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历史研究

  • 《史记》记载的秦国“梦”

    王子今;

    “梦”与政治文化的关联,见于上古文献。秦史记忆在《史记》中存留较多,其中有关“梦”的文字引人注目。如《史记》卷二八《封禅书》言“文公梦黄蛇自天下属地”及穆公“梦见上帝”,《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始皇梦与海神战”,“二世梦白虎啮其左骖马,杀之”。秦君主身边设置“占梦”职官,足见“梦”与政治的关系受到特殊重视。虽然《史记》所见多为君王之“梦”,但是刘邦“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则是平民之“梦”。不过其故事与舆论制造与神化宣传相关,可以归入政治文化研究关注的对象。这些信息涉及“梦”的精神文化遗存,是历史文化考察的重要资料。以“梦”作为政治手段的文化现象,值得研究者思考。《史记》秦史记录所载“梦”境所体现君主的政治谋求、政治策略乃至其政治心理的正常与不正常,都是政治史迹的遗存,应当予以认真关注。其中透露的太史公有关“梦”的意识的若干迹象及其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史家亦可深思。

    2024年05期 v.39;No.195 1-1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2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清代税契票考析——以山西、徽州文书为例

    王正华;

    清代山西、徽州等地州县发行的税契票、税契执照延续了元明税票制度,其主要作用是作为缴纳契税的即时凭证以替代契尾。清代税契票得以产生的制度基础和历史情境主要有三点:(一)清代投税时限缩短,地权交易频繁,地方州县契尾请领时间与税契即时发给凭证之间存在时间差;(二)乾隆十四年之前税契制度的频繁调整,为州县发行税契票提供了制度空间;(三)战争等特殊情形下契尾未到而又亟需征收契税,州县发行税契票。但税契票的发行并非全是“必要”的,税契票发行的背后还涉及:(一)中央与地方财政之争;(二)以攒典、户书、官牙、经承书役、地方里甲、乡约为代表的中间团体,乃至于地方州县官员个人,与王朝国家公利之争。清王朝所实施的杜绝“私票”以及严查包揽、定额征派、循环核对、设置专人稽查契税等措施主要关注契税流向,对目的是获得政府给予的纳税凭证的业户而言,包揽等市场性方式或许更为便利。

    2024年05期 v.39;No.195 14-37+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0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南京国民政府的边疆危机与应对:以20世纪30年代内蒙自治运动为中心的探讨

    罗敏;

    南京国民政府在建设现代民族国家过程中,受当时国际环境与自身实力的限制,注重中心区域的政治统合,忽视国内边疆民族问题的解决。南京国民政府积极推进边疆与内地同质化发展,对蒙古王公等上层势力注重形式之联络与敷衍,实际上则严加防范,二者之间隔膜甚深。1933年内蒙自治运动爆发后,国民政府一改此前对内蒙政策之被动应付,在汪精卫主导下通过了在地方自治模式下改革内蒙地方行政系统方案。为了阻止日本利用溥仪“称帝”诱使德王主动归附,蒋介石一方面采取允许内蒙高度自治之放任政策,同意设立统一的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另一方面派遣秘密特工人员向蒙政会内部渗透,并暗令晋绥地方当局运动所属乌、伊二盟脱离蒙政会。蒋的政治运作非但未能增进德王内向之心,加剧了晋绥地方当局对中央的不满与防备。德王公开投日后,国民政府对内蒙政策重回“同化政策”之旧轨。

    2024年05期 v.39;No.195 38-57+239-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7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蹒跚行进的妇女——国民革命时期湖北的放足运动

    张静;

    国民革命最初的两三年间,国共两党均未将禁缠足作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北伐军攻克武汉及国民政府迁鄂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其时,劳动妇女,特别是女工在妇女运动中的地位日益突显,但她们依然普遍缠足。在妇运工作人员看来,缠足既不利于女工从事生产,又妨碍她们参加国民革命。湖北省妇女协会率先呼吁禁缠足,在其推动下,中央妇女部开始关注此问题,于1927年4月召集各团体,组织湖北放足运动委员会,以领导放足运动。为彰显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湖北省总工会率先在女工中发起放足运动,其宣传品及经验的确对整个运动产生了一定影响。湖北放足运动是一场由各妇女团体主导的群众运动,各团体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声势浩大且深入的宣传。各妇女团体一再呼吁武汉国民政府及地方政府制定严禁缠足的法规,但收效不大。尽管由于政治、军事形势的限制,此次运动范围有限,亦未实现预定目标,但运动使众多缠足妇女实行了放足,且起到一定的移风易俗效果。此次放足运动在各地引起回响,并间接推动了一年后南京国民政府《禁止妇女缠足条例》的出台。

