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结;
汉代文章进入了一个制度化的时代,其文法尤以“属辞比事”见长,这一源于“属辞比事,《春秋》教也”的思想衍展而为汉文的写作法则,实经过了从《春秋》学到西汉文的历史演进。在汉人的文章写作过程中,其属辞比事的方法相对集中地表现在以史喻今的笔法和连类比德的思考,同时又形成文体互通的创作形态。从文学史的意义来看,相较而言属辞比事的方法更多地体现在西汉文,东汉文虽亦承续西汉文,但因俪词偶文渐盛,则渐次消解其文法,由此论其文章学的内涵,则又形成了从“属辞比事”到“事辞称”的理论迁递。
2024年04期 v.39;No.194 100-111+230-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3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杨志;
新文学史通常认为,“旧诗属于文言”而“新诗属于白话”。然而这有悖事实——旧诗只是一种诗歌形式,可用文言来写,也可用白话来写。“诗界革命”以来,一批批有志于革新旧诗的诗人直面新词暴涨的挑战,积极吸纳新词,以此革新旧诗。其中,以周氏兄弟和聂绀弩为代表的来自新文学阵营的旧诗诗人,以新词入旧诗,以竹枝词和打油诗为诗体,造就了“诗界革命”以来旧诗革新的又一轮突破。但是,因为他们没有深切意识到:1920年政府颁布法令废除文言后,现代汉语在旧诗中取代古代汉语已成为发展大势,导致革新工作局限于打油诗,未竟全功。反之,英语诗歌的“词汇现代化”工作,虽然比“诗界革命”还晚了二十年,但因艾略特、奥登等现代诗人的强力推进,反取得了成功。他们的经验教训启示我们:旧诗跟文言和古代“有联系”,但不是“必然有联系”,旧诗的语言发展方向,应以现代词为主,清除冷僻的文言词,将旧诗与文言的关系“解绑”,走上新的可能。
2024年04期 v.39;No.194 112-120+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2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纪建勋;
1840年以降,国人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学习无疑有着对抗顽固派、启蒙民智、建构文化现代性与民族性等目的。也只有在这一背景下才能更好地认识到中国近代比较文学为何在还未“学科化”之时就已经“早熟”地有了一些研究成果。从学理上来看,中国比较文学的发生与近代文化转型之间存在着直接而又复杂的联系。作为近代文化转型的核心问题和主要特征,中国比较文学发生期相关人物的成就与相关文献体现出由“贯天人”到“赅中西”的嬗变,并且经由此种嬗变,把“中国比较文学的发生”和“近代文化转型”两个事件勾连在一起。梁启超、王国维、鲁迅等学人在近代文化转型的历程中,受到近代文化转型前期代表人物林纾、严复的影响,在“贯天人”到“赅中西”的嬗变道路上前进得更远。这种嬗变也体现出西方舶来的所谓“保守主义”“自由主义”与“激进主义”思想在中国比较文学的发生与近代文化转型进程中的渗透与萌发,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学衡派的产生埋下了伏笔;同时,这些思想的渗透与萌发也表现出近代中国文化转型期的时代与地域特征,也正是这一时期,中国比较文学学科虽仍处于萌芽阶段,但多方面坚持不懈的探索,为下一阶段比较文学学科的形成与初兴夯实了基础。由“贯天人”到“赅中西”,“发生转型论”之启蒙性与完成度,对于今日走向世界文学的国际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方法论建构意义深远。
2024年04期 v.39;No.194 121-136+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0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罗剑波;雍寒清;
文学、文化、文明是国际中文教育的三个重要向度。屈原、《楚辞》与端午节作为凝结中国文学、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大中文”理念下国际中文教育的经典案例。国际中文教育中传播推广屈原、《楚辞》与端午节文化,在留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中华民族更好地走向世界与古今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屈原、《楚辞》与端午节的教学传播中,应坚持当代性原则、人文性原则、会通性原则与针对性原则,以恰当、切实的教学方法实现屈原、《楚辞》与端午节的有效传播。
2024年04期 v.39;No.194 137-145+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6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