还有待拓展。

    2014年03期 v.29;No.133 115-121+9-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下载次数:5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析

    徐艳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要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相契合。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互依存、互为促进,两者有机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促进两者协调发展,以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保障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治理能力现代化反作用于治理体系现代化。

    2014年03期 v.29;No.133 122-12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44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0 ] |[阅读次数:0 ]

国情研究

  • 变“中国模式”为“中国思想”:来自“俄罗斯理念”的启示

    林精华;

    "中国模式"是近年来国际社会流行、中国社会津津乐道的时尚术语,说的是中国以不同于当年西方殖民主义的特有方式实现了经济腾飞。但它不考虑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过程所付出的各种巨大代价,不反思这样的发展模式耽误了中国精神文化创新、中国人内在素质提升等急迫问题。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经济崛起而成为世界大国过程,会伴随着这个国家的思想提出。其中,俄国现代化进展到19—20世纪之交时,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经济总量大国,不同领域的知识分子便由此立足于本土文化传统,把成为世界大国的俄罗斯帝国及其问题,纳入现代性后果的框架下查考,分别提出并各自论述了"俄罗斯理念"。这个影响力巨大的概念及其提出过程和结果提示我们,应深入思考如何改造不计成本的功利主义的"中国模式"概念,重建能容纳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价值、促进中国社会和谐发展、有助于中国与世界沟通的"中国思想",从而为人类提供正面发展经验、精神内涵。

    2014年03期 v.29;No.133 126-13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2K]
    [下载次数: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公立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新兴工业化经济体技术能力跃迁——来自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经验

    吴金希;

    公立产业技术研究院既不同于大学的研究所也不同于国家实验室,它是一种旨在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公共技术研发服务机构,在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追赶过程中,公立产业技术研究院有效地促进了区域技术能力的快速跃迁,其中,我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发挥作用最为典型。有着40年历史的台湾工研院(ITRI)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力地促进了先进技术在台湾的扩散、孵化了若干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创新型企业家成长的"摇篮"。后发国家(地区)企业的创新资源相对不足,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且产学研结合的效率普遍不高,公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可以有效克服市场失灵,将科技供给与科技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解决竞争前技术供给不足的矛盾,促进当地高技术产业的快速成长,继而促进区域技术能力的发展,这是台湾工研院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2014年03期 v.29;No.133 136-14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6K]
    [下载次数:15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经济与社会

  • “组织主人翁”还是“组织公民”——基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员工行为分析视角

    杨百寅;梅哲群;

    组织公民行为这一概念源自西方,反映的是西方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理念。然而,员工的组织行为受到社会文化的深远影响。在中国管理实践中,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弥漫着浓厚的"家文化"氛围。在这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影响下,根植于西方文化基础的组织公民行为,其概念本身的文字表达、内涵定义以及维度结构等均不适用于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实际国情,而组织主人翁行为是产生于中国社会文化土壤并用于描述中国文化背景下组织中成员的自主性行为。组织主人翁行为的六个维度学习进取、敬业奉献、忠诚正直、乐于助人、人际和谐、顾全大局的提出,比源自西方管理学文献的组织公民行为更能反映出中国文化背景下积极进取的正向行为。

    2014年03期 v.29;No.133 146-15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5K]
    [下载次数:14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0 ]
  • 村干部的三重角色及政策思考——基于征地补偿的考察

    付英;

    村干部在征地补偿中有三个行动目标和三重角色:一是作为政府代理人尽量平稳地完成上级下达的征地任务;二是作为村民当家人与政府谈判,争取尽可能高的补偿标准;三是作为理性人,谋取个人利益最大化。我国现行征地制度赋予了村干部一定的政策空间,使其能够借助在村庄中的权力、权威和网络及与镇政府的熟络关系等实施越轨行为,包括参与"倒地"、挤占、挪用村集体所有的土地补偿费、向上级输送利益、默许农民的抢种抢建行为、套取青苗补助、提供内部消息等。村干部越轨行为的泛滥折射出我国征地补偿制度在政策设计和执行上存在问题。征地是政府行为,存在多层委托—代理关系,且土地出让金规模巨大,因此建立现代监管体系十分必要。

    2014年03期 v.29;No.133 154-16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5K]
    [下载次数:20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