    2024年05期 v.39;No.195 58-73+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3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文学研究

  • 王国维生计问题及经济观念考论

    彭玉平;

    作为学术天才的王国维,既乏谋生之才,亦少谋生之心,一生几乎都陷于贫困之中。幸得藤田丰八、汪康年、罗振玉、蒋汝藻与沈曾植等师友多方援手,方使王国维一家生计得到基本保障。诸师友皆视王国维为不可多得之学问天才,故积极为其谋事以谋薪,略纾其困。其中用心最多、用力最大、成效最著的允推罗振玉,尤其是他在自身经济困窘的情况下,无怨无悔为王国维谋生计,使其静心从事愿修之学术,堪称学林佳话。王国维以生计、学术两相裨益为择业原则,并遵家训以“谨慎勤俭”为生活法则与经济理念,以简单的生活助力丰硕的学术。梳理总结王国维的生计问题与经济观念,对于深入研究王国维其人其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024年05期 v.39;No.195 74-89+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8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文学教育早期实践中的学生力量——以清华大学中国文学会为中心

    金宏宇;韩佳童;

    长期以来,青年学生在中国新文学教育早期实践中的贡献被忽视。朱自清1929年在清华开设“中国新文学研究”课程被认为是新文学学科及新文学教育的正式起点。在新文学进入清华课堂的过程中,主导者杨振声、朱自清始终重视青年学生的力量,保证他们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学生则通过“中国文学会”这个社团平台在课程体系调整、聘请新文学作家授课等方面踊跃建言献策,主动参与新文学教育,积极从事新文学批评与研究实践,成为推动新文学学院化的重要合力之一。重新发现被“遮蔽”的学生的作用,有助于补正新文学学科史、学术史及文学教育史。

    2024年05期 v.39;No.195 90-99+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2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世纪英语世界《庄子》主题阐发的范式转换

    于雪棠;

    20世纪英语世界的中国文学叙述中,对《庄子》的选篇及解读经历了三次研究范式的转换。翟理斯的《中国文学史》介绍《庄子》的道论,关注生命主题,是一种没有理论介入的主题研究范式。华兹生和白之分别论析《庄子》死亡观对周代传统的反叛及其在汉代的接受,是一种文化视角的研究范式。梅维恒打破《庄子》篇章选录传统,突出回归文字的文学;宇文所安设置全新的专题框架。他们都具有鲜明的理论意识,创立了新的多维文学研究范式。梅维恒和宇文所安全篇选入《秋水》和《齐物论》,具有特殊的文章学意义。

    2024年05期 v.39;No.195 100-109+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5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从史体到文体:传记体的文体化与传记文的兴起——以《张巡中丞传》《张中丞传后叙》为中心的考察

    熊明;

    至德二载(757)十月,睢阳城陷,张巡等死难。作为安史之乱中的著名事件,对张巡及其坚守睢阳是非功过的讨论,成为唐王朝当时及后来相当长时期备受关注的公共事件。上元二年(761),李翰为此作《张巡中丞传》,元和二年(807),韩愈又作《张中丞传后叙》。从李翰作《张巡中丞传》到韩愈作《张中丞传后叙》,不仅跟时事政治密切相关,在文学文体层面也有着特殊的意义,体现了传统杂传向传记文的转变,传记体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由史体向文体的拓展,以此为标志,传记文兴起并成为此后历代文学特别是古文写作的重要文体。

    2024年05期 v.39;No.195 110-122+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2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现当代新儒家(学)”概念的源流及其意义考辨

    连凡;

    New Confucian(ism)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期入华基督教传教士创办的报刊上,用来泛指新的儒家(学),如清末民初的孔教派或宋明新儒家(学)等,其后在20世纪40年代成为指称现当代新儒家(学)的专有名词。当代学术界中作为专有名词的Neo-Confucian(ism)与New-Confucian(ism)分别指宋明新儒家(学)与现当代新儒家(学),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不可混淆。除此之外,New Confucian(ism)(一般前面加上冠词a或the)还可用来泛指古今中外“新”的儒家(学),这种情况下的New Confucian(ism)可能指宋明新儒家(学)(Neo-Confucian(ism))。由此派生的Modern(Contemporary) Neo Confucian(ism)(首见于20世纪70年代)与Modern(Contemporary) New Confucian(ism)(首见于20世纪90年代)两者都是指现(当)代新儒家(学)。只是前者强调现当代新儒家(学)是宋明新儒家(学)的发展和延续,后者更强调两者的区别和断裂。

