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历史研究

  •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与田赋征收

    陈锋;

    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地制度经历了数次变化,其中一个总的趋势是从国有到私有。土地的私有化并不意味着国家土地所有制的消失,而是以另外不同的方式存在。秦汉以至明清,国有土地大致有公田、屯田、学田、皇庄、官庄等名目。土地的私有化只是导致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半自耕农土地所有制的出现。秦汉以后的土地制度,大致有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半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不同的土地制度,“田赋”征收亦不相同,“田赋”征收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化。在田赋征收的过程中,涉及诸如田赋的征纳物品、田赋征收中的考成、田赋征收中的私饱以及田赋的预征和蠲免等问题。

    2007年04期 No.92 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5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明代文选与社会变迁

    潘星辉;

    明代的文官铨选从机构、职权到具体运作都较前朝有显著变化,铨法也在不断因应社会现实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明初铨政呈现为由混沌向初步有序的演进。重视地域平衡,在复兴与完善学校制度的基础上,实行考试选官,是太祖留给后世的重要的政治遗产。永、宣以降,资格问题突出是制度化、规范化的产物,地域平衡的原则得到更合理的落实,考试逐渐普及到各个领域。中期以后,文选体制不断遭受侵蚀和破坏。上层铨政尚存法守,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对官僚金字塔向下越来越多的官职,吏部则越来越难以掌控,遂导致消极意义上的调停。随着内外压力的加剧,地域制衡因党争的复杂化而畸变,考试制度亦走向衰败,文选制度最终与明王朝一道解体。明代铨政的演化周期表明,特权社会之后的平民社会尚乏稳定发展的健全机制,尚未摆脱“法与人而俱敝”的历史宿命。

    2007年04期 No.92 1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5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学者从政潮流与《新经济》半月刊的创办

    阎书钦;

    《新经济》半月刊上承《独立评论》,是抗战时期国统区知识界讨论建国、工业化、经济体制等问题的重要刊物。以该刊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由知识界组成、以倡导工业化为宗旨的《新经济》半月刊作者群体。尤其是在该刊背后,蕴藏着一个分布于国民政府各部门的从政学者群体,反映了抗战时期国统区知识界大量投身政界这样一个政治动向。同时,该刊还反映了抗战时期知识界的另一个重要思想趋向,即对经济问题的高度重视。他们所言的“建国”,实质是指以工业化等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问题。

    2007年04期 No.92 2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6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论梁代皇族萧氏兄弟的文学对话

    袁济喜;

    梁代皇族萧氏兄弟指昭明太子萧统与萧纲、萧绎,他们都富有文才,文学旨趣和而不同,互渗互融,周围聚集着许多文士。他们经常就文学问题展开坦率的对话,其对话风尚,在当时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渐渐形成传统,中国古代文论的诗话风尚受此泽溉,值得后人深入研究。

    2007年04期 No.92 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4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又伤利器未逢时——陈季同手稿《学贾吟》读后

    杨万里;

    《学贾吟》是陈季同的中文诗集,记录了他1896年前往湘黔探矿的前后经过。践约与商业是他此行的直接动因,而强国梦则是他此行的根本原因。但陈季同对现实的估计过于理想,最终,他还是失望而归。一路途中他对回国后的个人遭遇进行了痛苦的回顾,将自己的不幸归结为个性因素。实际上他的悲剧性命运直接系于晚清政局的派系倾轧。他对时局的深层思考促使其将全部精力转向了兴办女学、创办维新报纸《求是报》、参与维新变法活动、向国人介绍西方法律及社会制度等。由于经济上的贫困和陈季同不修细行的才子作风,及两位法国夫人先后离他而去,不幸的婚姻限制了他进一步的成就。

    2007年04期 No.92 4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领悟”与“理想型”——论列欧的宗教现象学的方法论基础

    朱东华;

