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本刊特稿

  • 中国近代平等观念形成之数字人文研究:以报刊为中心

    邱伟云;金观涛;刘青峰;刘昭麟;

    平等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也是古今中外的共同价值,对于人类来说极为重要。中国虽自佛教传入开始就于佛经中使用"平等"一词,但却与现代意涵不同。目前学界一般认为现代平等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具有一条从西方移入而中国接受的发展脉络,这条脉络若透过最新的数字人文方法来加以检验,是否能取得与传统人文分析相同的结果?基于上述思考,结合人文定性与数字定量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后,得出几个观察:在戊戌变法(1895—1900年)时期,西方现代平等观念开始在中国传播、发展,并在两个语境下被接受与使用,其一是追求中国与西方强权于国际上之平等地位,其二是用以瓦解儒家公私领域中之三纲观念;而在学习阶段(1901—1914年)中,由于1900年庚子事变后,梁启超提出公私二元论之故,因此平等论述主要呈现为对公领域政治平等与民族革命平等价值之追求;最后在重构阶段(1915—1924年)中,伴随着新文化运动与阶级革命,则是新生出公领域中的贫富阶级平等观念。

    2018年06期 v.33;No.160 1-33+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5K]
    [下载次数:2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箧中集》诗人和顾况的另类古调

    葛晓音;

    《箧中集》诗人和顾况的部分五七言古诗,在表现上虽有较多差异,但其直白与艰涩相兼容的语调特征基本相同,都是在效法汉魏的同时对古诗传统声调的逆反,是中唐前期古诗奇变的特征之一。这一创作现象的形成,有散句联缀、意脉勾连、造语遣词等多种体式原因,体现了在古诗中运用声调配合表情达意的自觉探索。而深层原因则在这一小群诗人怀才不遇的共同遭际,使他们能与汉魏古诗的生命感悟发生自然的共鸣。以"与时皆异"的苦涩语调表达其抵制流俗的心声,正是元结所提倡的风雅古道的重要内涵。

    2018年06期 v.33;No.160 34-46+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6K]
    [下载次数:8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人文化成:南宋中后期辞赋创作中地方意识的凸显

    刘培;

    随着理学在南宋中后期的发展,地方士绅阶层自觉恪守和发扬儒家人文化成天下的使命,崇尚耕读生活,注重地方治理,国家作为强权的象征悄然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家族、地方文化形象的加强。因此,这一时期辞赋多表现家庭生活、地方风俗,在精神内核上,地方意识凸显。这是理学政治理念影响下的社会文化的一大转关。当时的辞赋多描写淳美的地方官风和太平盛世景象下的民情,赞美地方主政者的儒家人格和精神气质,彰显其教化地方取得的和谐和睦的社会氛围。辞赋不仅表现地方上的科考"政绩",还往往用一些矫正补救的手段淡化科考隐含的博取功名富贵的生活态度,如表现当地的孝悌之俗、隐逸之风,等等。这是南宋理学政治下士绅阶层对地方习尚规范和引领的文学表达。

    2018年06期 v.33;No.160 47-58+192-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0K]
    [下载次数:5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聊斋志异》“脱化”创意笔法探论

    李桂奎;

    在《聊斋志异》文本创意中,蒲松龄善于通过"脱化"前人文本这一"以故为新"的策略,融会百家,自铸伟辞。因其花样繁多,异彩纷呈,我们不妨从多种维度加以探论。从"脱化"笔路看,有的是从某一种前文本"脱化"出多种现文本,即"一化多";也有的是将多种前文本"脱化"为一种现文本,即"多化一"。从"脱化"笔意辨识,可分为有迹可循的显性"脱化"与含而不露的隐性"脱化",以及介于显隐之间的"暗引"等。从笔致层面看,有的由言简意赅到铺张扬厉,此乃化简为繁式;有的由浓墨重彩到轻描淡写,属于由繁到简式。此外,就"脱化"效果而言,除了正向运用,还有"直用其意""反用其意"等旨在创造"谐趣"及"反讽"等审美效果的笔调。这一切充分显示出蒲松龄善于将传统诗学"融化"前人成品而"不见蹈袭之迹"、长于"翻意新奇"等创作传统发扬光大于小说创意的能力和水平。面对《聊斋志异》多元化的"脱化"行文模式,冯镇峦等评点家早就意识到,读者只有博览前人群书,才能更好地感受、更充分地解读这部小说的文本创意及审美奥妙。

    2018年06期 v.33;No.160 59-67+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8K]
    [下载次数:7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论颜之推的政治认同

    李俊;

    政治认同是南北朝后期北朝中的南朝人普遍面临的重要问题。颜之推作为南北朝后期的著名学者,其政治认同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北齐书·颜之推传》是颜之推本人思想的忠实体现,他的传记写进《北齐书》以及传记中详述在北齐时的政治经历,是其政治认同的体现。颜之推之所以在政治上认同北齐,是因为他曾受到北齐后主的重视和青睐,官阶比较高,所以有了报答知遇之恩之感,而在隋朝受压抑的境遇也加强了他对北齐的认同。

