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历史研究

  • 唐宋变革与营国传统——兼论五代宋初东京城规划

    武廷海;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受到礼制与军事的双重影响,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营国传统。中唐以来武人握有愈来愈大的政治权力,五代的都城实质上是藩镇割据的中心,都城规划首先考虑军政需求,营国传统乘势而起。为了适应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武官治国的新形势,五代宋初东京城规划兼顾礼制秩序与军政效果,对营国传统进行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呈现出新形态,成为“唐宋变革”或“中世纪城市革命”的重要表征。从都城规划看,“唐宋变革”或“中世纪城市革命”与“营国传统”看似相反,实际相成。如果说“唐宋变革”或“中世纪城市革命”是剧烈起伏的地貌,“营国传统”则是深层埋藏的基岩,二者共同构成公元10世纪中国社会与城市变迁的奇观。

    2025年02期 v.40;No.198 1-11+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4K]
    [下载次数:5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7 ]
  • 重火器还是重骑射:清代南苑大阅的历史意义透视

    刘文鹏;

    与其他历代王朝一样,“大阅”也是清朝的一项重要军政活动。清朝诸帝在不断构建大阅礼制的同时,总是将大阅与平三藩、征准噶尔等国家重大军事活动相关联,使大阅具有鲜明的实用性与目的性。每次大阅,清朝在皇帝核心角色和特定观众角色的设计上费尽心机。虽然皇帝们,特别是高宗,始终都在强调保持骑射传统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在历次大阅中,火器部队无论在数量比例还是在阅兵演放内容上,都占据明显的主导地位,骑射反居其次。这种状况与清军在历次战争中对火器的优先使用一致,反映了清朝统治者非常务实的一面。

    2025年02期 v.40;No.198 12-24+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2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1 ]
  • 食盐“引岸”纷争下的清代地方社会——以河南汝宁、光州为中心的考察

    吴志远;宋允;

    清代延续明代将食盐划分固定购销区的“引岸”制度,全国被划为若干行盐区,各行盐区行销固定盐区的食盐。该制度的设计,有其必然的社会背景,但也不免会带来突出的地方社会问题,体现了国家管控的财政税收法制与市场的常规运行机制发生冲突的现实结果。就清代河南地区来看,因长期的“固守淮引”与“改淮食芦”之争,“引岸”问题及随之而来的“私盐”问题已成为引发汝宁、光州走私案件频发、地方管理失序、行政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而此区域“引岸”管控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导致州县官民之间互相攻讦、商人欺蒙、官员无为、私枭为匪,给地方治安和社会稳定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司法隐患。而诸多事件所凸显的“引岸”制度的不合理性,却为大清王朝官员“行政理性”下的虚应故事所掩盖,清王朝对国家财税的控制力与地方治理能力因此大为削弱。

    2025年02期 v.40;No.198 25-37+235-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5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后票号时代:中国近代钱庄的汇划结算体系及其运作

    左海军;

    19世纪末20世纪初,钱庄的汇划体系逐步取代票号的汇兑体系,是近代中国钱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中国金融结构演变的重要内容之一。明清以来,中国钱业的核心业务,先后经历了货币兑换、存放款、汇兑、信用发行等发展阶段。在不同历史阶段,钱业发挥的主要金融功能,取决于商品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结构复杂程度。开埠以后,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客观上要求钱业的金融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各项金融功能融合互补,从而为工商业提供更高效的资金融通和结算服务。与票号相比,近代钱庄体系具有更复杂的经济网络,庄票等信用票据在商业往来中被广泛接受,以汇划制度为核心构建了多层次的结算体系,这些优势使钱庄以转账、划拨为基础广泛参与贸易结算。清末民初,钱庄逐步取代票号是钱业内部核心金融功能与制度的迭代发展,在本质上最终体现为融资方式、融资效率的差异。

    2025年02期 v.40;No.198 38-5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7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文学研究

  • 先秦文人的“南方”书写及空间建构——兼论中国文学史上的“前江南”时代

    葛永海;蒋云迪;

    在先秦文人以中原为中心的空间感知中,“南方”代表着对中原以南的方位认知和区域空间想象,对这一空间的认知、书写和想象,伴随着神话原型的产生、中原中心主义的影响、区域文化的崛起以及审美化活动而发展演进。“南方”作为文人书写的客体逐渐从模糊走向精确、从审美他者走向审美主体。在想象变迁的过程中,神圣方位、现实区域和审美空间的依次构建,展现了南方文化的发展以及时人对南方认知的改变。先秦文人的“南方”书写与建构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前江南”时代,若将此纳入江南文化生成发展的视域中探讨,将有助于揭橥江南文化之滥觞。

