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育和
“变”是1895—1898年维新变法期间关系到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百年来维新变法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维新变法时期“变”的问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看来不甚理想,还有不少模糊的、简单化的观点有待澄清和深化。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证了维新变法的复杂性,提出:“变”是甲午战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议题,统治集团中的主要人物都在开始思考变法的问题;变法中的两派斗争不是“变”与“不变”的斗争,而是谁来变、怎么变以及变什么的分歧;对变法起决定性作用的人物主要不是康有为、梁启超等没有实权的下层官员和知识分子,而是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及中央和地方的一大批握有实权的高级官员;“百日维新”只是变法中的高潮期,不应理解为变法只进行了一百天,百日维新之前和之后的变法活动应该联系起来看,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发生、清王朝为什么会灭亡,并从中得出有益的经验教训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冯永亮
本文在考察荣禄的片奏、函电、文牍以及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具体阐述了荣禄在戊戌维新期间的变法思想和举措,以及政变后荣禄在北京主持枢垣,竭力消除政变造成的消极影响,维持大局,并继续主张为图强御侮而实行相应的改革,从而认为不能简单地把荣禄看作反对变法的顽固守旧人物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8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舒文
本文认为,导致翁同和开缺的主要原因是清朝统治集团中满汉矛盾激化的结果。满族亲贵抓住翁同和等汉族要员在甲午战后具体负责筹措对日赔款、胶州湾事件谈判等一系列对外活动中的失误,把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屡次受侵略和被瓜分的责任推到汉族要员身上,甚至认为汉族要员有与洋人相勾结故意毁掉满清天下的嫌疑,以此来打击汉族要员和集权于满族亲贵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伟良,姜向文,林全民
本文通过分析李提摩太在戊戌维新运动过程中的主张、言行和所作所为,指出李提摩太是拥护和支持中国的维新变法的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1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田彩凤
叶企孙先生是我国物理学界的老前辈,对发展中国物理学和培养物理学人才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工作勤勤恳恳,治学严谨,为人正直,乐于助人,生活简朴。他是清华物理系的创建者,又是理学院各系发展的奠基人,为我国培养了一批著名的物理学家。虽然他的生命已经过去,但...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赵准
针对目前所有制问题上许多不一致的意见,有必要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一次梳理。早期唯物史观的创立、中期经济学的研究、晚期对东方社会发展的研究是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创立、发展和深化的三个重要阶段。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是一个从实际出发,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随着实践的发展、变化而发展、深化的动态理论。它有因历史局限、认识不足而需要发展的地方,更有科学而至今仍具有重要启迪作用的地方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姜彦福,林盛,张卫
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正确认识和全面了解我国的产业结构以及变动因素是我们制定产业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本文用投入产出经济学的方法,通过对产业结构中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力系数的测算,分析评价了产业结构的现状和相关的产业政策。此外,运用产业结构变动影响因素公式,计算并简要分析了各产业部门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程度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5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丁厚德
新经济时代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已经提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地位。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模式是产学研合作,它的要素包括科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创新人才的培养、精神文明的创新等。国家创新体系是以知识创新为基础,技术创新是关键,产品与产业创新为目的,制度创新为保证。产学研合作是实现国家创新的基本途径,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是国家创新体系运行的基础,要努力建设产学研合作的运行机制。国家创新体系是在改革中发展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7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6 ] |[阅读次数:0 ] - 赵甲明
如果对可持续性发展进行文化思考,那么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种新的发展观,而且是一种新的文明观。可持续性发展,是对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一种反思,是对传统工业文明局限性的一种批评,是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文明观。它具有新的世界文明的普遍意义。但可持续性...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邓卫
文章从哲学的角度对城市规划的一些基本命题,如规划的性质、目的、对象、依据、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等要素进行探讨,并在本体观、认识观、运动观、矛盾观、系统观、价值观这六个方面展开分析论述,以期将规划的理论研究引入到哲学的范畴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彭刚
在克罗齐看来,历史与哲学是同一的。他从精神一元论和“内在论”出发,坚决拒斥以“二元论”和“超越论”为特征的思辨的历史哲学,反对实证主义的历史决定论。人们一旦以精神活动创造了历史,就已经最深入而真切地理解了历史,所谓因果关联和终极目的就只能是不必要的赘疣。克罗齐对人类历史中思想因素的强调,他的内在目的观,有一定合理性,但更多的则显示出他思想的偏狭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1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田耕滋
老子的“道”不是实体,而是创生万物的功能过程;老子设“道”,是为了展示“道”创生宇宙万物的方法。“无为而不为”是自然主义的方法,是“道”发挥创生功能的唯一方式。作为过程的“道”,实质上只是个无目的的而合规律、合规律而合目的的逻辑程式,它昭示的方法论思想是:必须以合规律求合目的;必须以无目的求合规律。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有为”与“无为”的性质都是二重的,二者是既相对待而又互补的方法。老子对人生智慧的最大启示,就在于提出了“顺其自然”的自然主义方法论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开会,戚本芬
如何使用语言,正确地界定语言的地位和作用,历来为学者们所关注。本文详细介绍了古希腊普罗哥塔拉、高尔吉亚等人的语言观,对他们的“语言描述说”和“语言构造说”进行了分析、评论,既肯定其积极作用又指出各自的局限性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田敬诚
张岂之先生的《中华人文精神》一书,是一本高度浓缩的、浅显易懂的适应学生当前需要的人文学科基础读本。该书以高度萃取的方式把中国古代思想精华介绍给读者,在表述上深入浅出、易学好记、生动有趣,使读者能更好地接受这些思想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叶金菊
古籍版本包括雕版印本、活字印本和手抄本,三种版本在鉴定上各因其自身的特征而不同,各朝代的刻本也有各自的风格特点。本文对作者在长期工作中摸索出的一些古籍鉴定判别依据,分别进行了介绍
1998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4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