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文学研究

  • 也谈“讽寓”与《诗经》——答张隆溪教授之二

    罗钢;

    张隆溪认为,作为一个理论概念,“讽寓解释”既适用于西方,也适用于中国,因此可以成为跨文化理解的“概念工具”。就像西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对《圣经》雅歌的解释,汉代儒者对《诗经》的评注,也属于这种“讽寓解释”。在《讽寓解释:东西方经典的阅读》一书中,他分析了儒者对《关雎》《野有死麕》《将仲子》等诗的阐释,以此证明其在东西方经典释读中的普遍存在。如儒者认为《关雎》是“美后妃之德”,就是用道德和政治的意涵取代了这首“民歌类情诗”原来的字面意义。近年来《诗经》研究者聚焦于诗歌文本(text)与历史语境(context)关系的考察,指出《关雎》的性质不是民歌,而是周王室的宫廷乐歌,曾具有房中乐的功能,诗歌文本与儒者的阐释之间并非全然断裂,而具有内在的关联。张隆溪企图用“清楚明白”的字面意义来抵抗儒者的“讽寓解释”,但《诗经》的字面并不易解,如《野有死麕》“无感我帨兮”中的“帨”,就远非张隆溪理解的普通的围裙,而负载着更为深邃的历史和文化意涵。汉儒不仅是《诗经》意义的诠释者,同时也是其字面的最终写定者,张隆溪用《毛诗》的字面来否定《毛诗》的阐释,在方法论上是值得怀疑的。从先秦《孔子诗论》开始,儒者就采用“以色喻以礼”的方式来解读《将仲子》这样的爱情诗歌,这种解读后来在比兴诗学中形成了一种“托意男女”的模式,如果将之视为“讽寓解释”必然会造成对中国诗学传统的严重歪曲和误读。我们可以在研究中借鉴采用西方的理论,但必须依据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经验加以检验,一旦回到《诗经》的历史,无论是其产生的历史,语言的历史,阐释的历史,作为一个“概念工具”的“讽寓解释”就会遭遇挫败,铩羽而归。

    2023年06期 v.38;No.190 1-22+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8K]
    [下载次数:6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为什么我们一定非要西化?”——林庚先生关于新诗的未刊谈话

    马奔腾;张锦芳;

    林庚先生晚年关于其新诗创作与新格律诗理论曾有过两次谈话。第一次谈话重点谈其新诗创作与新格律诗理论形成的关系。他先有新诗创作,后来在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新格律诗理论。在这个过程中,他反省了自己和其他人自由体新诗创作的经验与教训,反对新诗创作的全盘西化,并致力于新格律诗典型诗行的建设。他尝试过八言诗、九言诗、十言诗、十一言诗,发现了“半逗律”,认为九言新格律诗是符合时代语言特点的新诗最佳体式,平仄问题当前并不重要。第二次谈话侧重谈中国诗歌的语言特点及其九言诗理论的形成过程。林庚先生作为古典文学研究大家,对汉语的特质有深刻把握,而语言和形式又是形成新诗阵地和新诗理论的核心。他强调“半逗律”的重要性,并伴随新格律诗创作逐渐形成了“五四体”九言诗理论。林庚先生的两次谈话还披露了他和闻一多、戴望舒、陈梦家等人交往的轶事,是珍贵的文学史料。林庚的新诗创作及新格律诗理论的形成,正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典范。

    2023年06期 v.38;No.190 23-4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0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五四以来新文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对话

    李春雨;乔宇;

    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对中国社会的现实观照,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新文学不仅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也从未停止过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对话。这种对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展,新文学以“自觉”的姿态建构新传统的同时,也实现了与传统文化观念的深层互动;二是文化思辨的赓续与演进,新文学在经典建构的过程中,从根本上延续了中国文学对人性、苦难及命运的文化思考;三是文化品格的创造性发展,新文学在新世纪的发展,既是对传统文化品格的深化,也充分体现出立足当下的精神品格。在大力提倡文化复兴的当下,重新审视五四以来新文学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发掘五四传统的当代价值,探讨五四精神如何走向未来,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3年06期 v.38;No.190 42-51+220-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4K]
    [下载次数:6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专题研究_数字人文

