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万生;
诸葛亮于蜀汉有巨大之功绩,然其身份毕竟乃大臣,而非天子。故自礼秩言之,死后之诸葛亮仅可居于配飨君主庙庭之地位,而不可为之专门立庙以祭祀。蜀汉君臣本诸救亡图存之目的,在亮死后近三十年即景耀六年(263)为亮立庙沔阳(今陕西勉县东南),实为"非礼"。"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意义之祭祀实是礼制尊严亦即国家尊严之最高体现。蜀汉君臣深知为亮立庙乃"非礼"而为之,即是自毁国家礼制之尊严,可谓精神之崩溃。而精神崩溃,国家未有不亡者。故自蜀汉全部之历史而观之,蜀汉之亡虽已自诸葛亮之死而预示之,然有速亡之势,乃在其精神崩溃之后。魏军灭蜀所以有摧枯拉朽之效者,根本之原因在此。凡此诸端,学界大多忽略。
2018年04期 v.33;No.158 1-12+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8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彩云;
元代继承南宋以来的沿海盐场,藉由食盐专卖制度,使盐课收入成为帝国财政的重要来源。其盐业政策与东南滨海民众生计存在尖锐矛盾,造成严重的民生灾难。在盐课收入与民生困境之间,官方加强对犯法者的缉捕,鼓励民间互相告赏,司法腐败导致冤狱四起,终激起民变,方国珍起事海隅就是典型案例。私盐武装具有强大的海上行动力和充沛的财力支持,梗塞海道阻断漕粮海运,而元朝因根深蒂固的族群藩篱,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海上防卫体系,与私盐武装海上交锋屡屡失败,使得大都政权主导的漕粮海运体制受制于海寇,并走向终结。
2018年04期 v.33;No.158 13-23+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6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吴滔;
一般认为,永充制乃明初粮长制度之常态,然学界对它的具体实施情况却多语焉不详。吴江黄溪史氏的家族文献为我们深刻了解永充粮长制的实际运作提供了极好素材。为了解决担任粮长所需承担的繁重的赋役负担,黄溪史氏采取嫡长子继承制,通过在家族内部划分大户和小户,来解决粮长的继替,并藉以平衡赋役的轻重。该族在家庙建设上所做的各种实践,或多或少是出于考虑赋役负担与财产之间的连带关系而定,并不纯粹是宗法庶民化的结果。正德嘉靖以后,随着均田均役的逐步实施,原本存在于大户与小户之间责任分割的不平衡被抹平,粮长制度日渐式微,黄溪史氏实行了百余年的嫡长子继承制也失去了继续存在的理由。
2018年04期 v.33;No.158 24-35+192-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7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烨凯;哈里·T.狄金森;
英国内战前,爱德华·海德的游说话语中的问题是其无法在长期议会政治进程中保全有限改革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海德为在查理一世与英国人民间促成政治和解提出了一种不颠覆英格兰现成政治、教会体制的有限改革方案。在1641年5月前后,长期议会的政治斗争不断激化。他在此背景下为有限改革展开的游说行动不能劝服其游说对象。首先,他长期未能直接、正面地回应许多后座议员的忧虑;其次,他后来对相关问题的直接回应由于国王与各主教不明智的行动而与现实相左。因此,长期议会中大多数议员无法接受他的有限改革设计,这使政治和解流产,并最终成为引爆英国内战的原因之一。
2018年04期 v.33;No.158 36-52+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何光顺;
当代美学家叶朗、朱志荣等注重从本体论角度建构中国的意象美学理论,提出"美在意象""美是意象"说,认为"意象"是美的"动态本体",其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这种嫁接中西方美学理论话语的尝试充满着难于调和的矛盾,"本体—现象"是西方哲学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二元对立关系,本体是绝对、静止和恒定的,现象则是动态、生成和过程化的。当借用本体论以界定"意象"时,就混淆了本体和现象的差异,就造成了本体论的误置。实际上,中国美学中的意象是反西方本体论的,是契合于西方现象学而又独具中国民族特征的化感通变思维,其在庄禅美学中体现为以物观物的天人合一的意象创造,在儒家美学统绪中却体现为以我观物的天人关系渐趋裂变中的意象创造。
2018年04期 v.33;No.158 64-72+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10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苏保华;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以叶朗、夏之放、汪裕雄、朱志荣、陈伯海等学者为代表,通过确立"意象"为核心概念、元范畴或"基元",把对意象范畴的当代阐释转向营构意象美学或意象文艺学。意象研究的转向引出了一系列质疑:"意象"能否覆盖中国美学发展的整个历程;意象范畴何以能够统摄其他中国美学范畴;意象美学在何种意义上超越了二元对立;意象美学能否做到理论自洽。在我看来,意象之所以能够统摄中国美学的整个历程,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够体现中国审美文化的精髓,而不在于用它来取代其他中国美学范畴。意象范畴的普适性,奠定了意象美学理论自洽的基础。意象美学能够凸显中国美学象喻思维和以虚为美的传统和特色。
