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历史研究

  • 历史过程的“折叠”与“拉伸”——社的存续、变身及其在中国史研究中的意义

    赵世瑜;

    社与社祭是中国社会的古老传统,起源于上古并遗留至今,既存在于国家礼仪,又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作为国家和社区的认同标识,成为中国社会与文化中最具贯通性的表征。人们通常认为社与社祭已经消亡,但通过田野调查,我们发现它或继续存在,或不断变身,在各个区域多元而不同步的发展过程中持续生成或得到重塑。从不同区域现存的社与社祭的观察出发,可以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对历史过程中的"折叠"与"拉伸"有所认识。

    2020年02期 v.35;No.168 1-14+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3K]
    [下载次数:2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2 ]
  • 去国去家:家庭在重构社会伦理中的地位

    赵妍杰;

    晚清一部分思想激进的读书人批评国家和家庭都是自私自利的表现,而主张去国、去家。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裂变为修身、去家、去国、平天下。在个人主义崛起的五四时代,一部分时人强调以个体直接面向社会来重构理想的人群组织,其特色便是儿童公育、父老公养、不要家庭。对于无家庭的人群如何凝聚成社会的问题,新青年期待以各式各样的"主义"来凝聚这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家庭革命的言说展现了部分读书人既反传统、又反西化的倾向,也意味着他们对人性罪恶面、人能力的有限性以及亲情的可替代性等根本问题有着突破古今中西的新认识。家庭渐渐成为各派人士最不喜欢的社会建制,这也进一步塑造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的走向。

    2020年02期 v.35;No.168 15-27+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17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2 ]
  • 《文史通义》与历史美学

    路新生;

    章学诚的代表作《文史通义》作于汉学排斥宋学,考据摒弃哲理的乾隆年间,他的治学"虚""实"兼顾,考据与义理一并强调,可谓拔出流俗独树一帜。难能可贵者又在于,《文史通义》中大量论述均与美学之方法论原理相通,即《文史通义》中富涵可以用历史美学的方法加以解读之内容。实斋论"诗史相通",谓历史书写当"蕴道而不言道",并把握情感的闸门,避免"情失则流,情失则溺,情失则偏",这些理论精华,足以为当今学界加以镜鉴。目前学界尚没有对《文史通义》进行历史美学解读之先例,本文作此尝试,意在引发学界对"历史美学"概念本身的关注。

    2020年02期 v.35;No.168 28-45+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5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范式转移与继往开来:中国史学史研究一百年

    姜萌;

    100年来的中国史学史研究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萌生时期(20世纪20年代)、文献学时期(20世纪30—50年代)、意识形态化时期(20世纪60—80年代中期)、唯物史观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会通时期(21世纪以来);四个范式:文献学范式、意识形态范式、唯物史观范式、社会史范式。纵观中国史学史研究100年发展历程,学术层面影响史学史研究的因素主要有三:一是史学认识论水平,二是已有研究成果水平,三是研究者学术素养。只有不断提高史学认识论水平,批判承继前人研究成果,提高研究者学术素养,才能实现研究范式创新和开创研究新局面。史学认识论较长时间未有大突破,对前人研究反思总结不足,以及新生代研究者学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使中国史学史研究继往开来面临不小困难。

    2020年02期 v.35;No.168 46-5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17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 ]

讨论与评议

  • 巫蛊之祸视阈下汉武帝与戾太子父子纠葛探析——与辛德勇等先生商榷

    李峰;

    汉武帝统治晚期,由于汉武帝与戾太子所秉持的治国理念有异、戾太子羽翼已成、戾太子继位朝政可能为卫氏外戚所操控等原因,使武帝与戾太子之间的矛盾日渐加深,兼之各利益攸关方的深度参与,使武帝意欲更换继嗣。但因兹事体大,使他一度犹豫不决,而上天的警示又让他欲罢不能,至征和元年冬最终决定废黜戾太子,遂对卫氏外戚集团大开杀戒。面对武帝咄咄逼人的攻势,戾太子一直采取守势,隐忍以对,直到江充在太子宫掘蛊得桐木人,为求自保,方奋起抗争。

    2020年02期 v.35;No.168 60-75+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2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 ]
  • 波特兰海图研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何国璠;韩昭庆;

