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全球史研究

  • “无条件援助”:租借与战时美苏经济关系——关于美苏冷战起源的经济因素(讨论之三)

    沈志华;

    租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实行的一种对盟国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的政策。德国进攻苏联以后,英美立即与苏联捐弃前嫌,并很快开始向苏联提供援助。虽然1941年10月签订了第一次对苏租借协定,但1942年6月才正式将对苏援助纳入租借的框架。不过,与英国和所有其他受援国不同,苏联享受的是"无条件援助"和优先地位。由于生产和运输能力等各方面原因,1943年之前运到苏联的租借物资很有限,远未实现协定的承诺。此后对苏租借情况大大改观,大规模租借武器和物资的到来,对苏联大举反攻并直捣柏林发挥了重要作用。租借法规定,租借只是战时的援助政策。到战争后期,因租借物资涉及战后重建问题,美苏第三次和第四次租借谈判分歧加大,步履艰难,甚至在德国投降后出现了中断租借援助的情况。虽然美国很快收回了停运和返航的命令,且通过"管道"协议妥善处理了租借剩余物资问题,但美苏之间的隔阂和矛盾并未从根本上消除。租借是盟国对法西斯作战的"胜利武器",却未能成为昔日盟友在战后的"和平工具"。

    2021年05期 v.36;No.177 1-59+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9K]
    [下载次数:3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4 ]

档案资料

  • 清华党组织公开

    戴茜;

    <正>这是清华大学档案馆馆藏的关于党的组织情况的第一份原始档案——1949年年中地下党组织公开时,清华大学党的总支部委员会委员和各支部党员的名单。名单有两份,一份为油印件,一份为手抄件。档案文件的标题是《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总支部党员名册》,日期为1949年7月11日。据校史记载,1949年6月28日,按照北平市委的指示,中共清华大学总支委员会在二校门张榜公布了清华大学地下党员名单,从此清华党组织结束了地下状态,开始公开活动。

    2021年05期 v.36;No.177 2+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72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文学研究

  • 走向一种批判诗学——从法兰克福学派的视角看中国当代文化诗学

    赵勇;

    "文化诗学"的相关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个主要问题:因为"审美中心论","文化诗学"既无法面对更加复杂的文学文化现象,也无法对现实形成有效干预,所谓的"介入现实"基本上成为纸上谈兵。"批判诗学"是对"文化诗学"的继承与拓展,它在保持文学理论审美品格的同时,试图增加批判这一动力系统,意在让文论与现实保持一种鲜活的关系,从而强化理论的及物性、实践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性。"批判诗学"的理论资源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诗意的裁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否定的辩证法引领下的文学批评和大众文化批判。其理论预设和操作方案很可能在萨特的"文学介入"与阿多诺的"艺术自主"之间,即在对其二者的双重借用和批判中保持一种张力和平衡。

    2021年05期 v.36;No.177 60-73+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7K]
    [下载次数:1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上古文学中的神怪声音书写与音景构设——以《山海经》为中心

    梁奇;高丹;

    上古文学中的神怪描写在注重体貌的同时,亦有诸多声音书写。作为早期声音书写的集大成之作,《山海经》描绘了众多动物的声音。这些声音多为动物对人与兽类声音的简单模仿。依据模仿对象的不同可将声音分为模声禽兽、鸟兽自鸣、模声人类与模声自然四种类型。声音赋予动物旺盛的生命力与超乎寻常的功能,我们可将其视为一种写人艺术,把这些动物看作具有人的情感与言语特征的神怪,并纳入人的范畴进行审视,这体现了中国文学以声见物的神圣叙事传统。其中,山穴深泽和暮夜是神怪声音存在的时空场域,蕴含着先民的山川崇拜、巫术信仰等文化意义。神怪声音能产生"听觉冲击力",与视觉冲击形成互补之势,促使倾听者构设正负两种音景(soundscape)。研究这些声音及其音景,可弥补以往的神怪研究中重视体貌与视觉而忽略声音与听觉的偏颇,这既能丰赡神怪定义的内涵,拓展神话研究的范畴,纠正当前神话研究的"失聪"现象,补证《山海经》的成书时代,也能窥测汉赋中动物声音与六朝志怪小说中神怪声音的书写模式,有益于相关领域交叉研究的深入开展。

    2021年05期 v.36;No.177 74-84+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9K]
    [下载次数:1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 ]
  • 清代词原论与词体推尊

