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伯伟;
驴、牛和马是古代的坐骑,但在中国、朝鲜、日本的传统诗文和绘画中,“骑驴”、“骑牛”或“骑马”却有着特殊的象征意味。唐代诗人孟浩然作为一个布衣诗人,他的骑驴在后代形成了一个典范。朝鲜古代文人接受了这种传统,但结合其自身的生活而选择牛为坐骑,其蕴含的精神同于中国诗人之骑驴,都是和骑马相对,表现了在朝与在野、出与处、仕与隐的对峙。有趣的是,尽管在日本诗人笔下也有骑驴的描写,但却消释了驴马相对的政治意味,仅仅是出于对中国诗人外在标志的模仿。从三个国家汉文学中有关骑驴和骑牛的描写中,可看出汉文化圈中文人观念的形成、演变以及东亚文学世界中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
2007年01期 No.89 1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26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曹虹;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引来后世众多的次韵效体之作,其中最为奇特的一例,当属出于海东女子徐氏(1753—1823)之手的《次归去来辞》。因为这样的题目通常为反省仕宦经历的男性诗人所染翰,在仕途之外的古代女子则极少尝试。徐氏向往隐逸而又笃于人伦,这使其笔下的“归去”图景既清气袭人,又饶益亲情,在步趋陶赋中自显特色。作为异域女子,她在观照和汲取中国隐逸思想的资源时,把退隐之道与保家安邦的理念加以调和,反映了儒道两家思想的一种生活化的交汇形态。将徐氏置于中韩女性与隐逸文化的结缘历程中,不难看出女性发挥隐逸价值观的相应的思想空间。
2007年01期 No.89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5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巩本栋;
在中国历史上,汉语言文化曾对周边国家尤其是东亚和东南亚产生过重要影响。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典籍,也从各种渠道传入这些国家,而以宋代以后为著。宋集传至域外后,又多经翻刻,而在后世的流传过程中,原集在中土散失,仅靠朝鲜本或和刻本传世的,也不在少数。此外,由域外士人编纂和撰写的各种宋人诗文的选本、注本和诗话以及文集、史传、笔记等文献中,也保存了大量的宋代文学史料。
2007年01期 No.89 3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1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马俊亚;
清朝和民国前期的淮北盐商为了达到最大程度的自利目标,不断地利用其巨大的经济优势,或对政府权力进行直接渗透,或收买其利益代言人,以影响国家的大政方针,坐享政策偏差带来的巨大益处。清末市场化和股份制浪潮兴起后,由于政治权力依旧没有受到有效的约束,商人的寻租活动比以前更加普遍,使得盐业利益仍被少数集团所掠取,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使本已不公的盐业政策愈加败坏。依靠寻租活动而先行致富的商人集团,天然地不能作为淮北社会的普遍代表,不能成为淮北经济发展的带头人。
2007年01期 No.89 6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8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陈争平;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思想家。他所作诸多历史贡献的重要基础在于兴办大生企业集团,而大生企业集团成功的基础主要在于企业制度创新。张謇利用股份制兴办中国第一个民营企业集团,把爱国爱民作为企业上下一心的价值理念,并建立机构精干、章法严明的企业管理机制,推行将管理人员经营劳动与企业经营效益挂钩的分红激励方式,实行重视市场营销的经营方针,实施重视人才开发与管理,重视新式教育的发展战略,实行从实际出发、人性化的劳动制度等,为中国近代企业家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张謇将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与务实精神相结合,重视企业制度创新,这成为近代大生企业集团保持较强竞争能力的首要条件,对我们在新世纪里办好中国企业,壮大民族经济实力,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7年01期 No.89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5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戚学民;
江藩撰写的《汉学师承记》历来被视为清代学术史的重要资料,但是在该书学术内涵的解读方面尚有待发之覆。此书的学术意义与作者的撰述动机密切相关。江藩撰写本书特别与阮元总辑《国史儒林传》一事有关,江氏的意图是要影响《国史儒林传》的编撰。由此江藩以正史的笔法和规模,在《汉学师承记》中构建了一个以“汉学”为正宗的清代儒学学术史,在此过程中他强化了汉宋门户之见,将主宋学者摒弃在外。正是因为其强烈的门户之见,《汉学师承记》才引起宋学者的激烈反对,但是因为具有正史的笔法和规模并得到阮元的支持,它得以对整个清代学术史的书写产生了巨大影响。
2007年01期 No.89 9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1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苏磊;2007年01期 No.89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耀南;
“不隔”不仅是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原则之一,而且是中国哲学、中国宗教、中国政治、中国法律等领域的最高原则之一。以“不隔”之思维方式去看待、理解天地万物的观点,可名曰“不隔主义”。“不隔主义”至少涉及三方面:人与人的“不隔”、人与物的“不隔”、物与物的“不隔”;强调此三重“不隔”,正是中国哲学所以区别于西方哲学的根本特征之一。此种“不隔主义”可以为当今人类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开辟新的途径或新的方式。
2007年01期 No.89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曹南燕;
利益冲突是科学研究中普遍而且严重的问题,科学知识的生产与人类的社会公众、群体及个人利益之间具有密切关系,从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探讨科学研究中的利益冲突的本质具有重大意义,科学知识背后的社会利益与科学家的个人利益之间存在着矛盾,科学知识的客观性要求与人类认识不可避免的主观性之间的矛盾导致科学研究中的利益冲突,因而,对可能给科学认识带来偏见的利益作必要的调整或监督是控制科学研究中利益冲突的关键。
2007年01期 No.89 12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0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马庆洲;2007年01期 No.89 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秀俊;2007年01期 No.89 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6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