    13—18世纪,波特兰海图作为一种航海必备工具,在西方海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波特兰海图的特征包括图上呈放射状的网格线及表示16或32个方位的风玫瑰或罗盘玫瑰,早期绘制范围基本围绕地中海和黑海地区,部分涉及从丹麦到摩洛哥的大西洋以及不列颠岛海岸,地理大发现之后随着殖民者的足迹扩大到全世界。此外,沿海地名均垂直于海岸线标注,部分海图上可见距离比例尺。15世纪末,波特兰海图上开始出现纬度标注,17世纪出现经度标注。早期海图外观上存在意大利式简洁朴素与加泰罗尼亚式精美繁复两类不同的绘制风格,学界普遍认为前者的航海实用性更高。具体使用过程中,波特兰海图与罗盘定向、浮标测速、Toleta表修正航道,一起构成了航位估算法的使用基础。波特兰海图经西方学者百余年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围绕其起源与实用性两大主题的论争却一直存在,其与磁罗盘之间的关系也一直难以厘清,其在具体航海过程中的使用究竟如何等问题仍悬而未决。

    2020年02期 v.35;No.168 76-89+195-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3K]
    [下载次数:5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文学研究

  • 从“春”的隐喻内涵看穆旦诗歌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叶琼琼;

    "春"是穆旦诗歌核心意象之一,其隐喻内涵是流动的:早期的"春"充满古典韵味,青春期的"春"充满现代矛盾与冲突,晚年的"春"是蕴含着哲理和智慧的凄凉幻灭之歌。传统诗歌中"春"的隐喻具有时间经验、男女情爱以及对万事万物的博爱等内涵,穆旦对此作了大胆突破,他笔下的"春"充满叛逆与骚动,攻击与侵略,虚无与幻灭等极具现代意味的内涵。穆旦之"春"的隐喻内涵是由个人经验与时代经验熔铸而成。穆旦借助隐喻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抽象与具象相结合、思辨与感性相统一的语言风格,这种语言风格既明晰又典雅,介于口语与书面语之间。

    2020年02期 v.35;No.168 90-100+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27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论谣谚与两宋诗歌的关系

    赵瑶丹;

    谣谚之作先于诗歌,并对诗歌创作和风貌产生重要影响,而这种影响要到两宋时才真正得以实现,并延续到元明清。两宋时期谣谚与诗歌相互影响并趋向融合,有前代谣谚融入宋代诗歌,又有文人诗转化为谣谚,以及两者交互融合等形态。放在长时段中进行历史性考察,两宋时期可谓中国古代谣谚与诗歌融合的成熟期,不仅具备谣谚与诗歌融合的各种形式,而且实现了深度融合,影响了诗歌风貌和发展方向,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和时代性。分析谣谚与文人诗歌融合的例证,呈现两者融合的现象,揭示两者多维的关系,从而明确谣谚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中的影响、谣谚与两宋诗歌融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所处的地位,对于推动中国谣谚史、中国诗歌史甚至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皆有重要价值。

    2020年02期 v.35;No.168 101-10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4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非洲的“两种美学”——马克思主义在非洲文学中的一次论争

    宋志明;

    索因卡和杰弗里·亨特的论争表明,独立后的非洲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写作模式:一种是把过去和传统充分"浪漫化"的"神话美学",倡导回到非洲传统文化的"源头",从原始的宗教、仪式等口头文化资源寻求"纯净"、稳定、永恒的非洲文化特质,倾向于表现神灵、巫祝、预言或其他神秘事物,形成某种"神话直觉"式的写作风格;一种是现实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文学,强调文学的现实责任,坚持以阶级理论分析社会矛盾,表现黑人大众反抗殖民主义和争取民族文化的解放和自由,是一种斗争的、革命的文学。这两种写作模式在文学的社会政治承诺、种族和阶级、文学的自由主义和大众化等问题上存在根本对立。

    2020年02期 v.35;No.168 110-122+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文学场”与“真理的原野”——以《生活使用说明》中的现实概念与文学观念为例

    龚觅;

    西方现代文学的一个趋势是把真理问题转换为美学问题,法国当代作家乔治·佩雷克的小说《生活使用说明》提供了讨论这一现象的典范性的例证。这部小说一方面许诺用真正现实主义的方法来描绘现代城市生活,另一方面又以"元小说"的方式颠覆了对外部世界的指涉,导致文本充满歧义,无法被还原为某种确定的真理。在文学现代性的背景下,作品的内部"合目的性"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文学的外部价值,文学被认为是一种享有特权的、无须在真理问题上有所决断的话语方式。不过,按照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提出的"文学场"观念,文学在发扬自律的审美逻辑时,还应该超越这种逻辑。换言之,文学应该超越"文学场"和"真理"的二元对立,并且作为这种超越过程的一种历史形式而存在。

    2020年02期 v.35;No.168 123-131+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哲学研究

  • 生活、主体、内在——中国佛教社会史研究的三种转向

    圣凯;

    中国佛教社会史研究是以佛教思想史与文化史为背景,以宗教社会学与社会生活史为方法,依社会生活史的方法选择研究主题,依宗教社会学进行阐述,其研究路径将会呈现三大特点:"生活转向":从思想观念到身体实践,即从强调思想观念的宗派史写作到重视具体的实践行动——社会生活;"主体转向":从高僧到僧众,即从重视优秀个体的行动和思想到重视具有共同意义追求和制度规范的"宗教共同体";"内在转向":从外部视野到内部视野,即从王权政治、社会心理等外部力量等来解读和剖析佛教到从"僧众"这一实践主体来呈现"佛教整体"。