    列欧是20世纪最重要的宗教现象学家。他一方面以狄尔泰思想为基础,构建了完整的“理想型”学说并由此提出了成熟的宗教类型学,另一方面又对“领悟”、“同感”和“悬搁”等现象学探究程序的中心环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将“同感”与“悬搁”结合起来并赋予“同感”以一种诠释学的意味;他将“领悟”看作是“同感”的升华,并站在类似于海德格尔的立场上,用“领悟”的“先入之见”消解了胡塞尔所谓的“悬搁”。列欧的方法论表明,列欧是“宗教现象学的诠释学路线”的真正制定者。

    2007年04期 No.92 5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4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论克尔凯郭尔“个人”范畴的伦理和宗教义涵

    赵甲明;朱亦一;

    克尔凯郭尔是丹麦著名哲学家,被称作“存在主义之父”,其著作涉及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批评等领域。“个人”是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他视个人为对立于“政治”、“社会”等群体性概念的范畴,对“理性”和黑格尔的学说进行了批判,认为现代社会的潮流是趋向群众社会,消融了个人,既剥夺了个人存在,也剥夺了个人的道德性和责任。他提出人生存在的三个阶段: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和宗教阶段,只有在宗教阶段中,人才能通过感受到个人的巨大苦难而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对个人生命价值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选择是存在的根本任务,选择在瞬间出现,而正是在这个瞬间中,永恒得到了体现。基督教并不只是一堆信条,而关乎个人主观情感。拥有信仰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任务,因为只有在信仰中人才能真正成为其自身。

    2007年04期 No.92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期刊与规范

  • 徘徊于十字路口:社科期刊的十个两难选择

    朱剑;

    近年来,我国社科期刊正处在转型前的“躁动”之中。从期刊的主管者、主办者到办刊人以及服务对象都在热议一系列的改革问题,并且对这些热门问题大多形成了“共识”。然而仔细分析,这些共识大多模棱两可或似是而非。由此造成了变革的主体——社科期刊面临诸多两难选择:综合性还是专业性;全面出击还是有所取舍;开门办刊还是自我封闭;依靠专家还是编辑办刊;重选题策划还是重文字编校;匿名审稿还是编辑审稿;执行编排规范还是执行评价规范;重评价指标还是重独立风格;纸质版还是电子版;面向市场还是拒绝经营等等。一切似乎都有了答案,但付诸行动时方知事情并不像已有的答案那么简单。因此,大多社科期刊不得不徘徊于变革的十字路口,选择了“骑墙”这一姿态。这是正常现象,不足为怪,毕竟转型的序幕已经拉开。

    2007年04期 No.92 70-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6K]
    [下载次数:1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8 ] |[阅读次数:0 ]

人类学研究

  • 什么是客家——以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为中心

    黄志繁;

    无论从史实出发批评罗香林过分强调客家的中原汉人血统,还是从族群理论出发批判其“族群中心主义”,可能都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罗香林研究客家时的社会情境和他对客家判定的标准。罗香林注意到了客家与畲民之间的血缘融合,从而发明和解释了“民系”理论,并从文化上来论证客家民系之优秀。罗香林对客家的界定,依据了客家人士的访谈,暗合了族群理论,也揭示了他那个时代客家人自我认同的地域范围。1930年代前后,在广东、福建、江西三省交界地,存在着对客家人和客家地区的自我认同,民众对谁是客家人,哪个地方是客家地区,其实有一套自己的标准和相对清晰的界限。在这个事实的基础上,重新解读三省交界地区宋以来的历史进程,或许对思考客家学自产生以来一直挥之不去但又无法得到正解的问题,即“什么是客家”,产生新的认识。

    2007年04期 No.92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K]
    [下载次数:2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艺术人类学研究的民族志方法讨论

    洪颖;