    2025年02期 v.40;No.198 54-66+236-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0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木兰诗》材料来源与成诗考略

    胡大雷;

    与《李波小妹歌》直述时事不同,《木兰诗》以“木兰不知名”而为虚构性作品,所歌咏者皆有来自且具北方民族习俗意味。诗歌情节设置上,“从此替爷征”显示北方少数民族女性的担当精神;“不用尚书郎”是说木兰不做宫中女官;“出门看火伴”,北魏多以“同火”相称女性群体。北方民族崇拜战马,以兔为祥瑞,诗歌意象选用战马与兔,颇具深意。诗歌突出北方民族的女性崇尚、英雄崇拜,以北方男性英雄“木兰”名讳称呼女英雄,一方面称说其勇猛,另一方面更说明其女扮男装性。北魏政权本是以鲜卑族为主体而融合了各个民族,北魏乐府的“北歌”是多民族的乐歌,《木兰诗》即整合北方各民族的乐歌、整合文人与民间诗要素的产物。

    2025年02期 v.40;No.198 67-72+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6K]
    [下载次数: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文选》上书体文章的编选旨趣与文体定位

    马昕;

    上书作为一种特征鲜明、地位独立的上行政治文体,是《文选》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战国以来士人阶层的崛起,在“上言”这一口头形态之外发展出以书面形式直接向君王陈词进谏的政治机制,此即“上书”体之雏形,也是《文选》上书文的生成背景。《文选》上书文的作者多处于卑微而尴尬的政治地位,但仍能坚守士人风骨,从而化解自身危机或对君主决策实施正向引导。他们以王道大义作为劝谏动机,却以利害权衡作为劝说策略,又以文辞技巧配合其利害之论,从而构成《文选》上书文共有的写作风格。通过与表、启、笺、奏记、书等其他文体的比较,可以发现《文选》上书体的文体定位是底层士人直接对君主实行规诫劝谏的政治文体。萧统借由对上书文的编选,意图弘扬战国以来士人参政的古老传统,寄寓其对现实政治生态的理想与期待。但可惜后世对此独到选心未能深察,仍将《文选》上书文与其他各类政治文体相混淆,导致上书体最终丧失了独立的文体地位。

    2025年02期 v.40;No.198 73-86+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3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 ]
  • 唐代湘赣诗路诗人诗作时空分布的定量分析

    闫梦涵;尚永亮;

    湘赣二水是唐人南下岭表的必由之路,亦是经行诗人众多、诗作数量庞大的两条“黄金诗路”。有唐一代,共计113位诗人在湘赣诗路上留有诗作,其中湘水线101人次,赣水线53人次;湘赣二诗路诗作总量583首,湘水线443首,赣水线140首,湘水线在诗人与诗作数量上均明显领先。中唐是湘赣诗路书写最重要的时段,诗作量、诗人数量均颇为可观。就诗人言,据其踏上湘赣二线的原因,大抵分为贬谪、游历避乱、赴任、不确四类;将各类型诗人数与存诗量合观,则贬谪是湘赣诗路书写中最需重视的类型。又依诗作量与诗人经行次数之多寡,归纳出湘赣诗路上的“重点诗人”,杜甫、李白、韩愈、柳宗元等人均在其列。就诗作的空间分布言,以湘赣二水沿线州郡为单位进行统计,知湘水线上的岳州、潭州,赣水线上的江州、虔州诗作量最为突出,属高频创作地;而沿线州郡的地理位置、交通意义、知名景点与重要诗人的行路体验,乃是影响诗路诗作之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2025年02期 v.40;No.198 87-98+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1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专题研究_法制史研究

  • 谁称直笔:多维史料下的钦案叙事与真相还原

    郑小悠;

    嘉庆二十年(1815)夏,山东泰安县发生强盗伙劫富户徐氏、致人伤亡的重大案件。由于地方官审断不公,致使事主两次京控,审期延宕五年。虽经皇帝亲自干预,仍旧波折不断,引发朝野瞩目。案件保留下数量众多的官方档案,与详细生动的私家记述。这些史料文本虽以同一事件为记述对象,但因其生成时间、文章体例、作者身份、信息来源、写作目的不同,呈现出的叙事面貌也大相径庭。将多维史料的排比互证,与时代政风相结合,这桩复杂钦案的事实真相与历史情境即能得到较大程度的还原。推而广之,亦可窥见清中叶钦案审理的底层逻辑,特别是中央刑名档案的可靠性偏差。

