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马克思主义研究

  • 《马克思归来》:网络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与传播研究

    赵月枝;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发了国外学术界新一波马克思主义热潮。出版于2012年的英文文集《马克思归来》就是这一波马克思主义热潮的传播学重要成果之一。围绕此书梳理国外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发展脉络和"马克思归来"的学术路径,可以发现,国外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在对信息资本主义时代的政治经济分析、知识劳工状况研究和意识形态批判等方面有新突破的同时,也有更加学院化和西方中心主义的问题。冷战学术思维的影响不仅导致此书无视整个20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传播理论与实践,而且遮蔽了这些理论和实践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对话关系。在人类重新面临"社会主义,还是野蛮主义"严峻选择的历史当口,中国传播学界具有担当起发展网络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责任和特殊条件。这需要立足中国现实和借鉴国外最新成果,也需要警惕在马克思主义学术传统内部生产西方中心主义。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才能真正成为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国际主义事业。

    2018年03期 v.33;No.157 1-16+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2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理论视域与当代意义

    谭好哲;

    对于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不能只是将其作为资本主义研究与批判的理论副产品,或者作为马克思主义主要文艺观念的补充性内容来看待。就理论视域而言,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与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均存在着内在逻辑上的关联。三大理论视域各自都为艺术生产研究拓展出新的致思维度和理论空间,带来丰富多样的理论言说内容,同时又内在贯通、同构共存,共同组成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理论整体。分别来看,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侧重解决的是艺术生产论的研究方法问题,政治经济学视域主要涉及的是艺术生产论的抽象理论建构和具体历史内容问题,科学社会主义视域则主要关注的是艺术生产的价值和理想及其与人的解放和自由的关系问题。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当代意义体现于理论和实践的诸多方面:首先,它为艺术研究特别是当代艺术生产研究提供了科学方法论;其次,马克思在"生产一般"概念下对生产本体的理论抽象和概括,对于艺术生产本体的理论建构具有奠基意义;再次,马克思将艺术生产与社会发展和人的自由、解放联系起来的思想及其两种生产发展的不平衡理论、现代艺术生产以及文艺家身份的两重性等等的思想和论述,都对当代艺术生产实践和研究有理论指导和启示价值。

    2018年03期 v.33;No.157 17-25+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2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法律与政治

  • 一次修法能有多少进步——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修改回顾

    何海波;

    中国的《行政诉讼法》颁行25年后,在2014年做了重大的修改。这次修改对行政诉讼立案难、判决难和执行难做了比较有力的回应。新《行政诉讼法》实施后,一审行政诉讼案件出现了受案数大幅上升、原告胜诉率同时上升的局面。行政诉讼解决纠纷的功能有明显改进,对于行政复议和信访机制的改革也有所推动。总体来说,《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取得了立法者所预期的效果,中国行政诉讼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一个时期。另外,这次修法所设定的目标是相当低微的。它重在化解纠纷、救济权利,而非拓展法院监督行政、维护法治的功能。对规范性文件的起诉、对公益诉讼的吸纳、对法规的审查都回避了。而制约行政诉讼的最大问题,即充分保障行政审判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次《行政诉讼法》修改也未能解决,而有待于司法改革和政治改革的推进。因此,困扰行政诉讼的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行政审判将依然步履艰难。《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反映出这个时代推进法治的努力,但也折射了中国法治进程的阶段性和局限性。

    2018年03期 v.33;No.157 26-43+190-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下载次数:29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0 ]

历史研究

  • 唐代册封与授受四夷官爵试探

    王义康;

    唐代册封四夷君长与授受四夷首领官爵根据四夷政治归属可分为两类:一是对境内四夷,二是对境外邻蕃、邻国。前者既是将其纳入唐统治体制的重要途径,又是管理境内蕃部的方式之一;后者在现实中则是唐处理与邻蕃、邻国关系的方式,或者说是唐与邻蕃、邻国交往的政治途径,而授予邻蕃、邻国首领官爵,却是实现唐与邻蕃、邻国交聘能够顺利进行的一种方式。唐代册封与授受四夷官爵是以华夏为中心的观念与儒家主张在实践中的运用。唐既用它建立内部政治秩序,又将这种国内政治关系推及于外,用以处理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建立对外关系体制。唐以册封为途径建立的华夷秩序,由于册封对象的类型不同,形成了以唐为中心性质不同的政治关系层圈。

    2018年03期 v.33;No.157 44-62+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8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清代州县官任期“三年一任”说质疑——基于四川南部县知县的实证分析

    吴佩林;万海荞;