  • 数字人文视域中的唐宋江韵诗研究

    刘京臣;

    诗韵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数字人文方法,在对《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全宋诗》所收诗歌韵脚进行全面标注的基础上,可以发现《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共收录53位诗人的81首江韵诗,308处押韵,涉及27个韵脚;《全宋诗》共收录267位诗人的625首江韵诗,2431处押韵,涉及68个有意义韵脚。通过对韵脚分布、出韵情况、韵脚组合、次韵分韵、诗风与用韵之关系、创作队伍等方面的考察,可以发现唐宋两代江韵诗存在核心韵脚、常见韵脚组合等现象,唐宋两代的江韵诗风以平易为主,但同时也有篇幅长、用韵僻、构思奇的奇崛之作。唐宋两代江韵诗的用韵、创作等特点,对元明清三代江韵诗的用韵、创作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023年06期 v.38;No.190 52-64+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3K]
    [下载次数:8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古典文学天文研究的数字化探索及发展方向

    唐宸;

    在近年文学地理研究、现地研究和空间批评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天文意象开始受到学者的兼顾与重视,而数字人文天象模拟技术独特优势的显现更为其独立探索实践提供了重要契机。论文在学界研究个案基础上首次提出“文学天文”这一概念,认为古典文学天文研究应重点关注两个层面:一是“文学的天文”,具体体现在作家的天文时空观念和时代背景等“外层空间”问题;二是“文学中的天文”,主要是作品的天文意象空间批评所面对的真实与虚构等“内层空间”问题。论文还对文学天文研究的知识“求实”、数据“求广”、技术“求新”等发展方向展开了思考。

    2023年06期 v.38;No.190 65-74+221-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4K]
    [下载次数:7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数字人文视域下《文选》与唐诗的互文空间

    程宁;

    古人云:“唐人佳句,多本六朝。”其中,尤以《文选》对唐诗创作的影响最为广泛。语言痕迹是考察这种影响的最直接线索,但因缺乏大规模相似诗例和史料支撑,前人在讨论唐人诗句与《文选》的关系时往往局限于某几位诗人作品零散的举证。今以《文选》和《全唐诗》为研究对象,使用基于语义特征的相似度算法分析它们之间的互文关系,构建互文知识库,探讨以李杜为代表的唐代诗人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引用前人诗句的具体表现。从两个文本集的互文网络中挖掘和分析中国古典诗歌经典话题的组织结构和流动脉络,发现《文选》中美颂君王、状物写景、悲泪伤怀等诸多话题在唐诗中得到充分延续和发展。

    2023年06期 v.38;No.190 75-88+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9K]
    [下载次数:1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跨文化研究

  • 拟构中国民俗学史的诗与真——国际视野、学科建设与中国本位

    岳永逸;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熟稔法国社会学、民族学的杨堃始终在积极倡导新生的中国社会学、民族学、史学和民俗学的社会科学化。其事实与可能并重的现代中国民俗学运动的读写,既是过往的批判性总结,还是重新定义民俗学并使之成为中国民俗学演化的动力和有着明确认知论和方法论的学科建设。基于其国际视野而生的中国本位情怀,这种学科建设又是民俗学中国化卓有成效的学术实践,促使中国现代民俗学在文学、史学的民俗学之外形成社会学的民俗学这一支脉。改革开放初,延续其1949年后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建设,杨堃明确倡导中国式马克思主义民俗学的建设。当下,杨堃这些现实性与可能性兼具的历史构图、学术自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依然具有垂范性。

    2023年06期 v.38;No.190 89-101+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8K]
    [下载次数:5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建立于地点上的集体记忆——社区文化的一个研究视角

    刘亚秋;

    “建立于地点上的集体记忆”为洞察社区文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记忆视角。成都社区的坝坝会之所以能够成为基层治理的抓手和工具,在于坝坝文化积淀的民情民意,易于激发参与者的集体性情感。在根本上,它属于一种不言自明的地方性“意会”文化,包含互助性、大家在一起等集体记忆特征,这类情感还具有某种神圣性特点。以成都社区治理中的坝坝文化为讨论起点,可以看到基于地点的集体记忆在构建社会团结中的作用。这类集体性情感生发于人与地点之间的互动,最终体现了人的精神世界的一些特点,是人适应变动不居世界的一种方式。人类社会在延续中有重视种群和集体的倾向,它具有两面性,就如同社区文化生发的集体感给人提供了安全感,也对个体造成了束缚,这是文明的悖谬之处。