    2024年05期 v.39;No.195 123-141+241-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6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阳明学派的顿挫与明代陆学的复现

    林展;

    阳明学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有学派建构、士子来学,同时不乏质疑与挑战。为表明学说之正统,应对程朱学者的批判,阳明学派早期往往采用申明陆学以证明己学的方式,以求发展之道。这种模式直接促成了《朱子晚年定论》与《鸣冤录》两种重要理学文献的生成与传布,前者是王阳明因正德年间朱陆异同论学失利而编撰,旨在安抚门人信众;后者是名臣席书节录当时并不经见的陆九渊文集而成,目的正是澄清陆学与王学的正当性。与撰著相呼应,当嘉靖年间阳明学被钦定为邪说之际,后学薛侃疏请陆九渊从祀孔庙,欲借朝廷之力推重陆学,以纾解学派所受压力。阳明学派反复申明陆学所反映的,实际上正是当时陆九渊文献不传、士人对陆学的认识带着厚重朱学滤镜的事实,而他们标举己学正统之举亦在客观上促成陆学重新为士林所阅读、了解与接受。

    2024年05期 v.39;No.195 142-154+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0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跨文化研究

  • 《马赛曲》歌词中“肮脏的血液”(sang impur)考释

    宋逸炜;

    《马赛曲》是法国国歌,法兰西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歌词的语义时为论者讨论,其中最有争议的是“用肮脏的血液,灌溉我们的田野”。根据《马赛曲》的创作背景及由此形成的集体记忆,“肮脏的血液”应该指称1792年入侵法国的普奥联军;而按照词语使用的历史语境和《马赛曲》的象征意义,“肮脏的血液”应该指反对革命的国王与贵族;甚而有学者认为,“肮脏的血液”是法国人民自称的修辞。通过考究《马赛曲》的内容、创作来源和作者生平可以确认,“肮脏的血液”原初的含义是对敌人的贬称,关于它的各类阐释则融入了不同时代的理解。

    2024年05期 v.39;No.195 155-163+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1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时间革命:福建农村扫盲运动中的社会主义时间政治(1949—1960)

    孟强伟;杜照钦;

    与资本主义时间政治不同,社会主义时间政治中国家扮演着主导性角色。考察1949—1960年的福建农村扫盲运动这一案例,能够展示社会主义时间政治的具体内涵与特征。扫盲运动中,国家通过征用和协调时间来实现作为社会资源的农民时间的公性化和安排的优化。而引领着扫盲的国家社会性改造工程大势标示出一个个向前跃进的时间节点,由此不断跃进的运动节奏得以反复显现。逐渐内化这两个过程所承载的社会主义新伦理,从而形成社会主义时间观的农民在一系列国家时刻努力奋斗,表明他们获得了以国家为中心的情感和生活意义。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国家介入时间政治的程度问题,进一步拓展了时间政治研究。

    2024年05期 v.39;No.195 164-180+242-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3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法律与政治

  • 社会法界定的理论反思与范式重建

    余少祥;

    作为七大法律部门之一和法学之下重要的二级学科,我国学界在社会法的界定和理论范式上迄今没有形成基本的共识,仅仅对社会法的定义就有数十种之多。导致社会法研究陷入混乱、学者各说各话的根本原因是,部分学者将社会法理论混同为法理学流派之一的社会学法学理论,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民国的混沌未分,而民国的混沌源于对国外理论的误读。必须在反思错误观点的基础上,重新厘定社会法概念。第三法域说、社会法分层说、社会问题说、社会权说、社会安全说、民法现代化说和特别行政法说等理论观点都是错误的。社会法的核心内涵是生活安全,它产生于保护弱者的生活安全,发展于保障全体民众的生活安全,其必要前提是国家和社会帮助。在法律定位上,社会法是第三法域的部门法,是国家运用公法手段促进民生福祉的产物。

    2024年05期 v.39;No.195 181-192+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4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养老机构发展的法律规制:理论基础与法制完善

