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专题研究

  • 信仰、性别、表达:杜氏书信与19世纪东北天主教研究

    李纪;

    史学界对底层天主教徒,尤其是女教徒研究极为欠缺,杜氏书信的发现为我们考察19世纪天主教及教会教育提供了一份难得的原始文献。分析杜氏书信的文本,可以了解中国乡村女教徒对天主教概念和词语的运用,以及宗教话语在其性别表达与身份认同中的作用。通过分析"宗教崇拜"和私人情感表达的借用与错位,可以揭示宗教话语在传授过程中被普通信众内化、挪用、再创造的过程。杜氏书信还体现了一种对教义文书的刻意模仿,信仰以宗教话语的形式成为女教徒书写与情感表达的工具,教义灌输也为她们形成和表达自己的宗教及性别身份提供了方式和途径。对杜氏书信的研究,有助于考察19世纪中晚期天主教如何进入中国本土社会,如何影响并改变普通中国教徒的信仰、情感及个体表达。

    2014年02期 v.29;No.132 5-1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9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资政新篇》来源考

    周伟驰;

    对于洪仁玕《资政新篇》中现代化举措的来源及其现代化观念的根源,学界一直缺乏详尽的追究。仔细考察《资政新篇》所受当时新教传教士中文杂志及书籍的影响,可以揭示贯彻在《资政新篇》背后的新教文明观和现代化观念。《资政新篇》中的思想观念,主要来自洪仁玕在香港和上海时期对"洋社会"的接触,以及对世界发展大趋势的了解。《资政新篇》之新,正在洪仁玕比一般的中国人更早地了解世界时势,并预见到了在中国即将出现的情形。

    2014年02期 v.29;No.132 15-2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0K]
    [下载次数:14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主体间性和主权想象——作为中国现代小说源头之一的傅兰雅“时新小说”征文

    姚达兑;

    1895年傅兰雅的"时新小说"征文比赛,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源头之一。参赛稿件在遗失百余年后被发现、出版,当务之急正是从文学方面重新讨论这一事件。对部分参赛作者略作考证,即可有一些新发现,借助这些新发现,可以从以下角度展开分析:一是傅兰雅作为事件的推动者和文学评论者的期待视阈;二是作为傅氏和参与者主体间性再现的这批作品,大概是什么内容。傅氏更期待参赛作者以基督教腔调而非儒家伦理教条写作。这批稿件则可称为现代首批民族主义书写,充斥了国家主权的想象。

    2014年02期 v.29;No.132 26-36+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3K]
    [下载次数:6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汉代“论”体的演变及其文化意味

    李春青;

    "论"作为一种文体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很成熟了,诸子百家之书,除了《论语》《老子》等少数几部之外,大部分都可归为"论"体。但是先秦时期以"论"为名的篇籍却很少,关于"论"的文体观念也只是萌芽而已。西汉前期经学尚未大兴时,承先秦余绪,论体著述颇为可观,从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直至西汉后期,论体著述屈指可数。而在两汉之际,由于社会动荡,导致部分士人思想家与作为主流的经学话语出现疏离,于是以论为体、以论为名的著述有所增加;同时,关于"论"的文体意识也空前地鲜明起来。到了东汉后期直至曹魏时期,随着经学的衰微、士人主体意识的增强,论体著述就大量涌现了。"论"这一文体及文体观念的演变,与士人阶层身份意识、精神旨趣的变化息息相关,表征着深刻的文化历史内涵。

    2014年02期 v.29;No.132 37-44+158-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8K]
    [下载次数:6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关于《水浒传》成书时间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温庆新;

    《水浒传》成书时间众说纷纭,从方法论层面对相关研究加以反思是必要的。近年来学界从文本中的名物、制度、舆地等信息对《水浒传》成书时间加以讨论,往往未充分考虑《水浒传》版本的复杂性、故事来源的多样性、名物制度的累积型特征,所使用的信息点多不具备典型性、无争议性、不可逆性,这种个例的内证法并不能有效证明《水浒传》的成书时间。也许更可取的研究路径是借用传播学的方法,通过考证现有的相关文献,尤其是有关《水浒传》的早期传播文献,建立一个具有科学可靠的"保护带"证据的"辅助假说"。借助这种方法,可以在有效的科学文献或实物支撑下,对诸说进行审查,从而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