    2020年02期 v.35;No.168 132-137+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7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印度佛教和耆那教的拯救观之比较——以阿阇世王故事为例

    吴娟;

    佛教和耆那教是发源于同一时期、同一地域的两个古代印度宗教。就伦理观和拯救观而言,尽管印度佛教徒和耆那教徒都倡导"非暴力"原则,但他们对于业(karma)的运作、业与解脱的关系、实现解脱的条件等核心问题的看法存在重要差异。考察该差异的必要手段是对佛教和耆那教的传世文献进行比较解读。印度佛教和耆那教的现存文献中都含有关于阿阇世(亦名库尼卡)囚禁父王、篡夺王位和发露忏悔的故事,但是两个宗教在是否拯救阿阇世这一问题上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印度佛教对该人物的拯救和耆那教对该人物的不救,这个差别并非偶然,究其原因是由两个宗教的不同业报观念以及对实现解脱所需条件的不同理解所决定的。

    2020年02期 v.35;No.168 138-155+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6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阴阳”张力与战国诸子气观念的历史维度

    黄鸿春;

    战国时期,阳阴消息被视为天地大化的规律,诸子以阴阳二气来阐述天道、社会与人生,把阴阳消息之"变"及其运转机制之"常"归结为气的机理,阴阳二气包含着对立与迭运,相互构成张力而相反相成,阴阳两极的相互作用与自然和人文紧密关联,由此形成天人相应的战国气观念体系。战国诸子气观念的主流是与所谓天道秩序挂钩,而与宗法分封制脱钩、与人心脱钩。宗法分封观念下沟通天命神权和人心的阴阳之气,更变为系联天道秩序和功利的纽带,这是在时代剧变中对天人关系的重构,实际上诸子所论天道主要从人事中悟出来,这个天道秩序其实也是一种天命,是不受人心影响的自然天命。作为战国时期重要的社会思想,诸子气观念为中国古代天道和人事一致的思想传统奠定了基础。

    2020年02期 v.35;No.168 156-161+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8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经济与社会

  • 世俗化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吴忠民;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推进,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世俗化开始形成并成为一种历史趋势。中国这种现代意义上的世俗化由于同中国历史上业已存在的、传统的世俗化取向两者间的某种"契合",或者说这种现代意义上的世俗化由于具有一种历史基因的支撑,而表现得更加明显、更加"充分"。中国普遍而强烈的世俗化现象对于现代化建设来说具有巨大的助推效应:有助于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主、个体户以及自雇者的大面积有效形成;直接助推消费内需的日趋旺盛;有效助推了国民文化素质以及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大面积、大幅度地升级换代;促使社会安定局面持续得以维持。从一定意义上讲,如果说新教伦理是西欧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之所以能够得以顺利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的话,那么,较之很多国家来说,更为明显的世俗化现象或"世俗化伦理"则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公认巨大成就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推动力量,而且还会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还需要看到的是,对于现代化建设而言,中国普遍而强烈的世俗化现象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弊端。这些弊端如不予以消除或抑制,势必会形成许多负面效应,阻碍或扭曲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2020年02期 v.35;No.168 162-181+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10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高人力资本女性更愿意生育二孩吗——基于人力资本的生育意愿转化研究

    张樨樨;崔玉倩;

    女性生育意愿提升及生育行为落实是当下宽松生育政策的初衷。毋庸置疑,人力资本存量对女性生育意愿及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解构女性显性与隐性人力资本内涵维度及对生育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精确生育配套与保障政策的指向性,满足不同人力资本存量女性的异质性需求。运用2018年新发布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借助Probit和Dprobit模型,从女性人力资本视角定量解析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及意愿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显性人力资本中的受教育程度、工作报酬与隐性人力资本中的身心健康、生活幸福感及认知能力对生育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服务满意度、社会服务救济覆盖率、公共资源普惠度,劳动合同签订率、工作压力感、工作参与度及女性受教育程度、认知能力阻碍生育意愿转化。医疗卫生体系成熟度、就业指导平台完善度、公共服务资源便利度、工作年限、岗位培训、心理健康、生活幸福感及家庭支持有助于生育行为落地。高人力资本存量与年龄偏大的女性更愿意生育,但生育行为受到约束捆绑,举步维艰。育龄女性孕产期全程心理辅导亟待开展,应尽快补充针对高人力资本及大龄女性的个性化生育鼓励与特色保障政策,勇于探索政策创新。

    2020年02期 v.35;No.168 182-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36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6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