    艺术人类学研究有必要借鉴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民族志具有“文体”和“方法”双重内涵,对艺术研究的民族志讨论应包括“作为方法的民族志实践”和“作为文本的民族志书写”两方面的研究。在作为方法的艺术民族志研究实践中,“整体观”原则对帮助转换既有的知识传统中以孤立地谈论艺术品来解决“艺术”问题的倾向、模式,以及对“艺术”认知的“祛魅”,具有基础性意义;对“观察—体验”的实践理念的标举,正面回应了“体验”在民族志实践中的长期蛰伏状态;以“当下”地“共域在场”为具体操持方案,强调研究者对“场域”结构关系保持自觉并调动自身“在场”的能动性,机动地采取有目的的行为从调查现场获致所需信息。适应于实践的具体情况,艺术民族志书写将呈现为一系列的、调动多种手段的实验性写作。

    2007年04期 No.92 97-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17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国情研究

  • 大流感爆发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预测

    刘涛雄;彭宗超;

    当前,人类面临新一次大流感的威胁正在不断升级,分析与评估其可能带来的经济影响是制定应对大流感战略的重要基础。根据历史经验将大流感的爆发区分为温和与严重两种情况,在一系列假定的基础上对其经济影响进行估算。如果大流感爆发,不管是两种情况的哪一种,后果都是严重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程度大体相当于2003年SARS(非典)情况的1—6倍。在温和情形下,大概会造成当年GDP下降0.9%,略大于2003年SARS给中国带来的影响,相当于2007年中国GDP减少2.1千亿元。在严重情形下,将可能降低中国当年GDP约5.1%,相当于2003年SARS的情况的6倍,相当于2007年GDP减少1.2万亿元。应充分认识到大流感的危害性,尽快完善应对大流感的国家战略;制定明确的财政支持计划,估计全国需要专项准备经费120亿元人民币以上;在危机应对预案中要有明确的经济工作预案。

    2007年04期 No.92 108-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1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治水与治国——治水派学说的新经济史学演绎

    王亚华;

    以马克思—魏特夫—黄仁宇为代表的“治水派”学者的观点,是有关中国为何两千多年前走上大一统的一种有影响力的学说。利用交易成本经济学方法对该学说进行演绎,指出中国在文明早期,由于治水等跨区域公共事务供给面临高昂的合作成本,驱使国家治理利用纵向的行政控制代替横向的政治交易,以较高的管理成本为代价换取合作成本的节约,由此导致了大一统体制及其自我强化特性。提出有关中国“大一统之谜”的三个重要命题:大一统体制的形成是节约交易成本(合作成本)的产物;大一统体制的运行有降低交易成本(管理成本)的强大动力;大一统体制的解体是由于不能有效制约交易成本(管理成本和合作成本)的上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管理成本和合作成本的相对变动决定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结构有从单一制向联邦制调整的趋向。

    2007年04期 No.92 11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9K]
    [下载次数:10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经济与社会

  • 大学与大学科技园冲突的逻辑分析

    刘俊;胡平;

    大学组织的内在逻辑是追求人类的认知,传递对未知的探索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而大学科技园的内在逻辑是产业的逻辑,强调市场的作用,强调环境和应用发展的价值,着眼经济的发展。当两种逻辑共存于一个组织中,必然出现逻辑的内在冲突,因此必须对冲突进行内部控制,同时提供冲突控制的制度保障。现阶段比较合理的逻辑选择是维持两者的微妙平衡,同时从制度上维持两者的相对独立。大学与大学科技园冲突的内在逻辑体现了转型期大学变革的理念冲突,对此研究有助于对大学变革的更进一步认识。

    2007年04期 No.92 130-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台商对大陆投资特点的实证分析与发展展望

    施祖麟;黄涛;

    近年来,两岸经贸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台湾对外投资中,大陆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而台湾对大陆的投资对两岸经贸的影响也需要重视。台商对大陆的投资,具有地域分布上偏向东部沿海地区,偏重于高科技产业,以出口导向为主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台商对大陆的投资是伴随着两岸经贸活动的不断深入而增长的。数据分析表明,两岸贸易与台商对大陆投资之间呈现出了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由于台商大陆投资具有相当的政策敏感性,因此从政策走向上来看,台湾当局应该采取符合台湾经济与两岸关系现实的,更加开放的对大陆经贸政策。

    2007年04期 No.92 137-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下载次数:9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