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永海;蒋云迪;
在先秦文人以中原为中心的空间感知中,“南方”代表着对中原以南的方位认知和区域空间想象,对这一空间的认知、书写和想象,伴随着神话原型的产生、中原中心主义的影响、区域文化的崛起以及审美化活动而发展演进。“南方”作为文人书写的客体逐渐从模糊走向精确、从审美他者走向审美主体。在想象变迁的过程中,神圣方位、现实区域和审美空间的依次构建,展现了南方文化的发展以及时人对南方认知的改变。先秦文人的“南方”书写与建构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前江南”时代,若将此纳入江南文化生成发展的视域中探讨,将有助于揭橥江南文化之滥觞。
2025年02期 v.40;No.198 54-66+236-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0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胡大雷;
与《李波小妹歌》直述时事不同,《木兰诗》以“木兰不知名”而为虚构性作品,所歌咏者皆有来自且具北方民族习俗意味。诗歌情节设置上,“从此替爷征”显示北方少数民族女性的担当精神;“不用尚书郎”是说木兰不做宫中女官;“出门看火伴”,北魏多以“同火”相称女性群体。北方民族崇拜战马,以兔为祥瑞,诗歌意象选用战马与兔,颇具深意。诗歌突出北方民族的女性崇尚、英雄崇拜,以北方男性英雄“木兰”名讳称呼女英雄,一方面称说其勇猛,另一方面更说明其女扮男装性。北魏政权本是以鲜卑族为主体而融合了各个民族,北魏乐府的“北歌”是多民族的乐歌,《木兰诗》即整合北方各民族的乐歌、整合文人与民间诗要素的产物。
2025年02期 v.40;No.198 67-72+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6K] [下载次数: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马昕;
上书作为一种特征鲜明、地位独立的上行政治文体,是《文选》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战国以来士人阶层的崛起,在“上言”这一口头形态之外发展出以书面形式直接向君王陈词进谏的政治机制,此即“上书”体之雏形,也是《文选》上书文的生成背景。《文选》上书文的作者多处于卑微而尴尬的政治地位,但仍能坚守士人风骨,从而化解自身危机或对君主决策实施正向引导。他们以王道大义作为劝谏动机,却以利害权衡作为劝说策略,又以文辞技巧配合其利害之论,从而构成《文选》上书文共有的写作风格。通过与表、启、笺、奏记、书等其他文体的比较,可以发现《文选》上书体的文体定位是底层士人直接对君主实行规诫劝谏的政治文体。萧统借由对上书文的编选,意图弘扬战国以来士人参政的古老传统,寄寓其对现实政治生态的理想与期待。但可惜后世对此独到选心未能深察,仍将《文选》上书文与其他各类政治文体相混淆,导致上书体最终丧失了独立的文体地位。
2025年02期 v.40;No.198 73-86+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3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 ] - 闫梦涵;尚永亮;
湘赣二水是唐人南下岭表的必由之路,亦是经行诗人众多、诗作数量庞大的两条“黄金诗路”。有唐一代,共计113位诗人在湘赣诗路上留有诗作,其中湘水线101人次,赣水线53人次;湘赣二诗路诗作总量583首,湘水线443首,赣水线140首,湘水线在诗人与诗作数量上均明显领先。中唐是湘赣诗路书写最重要的时段,诗作量、诗人数量均颇为可观。就诗人言,据其踏上湘赣二线的原因,大抵分为贬谪、游历避乱、赴任、不确四类;将各类型诗人数与存诗量合观,则贬谪是湘赣诗路书写中最需重视的类型。又依诗作量与诗人经行次数之多寡,归纳出湘赣诗路上的“重点诗人”,杜甫、李白、韩愈、柳宗元等人均在其列。就诗作的空间分布言,以湘赣二水沿线州郡为单位进行统计,知湘水线上的岳州、潭州,赣水线上的江州、虔州诗作量最为突出,属高频创作地;而沿线州郡的地理位置、交通意义、知名景点与重要诗人的行路体验,乃是影响诗路诗作之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2025年02期 v.40;No.198 87-98+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1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