    2023年06期 v.38;No.190 102-113+222-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0K]
    [下载次数:17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 ]

哲学研究

  • 翻译与理解——兼论“一‘是’到底”

    王路;

    在胡塞尔的中译著作中,与Sein相关有一些非常明显的翻译问题,比如将“was es ist”译为“它如何存在”和“它是什么”,将“es ist……”译为“存在着……”;将相互对应的名词“Sein”和动词“ist”译为“存在”和“是”。它们要么对相同的译文采用完全不同的翻译,要么使系词结构丧失殆尽,要么消除了动词和名词的对应性,使它们变成没有联系的词。这样的翻译显然是不对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存在”概念,因而没有坚持在系词的意义上理解“ist”,对名词与动词、以及与各种不同变形的对应性缺乏清晰而足够的认识,无法将系词的理解贯彻始终。“是什么”乃是表达认识的基本方式,与语言相关,与逻辑相关,因此是与认识相关讨论中最重要的概念。应该在系词的意义上来理解和翻译,并且应该将这样的理解贯彻始终。

    2023年06期 v.38;No.190 114-124+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3K]
    [下载次数: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黑格尔的国家中究竟有没有公民——黑格尔的“市民国家”构想

    韩立新;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是一个突破了传统的“家庭—国家”二元框架的新概念。它的诞生不仅使传统的市民社会概念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而且使陶冶理论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市民社会取代国家成为陶冶的主战场。在传统的国家中,人以公民的身份参与国政,国家的目标也在于培育公民。随着新市民社会的出现,现代国家的陶冶目标实际上转变为培育好的市民,至于市民能否转变为公民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造化,反正法哲学并没有为此提供什么有效论证。国家没必要强求市民转变为公民,国民可以就以市民身份参与国政,这种市民和公民的隔绝状态并不妨碍一个国家成为现代国家。因此,黑格尔是否有积极的公民理论是令人存疑的。

    2023年06期 v.38;No.190 125-137+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2K]
    [下载次数:9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历史研究

  • 试论体育视角在美国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徐国琦;

    体育在美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影响和凝聚美国社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美国文化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和载体。体育同美国国家建构和美国理念密切相关。自19世纪末以来,美国利用体育同当时的强国英国抗衡和折冲樽俎,并通过体育实现世界的美国化和利用体育作为软实力从事文化外交。体育因素在帮助美国崛起以及改善中美关系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体育视野是研究美国历史和社会的一个极好的平台,兼具整体性、代表性和公平性的有效视角,并有跨阶层、跨种族、跨文明等特质。从体育角度研究美国史,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可以从历史角度在无数领域如种族、外交、国际关系、商业、企业、市场和文化交流等方面从事突破性研究,为我们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体育尤其是国际体育本身属于文化和国际史及跨国史范畴。目前从跨国史角度研究历史风靡中国及国际学术界。但如何做到,是一个巨大挑战。从体育角度研究跨国史视野下的美国史,可能是一个非常有益和有用的尝试。

    2023年06期 v.38;No.190 138-152+223-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7K]
    [下载次数:9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哥伦布与《马可·波罗游记》

    邬银兰;

    西班牙塞维利亚哥伦布图书馆中,保存着一本哥伦布写过批注的《马可·波罗游记》。新的研究表明,哥伦布是在1497年之后才获得这本《马可·波罗游记》的,因此,这本《马可·波罗游记》与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无关。在1492年首航美洲之前,哥伦布只是通过其他著作以及地图等资料,间接地了解到《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一些内容。虽然哥伦布在发现美洲之前没有直接阅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原书,但他知道《马可·波罗游记》中讲到过的“刺桐”“行在”“契丹”“日本国”等东亚地名,并于1492年10月12日到达美洲后,不断地寻找这些地方。这一事实不仅反映了《马可·波罗游记》对哥伦布的间接影响,而且还说明,东亚元素是引发欧洲人进行地理大发现的一个重要力量。