2018年04期 v.33;No.158 73-80+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0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邱永志;
明代白银问题是明清经济史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不断引起学者持续的关注,尤其随着"加州学派"学者万志英、贡德·弗兰克、彭慕兰等,以及国内学者万明、刘志伟、刘光临等不无争议的研究之后,更显如此。以问题为经纬,重新梳理学界关于白银问题的已有研究,实有必要。彭信威、全汉昇、梁方仲等老一辈学者关于此问题即有不少的真知灼见,构成了此项研究的起点;其后万志英、黑田明伸、张瑞威、刘光临、万明等从货币史角度进行了新的阐述。不仅如此,中外学界在货币白银化的促动机理、赋役折银与国家制度转型的意义、海外白银内流的成因及估算数量、白银流动与中国"17世纪货币危机"等数个问题上存在相当的争议,体现了明代白银问题研究的深厚积淀。在未来研究中,本文提出需在理论方法层面不断吸纳关联学科的既有研究,注重将货币史的演变放入更长时段、更为复合的网络和地域中考察,重视考察白银的实际流通状态,注意将货币史的研究与货币思想史进行融会式的思考,方能有助于推进该问题的研究层次,减少分歧。
2018年04期 v.33;No.158 93-107+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1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何玉;蒋耘中;
20世纪70年代中国留学生发起的海外保钓运动,发端于北美,波及到英国,运动风潮蔓延到欧陆,至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家。以清华大学图书馆保钓资料收藏研究中心馆藏的相关文献为基础,梳理欧洲保钓运动的历史脉络,并分析其自身的特点以及运动参与者的反思,通过补充欧洲部分内容,使海外保钓运动的全貌得以展示。与北美保钓运动相比,欧洲保钓运动呈现出"星星之火"的特点,各个国家的保钓运动发展程度不一,但彼此之间互相声援,运动参与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2018年04期 v.33;No.158 108-118+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叶楚炎;
是镜为权勿用原型之说来自金和为《儒林外史》所作的跋语,但由于在具体事件的发生时间、人物行迹与小说情节的对应以及人物性情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是镜并非《儒林外史》中权勿用的原型。通过人物关系、姓氏、行迹、性情等各个方面的考索和对照可以知道,权勿用的原型人物应当就是在诸多领域都卓有建树的浙东学者全祖望。作为原型人物的全祖望,能够让我们对权勿用以及小说中的相关叙述有更深的了解。吴敬梓巧妙地借用了全祖望毁誉交加的言传现实,塑造了权勿用这一经典的小说形象。
2018年04期 v.33;No.158 119-132+195-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张姣婧;
同一文本内部及相关文学作品间的"同质化"现象频见于古代文言小说集,而采取各种方法来"去同质化"则是一位具有艺术追求的小说家所必须进行的创作努力。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通过对各类叙事元素的灵活驾驭,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次"去同质化"的艺术实践。与《聊斋志异》比肩的《阅微草堂笔记》在面对"同质化"文本时,以议论作为"去同质化"的主要策略,与《聊斋志异》对议论的归零与淡化相较,在艺术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方面略逊一筹。此外,《阅微草堂笔记》对《聊斋志异》的逆转与批判,因成功的"去同质化"偶合而构成了不同文言小说集之间的有效联结,在客观突显《聊斋志异》特质的同时,使"同质化"与"去同质化"问题超越了单一作品的层面,而具有了更丰富的学理内涵与更广阔的研究空间。
2018年04期 v.33;No.158 133-14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8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晋海学;
古代白话小说的叙述模式在清末受到质疑,小说家们通过大量的叙述分层寻找叙述的可靠性来源,叙述分层成为清末小说最鲜明的叙述特征。清末小说的叙述有层次上的区分,主要有超叙述层和次叙述层,以及特殊的回旋式叙述层。清末小说通过叙述分层区别出叙述层和故事层,叙述者的功能由此发生变化:不同叙述层次的叙述者互不干扰;小说借助新叙述者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色调;新叙述者不具有权威性,他们不得不依靠多种方式向读者进行解释,主要有元叙述式的说明,承认自我的有限性,采取弥补知识、自我解嘲、自我辩护等方式。
2018年04期 v.33;No.158 142-150+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