    2018年06期 v.33;No.160 68-76+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5K]
    [下载次数:5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道法之间:黄老政治哲学的思想空间

    郑开;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历史经验表明,"道法"脱胎于"德礼"乃最深刻、最能体现时代精神且最耐人寻味的早期思想史主线。与礼崩乐坏的历史进程如影随形,真正具有思想史意义的"法"肇源乎周礼之更张,或者说最初的"法"乃是"礼"的调节、修正和补充;然而伴随着变法运动——亦即"法的出现与成长、法的制度化发展和法的精神的滋育","法"逐渐摆脱了"礼"的束缚而具有了独立性,这本身就具有创造新历史、开出新风气的历史意义。重要的是,独立于"礼"的"法"更与"道"的概念及其理论不断交涉联结,建构起道法之间的广阔思想空间。如果说道的概念及其理论是春秋战国之交哲学突破最重要的理论成就,那么游刃于道法之间的政治哲学思考则是黄老学的独特创发。

    2018年06期 v.33;No.160 77-101+193-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2K]
    [下载次数:20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历史研究

  • 微观世界的宏观思考:从成都个案看中国城市史研究

    王笛;

    公共空间是观察社会关系的极好场所,在这些地方,各阶层的人们——特别是生活在下层的人们——进行着日常的生活。但在中国,城市公共生活的研究却长期为城市史学者所忽视,通过对中国城市空间的研究,可以更进一步揭示出民众与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的关系。把研究焦点转移到一个具体更小的公共空间,即20世纪成都街头文化和茶馆,把这两个微观研究对象置入中国城市史研究这个更宏观的语境中,对都市大众文化的研究进行若干反思,以加深我们对中国城市下层民众和精英的理解。要全面了解一个城市,需要进入这个城市的底层,探索这些组成城市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单位,考察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即使这些细节看起来多么微不足道。城市民众与公共空间使用的相互影响,使成都街头文化和茶馆文化在20世纪经历了重大的变化。研究这些变化,可以进一步理解改良者和改革及其他政治运动,是如何影响普通民众、精英与国家之间关系这样的宏观问题。

    2018年06期 v.33;No.160 102-120+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5K]
    [下载次数:2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百济族源与丽济交融过程之考察

    李宗勋;杨新亮;

    百济族源是多元的,不过其族源大多可以追溯至古老的秽貊族系。活动于辽东东南部及朝鲜半岛的秽貊族系经长时间发展,演变为秽人、貊人、古朝鲜人、夫余人、沃沮、高句丽、三韩、东秽等部族和部族集团。百济立国于马韩之地,国家主体民众多为马韩人,由此马韩人被视为百济人的主源。在百济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夫余人、高句丽人、汉人扮演重要角色,自然亦是百济族源。百济与高句丽在朝鲜半岛共处7个世纪之久,两国并非始终处于敌对状态亦存在交流与融合。早在汉四郡时期两国就有接触和交流,在百济建国之初与高句丽互为兄弟之国。三国争霸时期两国互有攻守,大量兼并民户,直接促进丽济交融。在三国争霸后期,丽济关系趋于缓和,偶有合作,在和平时期广泛而频繁的民间交往自不待言。丽济灭国后,两国遗民在统一新罗的统治下,最终实现融合。

    2018年06期 v.33;No.160 121-131+194-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8K]
    [下载次数:4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从财政史视角再析海防塞防之争

    陈先松;

    海防、塞防筹款之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焦点是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争夺更多的饷源。而这场财政博弈过程,也展现了同光之际晚清财政一些新的特点。同治朝时期,左宗棠西征军饷主要得益于东南各省,并借助自己的个人关系加以催解。后伴随沿海大规模地准备海防建设,西征军饷拖欠严重。因海防、塞防在财力上"不能兼营",李鸿章、左宗棠先后挑起筹款之争。在此过程中,清廷中枢始则坚持二者并重,继则明显偏袒塞防,通过"贻误京饷"例和由户部"指名严参"的处分规定,保证了西征军饷在晚清协饷系统中"最重""最急"的地位。光绪朝初期清政府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加强,是左宗棠赢得这次财政博弈过程的关键,而西征军饷的优先地位,不能不对海防经费的筹解产生负面影响。

    2018年06期 v.33;No.160 132-13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0K]
    [下载次数:15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抗日战争时期炎黄文化的勃兴

    高强;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都尊奉炎黄二帝为民族始祖,都以"炎黄子孙"自居,同祭黄帝陵,炎黄文化成为促进两党再度合作的催化剂。学者们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即著书立说和讲课演讲来鼓舞和团结全国民众进行抗战,炎黄文化成为他们手中的特殊武器。抗日战争是中日两国军事、经济、政治、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全面比拼。正是在日本这样一个步步进逼的"他者"的刺激下,中华民族终于觉醒,真正自觉。中华民族的觉醒与自觉、团结与凝聚,中国人民表现出的不屈不挠、气壮山河的"抗战精神",是作为弱国的中国之所以能够顽强地坚持抗战14年,并且迎来最后胜利的根本原因。炎黄文化是中华民族觉醒的催化剂,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黏合剂,也是凝聚中国人民抗战的一面旗帜。