    2025年02期 v.40;No.198 99-115+238-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0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妻妾失序:法律近代化中的身份与性别——以四川荣县重婚案裁判为中心的考察

    刘楷悦;

    在法律近代化背景下,身份与性别的冲突在妾的相关问题上最为显扬。立法者试图通过塑造“大同小异”——即二者法律人格平等,只在家庭场域区分权利义务的差序格局来回应妻、妾权利应有差别、地位无尊卑之分的实际需求,而在纳妾是否为重婚这一最为关键的问题上,立法最终采用了“是否举行仪式”这一标准,以因应性别与身份、文明与惯习的圆融设想。但在基层司法中,这一标准并未被严格适用,裁判者似乎无分妻妾,并不在意法律适用的准确性,这与档案显示的社会民众的妻妾观念也不相符。裁判者自由裁量的原因是司法在应对家庭案件时保持谦抑的传统。纳妾与重婚的界定问题不仅展示了法律近代化过程中身份、性别、家庭等因素如何织缠,也显现了近代以来基层司法观念与方法的连续性。

    2025年02期 v.40;No.198 116-129+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4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雍正朝对蒙古社会秩序的重塑——以喀尔喀蒙古抢劫案件之司法审判为中心

    王惠敏;

    法乃治国重器,雍正朝控制蒙古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法”治边疆,即通过条约规定和新订律例,重塑维护边疆社会秩序稳定的规则意识,从而实现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雍正初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不仅为两国边境贸易开辟了渠道,而且对贸易秩序和违规处罚均做了清晰界定。清廷对汉商绕路与俄国人、蒙古人进行走私贸易处以“将其货物入官”的严厉处罚,这成为蒙古地方衙门增收的途径之一。同时,为保障办理军需和开展贸易的内地商人之安全,康熙朝对蒙古人抢劫案之法律审判已有明确规定。然而,随着内地商人赴蒙古贸易增多,喀尔喀人抢劫汉商案件频发。为遏制这一态势,雍正朝通过新订《蒙古律例》对此类案件的司法审判进行改革,加大惩处力度,甚至使罪犯的家庭分崩离析。在涉及喀尔喀人抢劫俄国商人或牧民案例的审判时,为了不酿成外交事端,清廷除了将案犯严加治罪外,还会将判决结果和受害事主关切的重要问题详细知会俄国枢密院官员。借此,足以管窥雍正皇帝亟欲彰显国家意志、重整边疆社会秩序的政治决断和雷霆手段。

    2025年02期 v.40;No.198 130-144+239-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9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跨文化研究

  • 形象学作为文化间阐释学:功能与意义

    方维规;

    作为比较文学分支的形象学进入中国已有三十年之久,但对形象学的历史发展和一些理论问题,中国学界至今存在认知偏差,形成法国理论独大的局面。法国学者的形象学研究,其实只是西方形象学之一隅,且很难说是主流。因此,厘清文学形象学的发展史和重要节点是必要的。而形象学的一个新的称谓,即“文化间阐释学”,颇能体现形象学论域的晚近发展;对于这一新的理解学说的阐释力,值得深入探讨。赓续哲学阐释学之要义,文化间阐释学既关乎如何理解文化他者的科学方法,亦重视人类理解的条件问题。对于文学中的“形象”及其功能的研究以及自我与他者的认知研究来说,文化间阐释学充实形象学范式的可能性是显而易见的。这里对文学形象学的哲学思考,涉及文化间理解中的“陌生性”“前见”“前理解”等诸多问题,以及文化的他者形象与自我形象之间的关系。

    2025年02期 v.40;No.198 145-158+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6K]
    [下载次数:10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 ]
  • 协商、对抗与位育:关于社会参与式艺术理论谱系的反思和更新

    张慧喆;

    社会参与式艺术作为一种动态发展的全球性艺术潮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取得了显著发展。然而其理论框架主要由欧美艺术史学界通过“追溯式艺术史”的写作方式加以建构,以“协商”和“对抗”为主要参与策略,未能充分涵盖非西方地区实践的多样性及其文化复杂性。中国社会参与式艺术实践在本土文化传统与社会治理需求的双重影响下,呈现出独特的价值与特征。中国哲学中的“中和位育”理念为社会参与式艺术提供了一种强调动态协调的开放性、生成性理论框架,不仅为全球艺术实践走出日益僵化的现代美学体系提供了新的路径,也为非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参与式艺术研究开辟了重要视野。