    清代政书没有实授知县任期的直接记载,现有的三年之说主要受外官大计和历俸制度的影响,针对的也是实授官,署理、代理知县的任期则为研究者所忽略。据多种文献的互证互补可知,清代四川南部县共有167任、155位知县,官衔分实授、署任和代理三种,能确定官衔的145任知县中,实授52任,署任80任,代理13任。在能确定任期的109任知县中,实授知县平均任期最长,为2.4年;署任知县任数最多,平均任期只有0.9年;代理知县的平均任期为1.5月。官员迁调、差委、丁忧、患病、议降议革是影响实授知县任期的主要原因。署任知县的平均任期与署理为期一年、督抚的随意调署以及任内遇有委署别缺、战死、病故及革职等情况密切相关。

    2018年03期 v.33;No.157 63-72+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9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清代关税的长期表现

    倪玉平;

    清代关税按特定比例征之于货物或船只,征收涵盖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清代关税的征收饱受政治、军事因素的影响。太平天国起义之前,关税征收量较为平稳。此后,因西方势力的介入,洋关迅速崛起,并整体带动关税飞速增长。利用人口和物价指数对关税量进行修正,并未完全改变这一增长趋势。清代关税的变化,成为引领中国传统财政体制由农业型财政向工商业型财政转变的关键因素。而这一潮流,和17—19世纪世界范围内的财政转型完全一致。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轨迹,并没有偏离世界主流道路之外,不能被看成是一个"例外"。

    2018年03期 v.33;No.157 73-89+19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7K]
    [下载次数:10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晚清杂税与杂捐之别刍论——兼论杂捐与地方财政的形成

    王燕;

    咸丰以后,特别是光绪年间,各项财政支出剧增,财政收入变态性增加,新增杂税、杂捐不断涌现。晚清杂税与杂捐的征收是一个突出的现象,关系到财政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晚清新增的杂税、杂捐税种,一般认为,杂税与杂捐同类异名,且有对杂税、杂捐认识混淆的现象。从广义上讲,晚清的杂税与杂捐可以归为"杂税"一类,但杂税与杂捐毕竟有诸多不同:一是杂税的名目较为单一,命名正式,杂捐则往往名目繁杂,命名随意。二是杂税的征收,一般要经过户部的批准,杂捐的征收,大多由地方各州县议定。三是杂税的征收较为规范,具有相对稳定性,杂捐的征收则具有随意性,多呈现纷乱之象。四是杂税一般由地方统一征收汇解上缴,大多属于中央财政或国家税性质,杂捐则多为地方征收,并为地方所用,大多属于地方财政或地方税性质。

    2018年03期 v.33;No.157 90-9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6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汉赋“序”考辨

    马庆洲;

    今存汉赋、尤其是汉大赋中,有一部分有所谓的"序"。然而,这些"序"并非都出于赋作者手笔,有的是引用史书的记载,有的系后人增补;而后世纂辑的文学总集中,颇有不少都将这些"序"作为整篇赋作的一部分来看待。这样做的结果,使赋的本来面目变得模糊不清,也导致后人对汉赋结构的理解上出现偏差。本文即对今存汉赋"序"做一全面梳理,以见其来龙去脉。

    2018年03期 v.33;No.157 100-114+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八行本《春秋左传正义》版刻辨析

    张丽娟;

    八行本《春秋左传正义》是目前所知《左传》最早的注疏合刻本,有重要的版本校勘价值。因其传世仅一部孤本,关于此本的原版、补版情况及刻工分期,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而原版、补版的辨析,及补版叶文字质量的考察,有助于我们对此本校勘价值的认定,也有助于我们在经籍校勘中对异文进行是非判断。本文结合今存他经八行本的版刻信息,辨析了宋刻八行本《春秋左传正义》中原版与补版的版叶特征及刻工分期,重点考察了补版版叶的文本质量。八行本《春秋左传正义》的补版版叶,特别是宋代补版版叶,多见明显讹误,其文字质量与原版文字质量有明显差距。在利用此本校勘时,应当充分考虑补版因素。出自补版与出自原版的异文,其效力有所不同,在异文的是非判断中尤当留意。

    2018年03期 v.33;No.157 115-122+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经典与权威:清代坊刻删节本及拟题本经书禁毁运动考论

    黄政;

    坊刻删节本及拟题本经书自明代即流行于基层士子之中,至清代中前期泛滥更甚。因其与清高宗的官本经书普及、科举考试制度改革矛盾日益突出,在乾隆末年终于遭到大规模集中禁毁。由于科举考试的命题方式长期陈陈相因,此类经书始终存在市场空间,所以嘉庆朝以降虽衰而不亡。此次禁毁运动是继四库馆征书毁书之后又一次集中征缴,体现了清高宗垄断经典阐释权的强烈意志,是清代中央集权在文化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