    易竹溪;

    清人对往代文学诸体都欲振兴,期以超轶往代,故于此前文学派别,重现争论,如诗论性灵、格调、肌理之说,都是承续往代。词学亦然,但以宋人视同诗家余事,元、明曲盛而词衰,故以尊体为要,推原词体于《诗》《骚》、乐府与唐诗,反映振兴一代词学的强烈意识。其推本于《诗》,要求"风雅之正",有悖词体本色;推于屈《骚》楚辞,则于"美人香草"的比兴之旨有所契合;推于乐府尤其是南朝乐府,在音乐源流、词体意韵方面略有相通;推于唐诗,则以"诗余"解读攀词于诗,论七绝对词体产生的直接影响,较为接近事实,而否定词为"诗余",也是词体自尊的表现。

    2021年05期 v.36;No.177 85-94+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8K]
    [下载次数:4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历史研究

  • 财政与僧政:从民间赋役文书看明初佛教政策

    周荣;

    明代财政和"僧政"的关系十分密切,从财政赋役状况出发透视"僧政"是一个新颖的视角,反之亦然。朝廷的敕谕、诏令等官方文献所反映的主要是明初财政和佛教政策制订时的理念和条文,民间赋役文书则能直观真实地反映朝廷政策在基层社会实施的情形。《吴氏祊坑永禧寺真迹录》和《十王院民由》显现了明初僧户入籍的过程和僧户被编纳民差的情形。南京城墙砖文则真实地记录了僧户和僧人与军、民、匠一起被编入城砖烧造、运输的职役系统的事实。这些民间文献均反映出,明初严苛的政策条文在基层社会都有相当的调适和变易空间。只有从顶层设计与基层运作、官方文献和民间文献相结合的视角来观察和审视,认识到相关制度规定因时立制的阶段性特征和上下有别的层次性,才能立体地把握和深入理解明初的佛教政策,以及财政赋役政策在基层落实的情况。

    2021年05期 v.36;No.177 95-106+209-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3K]
    [下载次数:6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虚银与虚钱:近代福州台伏票制度及其变革

    许晨;

    近代中国货币制度与货币市场的发展兼具整体性和区域性特点。虽然"虚银两"制度在各地被广泛采用,但除了成色标准不一外,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性"虚银两"制度与货币市场。近代福州钱庄发行的台伏票是一种极具特色的双重本位不兑现纸币,通过民间自发的制度调适,在"虚银两"制度框架下实行以钱计价,使其在维持基本的大宗贸易和外埠通汇的前提下更加顺畅地实现价值尺度职能。同时,以台伏票为中心的货币市场具备了现代票据交换的基本要素。作为一种带有紧缩特征的区域性货币制度,社会网络的强大自组织力使得该制度的运行较为高效和流畅。政府的强制变革使得该种制度出现了变化,国民政府实行废两改元后,逐渐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货币制度,福州的双重本位货币制度在经历了制度调整后宣告结束。

    2021年05期 v.36;No.177 107-121+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9K]
    [下载次数:5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 票号代办捐纳的业务特征及其财政作用探析——以道咸年间蔚泰厚苏州分号代捐业务为例

    周建波;李婧;曾江;

    道咸年间蔚泰厚票号苏州分号的代办捐纳案例显示,票号的代办捐纳业务对于提高捐纳制度的运行效率、扩大捐纳融资来源和促进票号经营发展皆起到了重要功用。代办捐纳作为一项兼具金融与财政性质的业务,开创了清代金融机构与财政融资的早期合作模式,加强了金融市场与国家财政的联系,增强了票号与官员之间的关联和信任,既为此后票号进一步走向官款业务积累了人脉和运营经验,也揭开了晚清由传统财政(建立在农业税基础上)向现代财政(依靠以工商税为主体的政府税收向金融市场进行融资)转型的序幕。

    2021年05期 v.36;No.177 122-139+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0K]
    [下载次数:5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哲学研究

  • 市民社会之于国家现代性的决定性意义

    韩立新;

    现代国家的基础是国民发达的主观自由。黑格尔对此的理解与一般自由主义者不同,他区分了国家和市民社会两个领域,将主观自由分别视为市民社会的第一原则和国家的第二原则。因此,主观自由也可分为对应市民社会的"主观自由I"和对应国家的"主观自由II"。虽然构成国家基础的是"主观自由II",但保障国家现代性的却是"主观自由I"。尽管黑格尔以没有主观自由为由将亚细亚排斥在现代国家之外,但是同时又给了市民社会以培育主观自由的功能,这就为亚细亚通过市民社会来建立现代国家提供了可能性。