    2025年02期 v.40;No.198 159-170+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9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经济与社会

  • 共同语言、通用框架与社会科学发展

    王亚华;王睿;

    跨学科对话困难的“科学巴别塔”现象,阻碍了社会科学研究的知识积累。建构共同语言是解决这一困境的基本途径,其中发展通用框架是最富成效的探索之一。通用框架能够为不同学科的研究提供统一的分析基础,通过加强跨学科的理论对话促进知识的有效积累。研究梳理了社会科学领域共同语言建构的理论探索,并以布卢明顿学派为例,总结通用框架的发展进程与实践成效。作为通用框架发展的典型范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领衔的布卢明顿学派提出的制度分析框架,在推动制度与人类行为方向的跨学科研究和知识积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回顾过去四十年制度分析框架取得的进展和面临的挑战,可以为社会科学中的通用框架发展乃至共同语言建构,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中国学者重视和加强通用框架和共同语言的开发和应用,有助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2025年02期 v.40;No.198 171-184+240-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5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 ]
  • 政务数据资产化:会计确认与价值评估

    徐琳;郑远;汤珂;

    政务数据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价值,是优化资源配置和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当前,政府持有的大量政务数据资源尚未被确认为资产,制约了其内在价值的认定和充分释放。在深入分析政务数据特征及其资产属性的基础上,结合《政府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定义和数据资源三权分置产权运行机制的要求,政务数据资源作为资产入账需满足数据权属清晰、收集过程合法合规、政府对数据拥有有效控制权,且数据资源能为政府带来经济收益或提供服务潜力等条件。从经济价值与非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政治价值)两个方面,探讨政务数据资产价值评估的理论依据与具体方法,并围绕相关会计信息披露形成可行性建议,为推进政务数据资产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02期 v.40;No.198 185-197+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8K]
    [下载次数:27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福利保护还是能力建设:无婚生育的生育率回升作用及其对中国的意义

    侯慧丽;王广州;

    第二次人口转变后,西方发达国家生育率持续下降;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部分发达国家生育率又开始回升。对不同类型发达国家的实证研究发现:无婚生育比例的增加是一个重要因素,无婚生育比例每增加10%,总和生育率将增加0.04,而无婚生育比例增加是女性个体能力建设和福利保护共同作用的结果,女性能力建设分值和女性福利保护分值每增加10分,无婚生育比例将分别增加6.43%和1.61%,女性个体能力建设比女性福利保护更能促进无婚生育比例的增加。这一结论对中国改变持续低生育率状态的借鉴意义在于:在中国传统的婚内生育依然是主流的情况下,为提高生育率,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传统生育文化的优势,促进婚内生育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特质,在完善女性福利保护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女性个体能力建设,为无婚生育的增加留出空间,形成多元生育文化的友好社会环境,是对出现长期、持续极低生育率的未雨绸缪。

    2025年02期 v.40;No.198 198-213+241-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9K]
    [下载次数:6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期刊与规范

  • 以人为本与人机协作:学术期刊数智化发展路径探析

    张慕华;

    新时期学术期刊发展正经历着数智化带来的深刻变革。一方面,智能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编辑出版效率;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编辑流程中的深度渗透,编辑的核心价值遭遇挑战,如智能筛选、校对、评审等环节的自动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编辑的学术判断与人文关怀。面对这种双重影响,学术期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始终关注人的需求,充分发挥编辑和学者的主体性与创造性;积极探索人机协作的新模式,以在技术效率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术生态的健康发展。基于此,通过构建智能编辑出版、知识共享服务和学术共同体交流三大平台,打造人机协作的数智化平台体系,将成为推动学术期刊数智化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尝试和可行路径。

    2025年02期 v.40;No.198 214-224+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9K]
    [下载次数:7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 ]
  • 科研人员融入学术期刊编辑团队的现状、挑战与对策研究

    刘普;郭枭;

    高素质编辑团队是学术期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与一般期刊不同,学术期刊对学术研究和学科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因而也对学术期刊编辑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当前的办刊体制下,除鼓励学术期刊编辑做好编研结合、成为学者型编辑外,将优秀学者和科研人员引入办刊队伍成为常见的做法。然而,由于管理层面的不足,科研人员在融入学术期刊编辑团队的过程中仍面临着一系列的实际困难与挑战。本文聚焦这一议题,结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期刊队伍建设的实践,对科研人员融入编辑团队的现状及其所面临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2025年02期 v.40;No.198 225-234+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6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