    袁文全;程海玲;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的社会背景下,破解养老机构发展现实困境亟需提升规范化发展程度。人权理论、社会契约理论及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等分别构成养老机构发展的一般理论基础和特殊理论基础,公益性与盈利性分别为机构养老服务的一般法律属性和特殊法律属性。针对养老机构发展监管规范不健全、风险防控规范不完善、新型养老模式应用规范缺位等既存突出问题,应将激励性监管与惩戒性监管相结合,优化养老机构监管机制,健全养老机构市场退出规范;提升养老机构发展产业政策理性,细化养老机构与入住老年人权利义务规范,优化养老机构责任保险制度等,以完善养老机构发展风险防控规范;健全机构智慧养老及医养结合养老规范,以保障机构新型养老模式有序发展。

    2024年05期 v.39;No.195 193-203+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9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从介入到融入:翻译与现代中国政治学的形成与发展

    杨雪冬;许超;

    百年来中国政治学译介海外著作的过程大致分为酝酿、奠基、沉潜和融通四个时期,其中,20世纪上半叶中国政治学著作翻译的奠基期尤为值得注意。在这一阶段,政治学著作翻译深刻影响着中国政治的理论实践,既寄托着翻译者对政治典范或国家理想的期待,同时为现实政治辩论提供了理论资源。著作译介也在促进着中国政治学的知识体系建构,既推动政治学的学科体系、课程体系逐渐完备,也在影响和塑造着政治学的学术体系,为政治学学科发展供给概念、议题和方法。政治学本土化乃至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实际上都必须充分考虑翻译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也只有将中国政治学的知识转型置于中国与世界互动的近代语境中才能理解几代人追求的学科本土化、自主性的深层逻辑。简单拒斥西方政治学传统,与盲目移植套用西方概念或理论,对于中国政治学而言,同样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认真对待不同源流的学术传统,重视本土资源与西学东渐的互动融合,才有可能走出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建构的创新之路。

    2024年05期 v.39;No.195 204-214+243-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5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期刊与评价

  • 学术期刊的“整体”变革与编辑自处

    郭庆华;

    学术期刊编辑的存在感是通过学术期刊获得满足的,而其满足程度与学术期刊作为“整体”的稳定程度有关。学术期刊“整体”,是学术期刊得以成立并存续的前提,也是其缔造者——学术期刊编辑的存在依托,学术期刊编辑只有拥有了基于学术期刊“整体”的安全感,才能确证自己的存在,从而更有效地从事编辑劳动。对于学术期刊编辑而言,迄今为止最具安全感的存在依托无疑是纸本时代的学术期刊“整体”。近几十年来,学术评价、数字技术及编辑用工改变等力量因素,以势不可挡之态从不同入口或层面引发学术期刊“整体”动荡,致使学术期刊一定程度上成为被“权力眼光”摆置的“整体”、被技术拆解的“整体”、被“外力”介入的“整体”,进而造成学术期刊编辑的价值困惑与存在危机。然而,学术期刊编辑存在根本上取决于学术期刊“整体”本身及相关感知,包括其作为“整体”的价值认同、功能发挥、构造需求等的具体情形。实际上,在学术期刊“整体”动荡中,各种破坏力也相继表现出诸多建设性,体现着变革的趋势。相对于更新中的“整体”,学术期刊编辑只有放弃传统执念,树立起新的“整体”观,才能在打造学术期刊品牌形象的新作为中自主存在。

    2024年05期 v.39;No.195 215-22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8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体制差异、办刊实践与传播效果:“双一流”高校文科学报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期刊之比较

    刘宇;伍丹炜;

    高校文科学报作为中国特色的学术刊物,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受历史成因及体制约束的影响,高校文科学报逐渐陷入发展困局,学报体制如何改革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本研究按照“办刊理念—办刊实践—办刊效果”的思路,对比42所“双一流”大学的文科学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期刊之间的差异。研究显示,稿源内向性及学科综合性的确会负向影响期刊和论文的传播效果,但“双一流”高校文科学报相对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期刊处于劣势地位的根源在于,缺乏行政权力赋予其“一流期刊”的权威性和政治地位。行政机构通过赋予期刊权威性进而干涉学术市场的自发运行,是学报体制改革的关键。本研究结果对高校文科学报的改革乃至中国学术期刊体制的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2024年05期 v.39;No.195 225-238+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7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