    2021年05期 v.36;No.177 140-147+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1K]
    [下载次数:17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 ]
  • “理性—进步主义”的困境:“历史”与英国思想界的“宗教复兴”(1930—1960)

    李任之;

    宗教的价值在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重新受到英国知识界及思想界的肯定。面对西方社会的政治与伦理危机,宗教成为许多知识分子思考过去与未来、发展与传统、进步与退化等问题时采用的常见视角。在包括汤因比、道森和巴特菲尔德在内的具有公共影响力的"基督教知识分子"看来,西方文明的根本问题,在于忽略了人的有限性,企图通过理性把握历史的发展过程,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他们反对这种世俗的进步观念,同时指出历史的终极意义来自上帝,历史规律无法为人类所洞悉,真正的进步来自于个体对于上帝的不断理解。通过考察这种虽已久被遗忘,却曾一度在英国思想界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宗教历史观,可以丰富对于20世纪英国历史思想的认识,加深对于"进步"的观念史的理解,帮助重新思考西方文明的世俗化问题。

    2021年05期 v.36;No.177 148-166+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7K]
    [下载次数:7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法律与政治

  • 国际法模糊性建构体系中的全球治理规范秩序

    马雁;史志钦;

    全球治理暨法律多元主义体系下,国际秩序面临功能分化时代的治理规则再书写、国家主义单一视角不足、国际法遵守理论盲点及法律系统与社会系统如何整合等问题。基于国际法规制中客观存在的法律漏洞填补和功能性国际法造法问题,厘清模糊性建构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分析因规则滞后导致全球治理失灵的原因,在梳理德国法兰克福规范秩序法学派冲突动力学理论谱系基础上,结合社群世界主义分析理论和团体拟制人格发展路径,镜鉴系统论社会宪法学治理意义的构成性规则与制衡意义的限制性规则,剖析全球化社会法权的内在结构,为国际法遵守机制的合理性创建,提供反身法规制的知识考古学验证,阐释系统论社会法学理论对新兴国家全球化参与中,确立主体性及构造规范秩序的价值与启示,发展全球治理中的平行规制体系对一切义务的法理进阶,从国际法遵守机制角度,针对全球治理中的规制体系与碎片化等突出问题,阐释治理主体共同责任建构的理论与经验,扩展开放结构,采用过程建构主义和实践理论假设,探索提出全球治理多元规范的新秩序及与国家治理体系衔接、全球治理规则与共同演化策略。

    2021年05期 v.36;No.177 167-189+211-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4K]
    [下载次数:2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2 ]
  • “超国家化”对现代国家的挑战:国际政治社会学的视角

    陈雪飞;

    晚近30余年来,在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的全球化力量推动下,"超国家化"从欧洲语境下的国际现象变成了世界性的全球现象,将广度、深度前所未有并充满复杂性、流动性与不确定性的区域和全球问题推至现代国家面前。国际政治社会学"反学科本位主义"和"反方法论本位主义"的跨学科视野,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超国家化"对领土、对象、权威和正当性等国家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挑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现代国家及其研究者需要借助新的尺度、新的视角来构想政治,理解自身与世界,进而发展出能够回应时代问题、适应时代需求、为大多数人的困惑找到答案的思想理论和长期战略。

    2021年05期 v.36;No.177 190-201+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8K]
    [下载次数:10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2 ]

讨论与评议

  • 货币史的超越与回归——评邱永志《“白银时代”的落地》

    罗冬阳;

    《"白银时代"的落地》是近年中国货币史和经济史领域的上乘之作。该著聚焦明代白银与货币问题,超越了传统货币史研究领域,将研究对象嵌入经济社会构造的变迁中加以观察,拓展了货币史的空间,推进了赋役和财政制度、市场和商品货币经济的研究。同时,该著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反省意识,不仅仅将货币视为一般的等价物,不再局限于货币的基本职能,而且注重具体历史时空内货币制度和流通格局所反映的经济社会不同层级及其相互之间的信用关系,为验证并发展货币信用理论提供了颇具潜力的货币史实证路径。

    2021年05期 v.36;No.177 202-207+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5K]
    [下载次数:7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