    2014年02期 v.29;No.132 45-53+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5K]
    [下载次数:14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华兹华斯早期诗歌中的情感呈现和近代文本文化的关系——兼论近代文学的生成

    姜文涛;

    批评家们普遍将英国18世纪定义为一个"情感的时代",考察18世纪晚期情感的书写流传与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产生的关系,尤其是将华兹华斯的诗歌写作生涯和18世纪末期女性通俗写作放到一起讨论,可以开启一个从近代文本文化形成重新看待书写、阅读、情感和性别之间关系的新视角。华兹华斯的《见威廉姆斯小姐为伤痛故事啜泣而作之十四行诗》(1787)通过不同的媒介形式表现情感,把丰富的口语性、听觉性、视觉性以及书写和阅读行为编织在一起,形成一幅18世纪末期近代文学生成的政治经济学图景。性别化了的情感书写是18世纪晚期英国近代文本文化形成的必要部分,从中能够看到文本化与阅读、观看和书写等媒介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情感在这些关系里的消费如何促成了近代文学的形成。

    2014年02期 v.29;No.132 54-68+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5K]
    [下载次数:5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历史研究

  • 补释宋高宗“最爱元祐”

    方诚峰;

    关于宋高宗赵构"朕最爱元祐"一语,应该放到南宋初年政权重建的过程及具体政治情景中去理解。南宋政权重建的最初历程是两次政权转移:一是从张邦昌至孟太后,二是从孟太后至赵构。在这一历程中,孟太后是转移之枢纽,赵构称帝最主要、最实质的合法性基础即来自孟氏的迎立。但是,孟氏废后的身份却影响了这一基础,而孟氏的命运又系于朝廷对元祐政治的评价;因此,赵构在绍兴重修神宗、哲宗《实录》的场合中提出"最爱元祐",主要是为了加固自己的合法性基础。总之,赵构之"最爱元祐"一语,主要不是北宋晚期所谓"新旧之争"的继续,而是政权重建这一全新历史任务的产物。

    2014年02期 v.29;No.132 69-7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7K]
    [下载次数:15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清代前期政府与京城房产市场

    邓亦兵;

    清军攻入北京后,在内城实行住房国有分配制度,在外城仍然延续着商品房市场制度。国有分配制度不断受到市场的冲击,得到住房的旗人也深深地被市场所诱惑。在房价方面,内城房价是政府定价与市场价格相辅相成,官房价格由政府主导,民间私房价格以市场来调控;外城则完全是由市场价格机制进行调节。这种双轨制最终以政府放弃国有制而崩溃。清朝二百多年来的京城房地产发展轨迹表明不论是政府控制住房分配的制度,还是完全依靠房产市场调节的机制,都不能独立解决住房不均的问题。

    2014年02期 v.29;No.132 77-84+15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5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太一生水》下半部分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篇章

    曹峰;

    将《太一生水》上下两部分当作一个整体,只是郭店楚简最初整理者一个权宜的处置,学者们很少怀疑这种处置的合理性,反而千方百计试图为文本内部思想的统一性寻找证据。下半部分的内容成了上半部分《太一生水》篇的辅助材料或注脚。这正是《太一生水》的研究歧义迭出、难以整合的原因,也是上半部分备受关注、下半部分不受重视、难以深入的原因。《太一生水》的下半部分是一个独立整体,没有必要在其内部再分章节,可以命名为"天道贵弱"篇。

    2014年02期 v.29;No.132 85-92+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5K]
    [下载次数:8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浑沌”三性——庄子“浑沌”说

    刘康德;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浑沌"大概是远古时期即已产生的一个神话生物,但庄子在《应帝王》中通过一系列描述使其成为了一个内涵丰富而深刻的哲学语素。庄子将"浑沌"配置天地中央,隐喻了"浑沌即吾"、"我即天地",这实际上是庄子在深刻地洞察了人之主体自我充分凸显的种种不良后果之后所开出的一帖方剂。庄子认为,只有通过对于人之内涵(知)与外形的消融,以弱化主体个性的自我自大,社会与自然才能够因此而得到稍许休息和安顿。庄子以"中央"定位"浑沌",还说明了"浑沌"与作为五行之"中央"的"土"的相似性,隐喻着"浑沌"像万物生于斯而又归寂于斯的"土"一样,毕罗万物,尽然事理,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与庄子寓言中的"儵"与"忽"相系联,"浑沌"又是飘忽绵延、变幻不定的"风云"之象征,隐喻着"道"的不确定性与无限可能性,而这其实正是人类"存在"的一个基本情境。庄子的"浑沌"中所隐喻的上述内涵其实又是三位一体的,它揭示了人们在其存在情境中所应有的存在方式。