    2018年06期 v.33;No.160 140-151+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7K]
    [下载次数:6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艺术与艺术史研究

  • 新古典主义的隐喻叙述——安格尔《泉》新解

    李森;

    《泉》是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的作品,知名度极高却缺乏深入的分析。《泉》与安格尔其他作品以及古典主义传统关系紧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种隐喻背景,使画面充盈意义。传统画作的意义大多是隐喻性的,它在历史上形成了固定表达,往往具有程式化和符号化的意味。具体到《泉》中的人物、造型、背景在图形学意义上都有其历史与特定意涵,但安格尔打破了某些固定模式让它们产生不同的理解,使宁芙仙女并非画中看上去那样静穆,她内心的波澜体现出不同于新古典主义的时代气息。

    2018年06期 v.33;No.160 152-167+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3K]
    [下载次数:13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清华简研究(笔谈)

  • 清华简《邦家之政》的为政观

    李均明;

    <正>清华简《邦家之政》原由十三支简编联而成,今缺第一、二简,见存十一支。其中第三简上下段及第五、第十三简上段有残缺,设三道编绳。完整简长约45厘米,宽0. 6厘米。文字较清晰,满简书写二十八至三十四字不等。简背署次序号码"三"至"十三",缺序号"一""二"。简册背面上段见四道划痕,但原册未按划痕对齐,今按次序号码复原,则内容连贯顺畅。未见标题,今整理者据简文内容

    2018年06期 v.33;No.160 168-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5K]
    [下载次数:5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论清华简《邦家处位》的几个问题

    陈颖飞;

    <正>清华简第八辑整理报告中,有三篇简文论治国理政,针对的具体问题各不相同,《邦家处位》是其中一篇。《邦家处位》共十一支简,长约41. 5厘米,(1)简背有次序编号。简文保存状况良好,仅二处残缺,其余完整。简文原无标题,现题取自简首四字。简文的文字风格,与清华简绝大多数篇目一致,仍属楚文字。简文新见字颇多。其中有些字不识,但根据所从的声,可知用法。如,""字不识,下半部见于上博简《周易》,用为"卫",本简的字也当用为"卫"。""字不识,读为"守"。""字不识,读为"覒",训为"择"。还有些新见字形,我

    2018年06期 v.33;No.160 172-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5K]
    [下载次数:4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清华简《天下之道》初探(2)

    程薇;

    <正>《天下之道》是清华简第八辑整理报告收录的一篇与武事相关的简文,经整理小组观察,其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六辑《郑武夫人规孺子》《郑文公问太伯》(甲、乙)、《子仪》及清华简第七辑收录的《赵简子》《越公其事》系同一书手,这位抄手的字体特点如李守奎先生所观察的,其书写"工整,谨严整饬,字体略呈扁平状"。(1)另外,从目前已经公布的简文可以看到,这个书手所用的竹简长度一般约41—45厘米,宽约半厘米左右,其所抄的几篇简文均无篇题,无编号,而简背皆有划痕,以上几篇

    2018年06期 v.33;No.160 176-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0K]
    [下载次数:5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清华简《治邦之道》篇补释

    魏栋;

    <正>清华简《治邦之道》是与传世文献《墨子》思想关系密切的一篇先秦佚籍,"对于我们理解墨家的学说及其在战国时期的传播均有较好的作用"。该篇竹简文献的整理与释读存在缺简、编联难度大、字迹潦草模糊等困难,但整理者筚路蓝缕,迎难而上,已经做出高质量的释文和注释。由于整理该篇出土文献面临的多重客观困难,再加上出土文献内涵阐释往往并非一蹴而就的现实,《治邦之道》整理报告的个别之处尚存在可做其他释读的空间。现不揣谫陋,提出一些粗浅的释读意见,以为续貂。

    2018年06期 v.33;No.160 180-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7K]
    [下载次数:5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利用清华简等出土文献校正《左传》一例兼及相关问题

    杨蒙生;

    <正>20世纪20年代以来,王国维先生较早提出并实践了以"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1)的"二重证据法"。(2)近些年来,李学勤先生也时常在座谈或文章中指出,在研究先秦史的过程中,若能将时代相同或相近的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对读,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从两位先生在出土文献和中国古代文明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来看,他们的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无疑是非常正确且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本文即是笔者在此思路的指导下,在研读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过程中得

    2018年06期 v.33;No.160 184-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4K]
    [下载次数:8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讨论与评议

  • 诗法学的系统建构和多重阐释——评易闻晓《中国诗法学》

    罗剑波;

    <正>一现当代学界对于中国古代诗学的研究集中于"诗文评"的范围,但古代诗文评文献本来有限,多见于序跋书札,郭绍虞所编四卷本《中国历代文论选》,基本包括中国古代重要的诗文评论著,不少是关于散文、戏曲和小说的论说。而且"诗文评"呈现为玄虚的称名或命题的理论化表述,例如"意象""兴象""意境""趣味""神韵"及"韵外之致""独抒性灵""幽情单绪""情景交融"之类,大抵本于体悟,不可捉煞,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1)对此的研究业已产生"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中国文学理

    2018年06期 v.33;No.160 187-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8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