    2018年03期 v.33;No.157 123-139+192-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传播学研究

  • 传播力: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胡智锋;杨宾;

    中国影视文化面临着新的发展和机遇,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中国影视"走出去"必须加强影视传播力建设。影视传播力指涉的是影视在传播主体、渠道、内容、对象等方面到达、覆盖范围和程度的能力。增强影视传播力,从理论视角来看,是提升影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障;从现实视角来看,也是打造影视强国的必由之路。我国影视传播力经历了"宣传品""作品"和"产品"三个发展时期,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相当了不起的成绩,但是整体上较为薄弱,存在着"看不懂""讲不清""达不到"和"吃不透"等突出问题。目前应从"全局性""针对性""接近性"和"有效性"四个方面入手,提升我国影视传播力。

    2018年03期 v.33;No.157 140-147+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29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2 ] |[阅读次数:0 ]

心理学研究

  • 有限道德客观主义的概率模型

    喻丰;韩婷婷;

    从人类有限的生命,到人类有限的理性、意志,有限性是普遍的。至少在民众心理学水平上,人类表现出一种有限道德客观主义。即人们倾向于认为道德是有限的,但又并不绝对而最大化地认定其有限性。心理学实验研究发现,民众心理学水平的道德客观主义在发展、领域、文化和个体差异四个领域表现出有限性。从内在民众心理学上的道德信念到做出行为水平上的客观主义道德判断是一个概率过程,这个过程受到发展、领域、文化和个体差异四个方面的影响。概率模型可以用来表征人们做出有限道德客观主义判断的过程。有限道德客观主义作为建立在心理学实验研究基础上,并用数学模型表征的理论,给元伦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2018年03期 v.33;No.157 148-163+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4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精神疾病的概念:托马斯·萨斯的观点及其争论

    肖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7年公布的数据,精神疾病已成为人类致残的头号元凶;然而,在精神病学、医学、哲学,以及精神病学哲学等学科中,"精神疾病"却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模糊概念。这种模糊性不仅影响到人们对于精神疾病的认知、相关法律的制定与政策的出台,也直接关乎精神病学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实践。20世纪60年代,美籍匈牙利精神病学家托马斯·萨斯提出"精神疾病是一个神话"的观点,它作为一个导火索引发数十年来的争论。萨斯也强调精神病学是一种道德和政治事业,这一观点同样也无法取得共识。尽管如此,在精神健康已成为当代世界公共健康领域难题的后萨斯时代,有必要联系萨斯的理论深入讨论和思考精神疾病的概念问题。

    2018年03期 v.33;No.157 164-175+193-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9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经济与社会

  • 理解近代中国工业化的新视角:“时代错置”

    梁华;

    中国经济增长中出现的诸多不解之谜,迫切需要重新认识当前的认知模式。用西方经济理论来指导和阐释中国实践,本质上类似于一种"时代错置",这种"时代错置"需要在长时段的世界经济格局下来认识。基于"时代错置"的视角,在世界经济变迁中重新理解近代中国的工业化,与渐次推进的世界工业化进程大趋势相反,1850—1950年近代中国移植西方工业化思想在低水平徘徊的100年,看似是"失去的100年",实质上更像是工业化之前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内生蜕变的100年,其中蕴含着解开改革开放三十年"增长奇迹"之谜的"金钥匙",更是理解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弥足珍贵的100年"。

    2018年03期 v.33;No.157 176-183+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7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渐进主义视角下2007—2017年我国棚户区改造政策回顾及分析

    孟延春;郑翔益;谷浩;

    近年来,棚户区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城市治理中的突出难点。我国已将棚户区改造列入重大的民生工程,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指导改造棚户区。本研究将2007—2017年分成三个阶段,采用渐进主义分析框架,对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财政部三个主要参与棚改工作的中央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我国公共部门对棚户区改造政策内容渐进调整的发展路径。研究结论表明,棚户区改造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体现了渐进决策模式中按部就班、积小变大和稳中求变的三个原则。

    2018年03期 v.33;No.157 184-18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2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九卷本《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简介

    方书生;

    <正>由吴松弟主编、戴鞍钢副主编,大陆与港台地区25位学者,在学界之前数十年的基础上,再历时8年撰写的510万字九卷本《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4—2016年陆续出版。该书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是海内外第一部全面系统有序地阐述近代时期(1840-1949)中国经济地理的多卷本综合性著作。

    2018年03期 v.33;No.157 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