    2014年02期 v.29;No.132 93-100+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2K]
    [下载次数:8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法律与政治

  • 城市、国家的国际化与偷渡犯罪的刑事政策——以北京出入境口岸偷渡犯罪数据为样本的分析

    于志刚;

    在城市、国家的国际化的宏观背景下,传统的偷渡犯罪也经历着时代性的更新,北京出入境口岸近6年偷渡数据显示出,当代中国偷渡犯罪的性质、方法和形式都开始呈现出全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而传统的偷渡犯罪刑事法律体系不仅是以制裁"偷渡出境"为中心和基本思路,而且在宏观刑事政策、新型偷渡行为的制裁、偷渡犯罪与相关犯罪的衔接和偷渡犯罪刑罚设置上的滞后与缺陷日益凸显。面对偷渡犯罪中"偷渡入境"的人员总量逐渐超过"偷渡出境"的人员总量的客观犯罪态势,应当快速树立以制裁"偷渡入境"为中心的偷渡犯罪刑事政策,以此为基础重构制裁偷渡犯罪的罪名体系,完善适用偷渡犯罪的驱逐出境制度,既是未来制裁偷渡犯罪刑事立法的必然选择,也是城市、国家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之际应当做好的法律准备。

    2014年02期 v.29;No.132 101-123+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7K]
    [下载次数:1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情绪与政治:理解政治生活中的情绪

    王丽萍;

    情绪是一种重要的人类心理现象。情绪虽与政治如影随形,但在政治学研究中却被长期忽视和边缘化。随着现代社会人们日益善于释放和表达情绪,社会已日渐获得情绪社会的特征,而情绪的政治意义也逐渐为人们所关注。在社会流行的诸多情绪中,焦虑和怨恨是两种重要的和容易辨识的情绪。情绪具有重要的信息价值、沟通价值和适应价值,并常常成为理性发挥作用的前提。关注和认识情绪,有助于发现尚未被充分关注与认识的社会问题,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拓展政治审议的公共空间,探索社会问题的务实解决方案。在这种意义上,情绪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资源。

    2014年02期 v.29;No.132 124-133+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7K]
    [下载次数:17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经济与社会

  • 资产专用性与国有企业用工制度分析

    年志远;刘斌;

    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由计划单轨制,逐步过渡到计划与市场并存的双轨制。双轨制虽然提高了国有企业用工效率,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其突出表现是同工不同酬、人才流失和人浮于事等。国有企业用工制度产生了高昂的交易成本。国有企业用工制度存在问题的实质,是契约不完全。资产专用性作为交易成本的重要维度,对机会主义行为有双重影响,直接关系到用工双方的博弈类型及结果,因此,以资产专用性为分析工具来探索国有企业用工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4年02期 v.29;No.132 134-139+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高考制度与大学录取率的性别差异

    吴斌珍;钟笑寒;

    近十年来,我国女性的大学录取率越来越高,已经超过男性。本文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两性大学录取率的影响因素,特别是被其他研究者忽略的高考制度变量,发现相对于考前填报的志愿填报制度而言,考后知分填报制度显著地提高了高校录取中的女性比例,这些发现可以从风险偏好的性别差异来解释。此外,高中生师比的提高和女教师比例的增加显著提高了大学录取的女性比例,而高中和大学学费上升则显著降低了大学录取的女性比例。

    2014年02期 v.29;No.132 140-157+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下载次数:15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清华大学《经济学报》创刊简讯

    <正>《经济学报》(英文名称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s,缩写是CJE)是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经济学科学术性期刊,由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钱颖一院长担任主编,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党委书记杨斌担任副主编,编委会由50余名国内外著名学者、经济学家组成。《经济学报》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每年出版四期,国内公开发行,刊号为CN10-1175/F,2014年1月创刊并正式出版发行。《经济学报》涵盖经济学科的所有学科领域,发表原创性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综述和评论性的研究论文。本刊

    2014年02期 v.29;No.132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1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