    2023年06期 v.38;No.190 162-175+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1K]
    [下载次数:9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庚子赔款中的镑亏问题研究

    兰日旭;吴轩;韩晓璇;

    镑亏是近代中国以外币为计价单位的债务在偿付过程中,由于制度性因素和人为操纵造成的亏损数额,庚子赔款镑亏是其中最多的一项。1902年—1935年,庚子赔款镑亏总额估算达7300余万海关两,1935年法币改革后庚子赔款镑亏渐趋消失。如此巨额且难以预期的庚子赔款镑亏,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直接影响主要是清末银钱比价的升高和上海金融市场中银拆每月末的“周期性”波动,后受赔款偿付方式及货币体系的变化,此影响渐趋消除;间接影响主要是引起货币改革争论,传播货币理论和推动近代中国货币制度变革,同时,在解决庚子赔款镑亏问题时,意外触发的庚子赔款“退”款推进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2023年06期 v.38;No.190 176-194+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3K]
    [下载次数:5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期刊与规范

  • 出版深度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数字产业发展与平台建设——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框架

    江波;高娜;

    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技术变革与时代变革的应然要求。学术期刊作为国家科技与文化的交流平台,不仅兼具学术引领与文化传播的双重功能,也是支撑数字经济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然而,受历史因素、路径依赖、利益博弈、技术障碍等多重因素的掣肘,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产业发展速度较为迟缓,仍然处于数字化的初级阶段。借用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了学术期刊数字产业发展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困境并从“聚焦一个中心”“激活多元主体”“突破传统桎梏”“赋能数据要素”四个方面提出学术期刊数字产业发展网络优化路径,整合多元行动者的优势,推动学术期刊数字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2023年06期 v.38;No.190 195-206+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8K]
    [下载次数:17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 ]

期刊与规范_期刊高质量发展笔谈

  • 新时代高品质学术期刊建设与编辑的初心使命

    陈颖;

    近年来一些学术期刊迷失初心,忘记使命,存在较严重的学科偏见、作者身份偏见、作者单位偏见等影响学术公平公正的现象,实乃功利学术的干扰和期刊评价制度科学性、公正性的缺失所导致,其中所谓核心期刊评价的变相诱导是对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潜在威胁。新时代建设高品质的学术期刊,需要创建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的编辑队伍,首先需要弄清学术期刊“高品质”的含义,其次从业者要深刻了解自己所在行业的特性、摆正职业角色定位,其中主编、编辑不为功利学术所诱惑,对于办刊初心的坚守和对学术的使命担当则是关键。

    2023年06期 v.38;No.190 207-210+225-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8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究当何谓?

    刘京希;

    衡量与评价学术期刊是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标准究竟何指,业界迄今并未达成共识。而这一事关学术期刊乃至学术事业发展前景的重大理论问题如此重要,以致于如果业界不能先决性地在攸关学刊高质量发展的诸般根本问题上取得共识,便不能达成相对稳定与可持续的业界发展标准,更无法找到以之为标的的共识性行业发展进路;甚而至于,学术期刊乃至学术事业的整体发展难免误入歧途之虞。在办刊理念与办刊实践之中,秉持繁荣学术、探求真知之要旨,倡导学术争鸣与交锋,鼓励百家之言蜂出并作,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普遍性形上智慧,方可谓之切中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脉象。

    2023年06期 v.38;No.190 211-214+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 ]
  • 遴选与认证——后传播时代学术期刊的功能与责任

    邱爽;

    学术期刊的功能是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的。学术非职业化的纸媒时代,学术期刊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学术传播,促进学术交流。学术职业化的纸媒时代,学术传播仍是学术期刊的重要功能,但同时,遴选与认证功能凸显——学者通过学术期刊的遴选与认证获得相应职位,学术机构通过遴选与认证考核学者,学术期刊则通过遴选与认证形成自身权力和影响力。进入信息时代,学术信息的发布与获取都变得极为容易,学术期刊的传播功能弱化。但是,由于学术更加职业化,学术期刊的遴选与认证功能进一步强化。因此,当代学术期刊应准确认知所处时代,着力于遴选和认证优秀学术成果,推动学术发展。

    2023年06期 v.38;No.190 215-219+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7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