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本刊特稿

  • 从“民族国家”理解“中华民族”

    任剑涛;

    现代建国是拟制的产物。现代建国的形式结构凸显了民族与国家的内在关联。但民族建构并不直接促成国家建构。国家建构需要确立相宜的实质结构,这依赖于恰当的政体选择。中国的现代建国,不仅需要建构作为政治民族的"中华民族",还需要建构作为平民共和的"人民共和国"。两者的建构,都会在付出高昂代价之后呈现效果。为此,两方面的反思是极为重要的:在建构方法上,需要将"中华民族"离析为政治概念与政治学概念,以敞开政治民族建构的广阔空间;在建构实践中,需要在集体主义进路与个人主义进路两端开展对接性尝试,以便为国家处理好宪法政制与族群关系的两种基本事务奠定可靠基础。任何只在应然或实然一端的运思,都对"中华民族"与"人民共和国"的双向互动建构,于事无补。

    2019年05期 v.34;No.165 1-2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3K]
    [下载次数:40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1 ] |[阅读次数:2 ]

历史研究

  • 《西游记》中的南北丝路历史地域原型研究——兼论中国古代景观附会中的“地域泛化”与文本叙事

    蓝勇;

    明代话本戏剧和小说演义中有关流沙河的故事地域可能受宋元明文献中四川汉源流沙河与三藏的传说的影响,也可能受明代文献中将西北唐代大流沙沙漠、沙河戈壁荒漠演变成流沙河的影响。明代西北和西南的火焰山见于记载,但将其与唐僧取经联系起来的首先是在明代戏曲、话本之中,并不是在历史文献之中。火焰山与唐僧取经联系起来,反而是受《西游记》等明清戏剧话本、小说演义的影响才附会到景观上的。通天河的地名出现较早,曾特指有三条河流,早期并没有与唐僧取经联系起来,更没有晒经石的传说和遗存,在西南地区反而是早在明前期就出现唐僧取经的晒经石的传说和遗迹。历史上很早就有白马驮经的历史与传说,后来在元明以来文学叙事中开始出现白龙马的传说,而在历史叙事与民间景观附会中,明代前期以来白马同时也演变成白马和尚山和白马护经的故事。《西游记》的白马和白龙马故事,可能受此影响。《西游记》女国主要是受汉唐历史语境的葱岭以南的东女国和文学语境的宋代女人国的影响而来。通过唐玄奘取经历史的演绎个案,发现中国古代的景观附会呈现"地域泛化"和"情节神化"两个特征,其中"地域泛化"对中国古代文本叙事、景观附会的影响很大。历史事实的"源文化"会直接衍生出真实的历史景观、民间口述传说、民间附会景观三种"前文化",进而影响到文本叙事,而文本叙事又会产生新的景观附会和口述传说,形成"后文化",反过来又会再影响文本叙事。

    2019年05期 v.34;No.165 28-41+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5K]
    [下载次数:1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各取所需:运河功臣的再发明——宋礼、白英的立祀及其后裔的宗族建构

    凌滟;

    明永乐初年工部尚书宋礼重开会通河,运河得以成为漕粮运输的通道。然而宋礼本人却在近百年内不以河工闻名于世,直至其所开创的南旺分水口工程完全发挥作用,又逢工部成为运河管理的中坚力量时,方被大力颂扬,并最终于正德年间立祀。稍后宋礼子孙及辅助开河的老人白英的后裔也迁居工程所在地,并享有赏赐品官或祀田的优容。明清鼎革之后,正值管河官由工部官转为理民生的道臣,以宋、白后人名义的群体,通过编造文献,又或辅以河职,或凭藉在当地的势力,最终确立并扩大了优免差徭的祀田占有额,并以"社"的名义联结宗族,形成通过占垦湖田发展起来的地方势力。

    2019年05期 v.34;No.165 42-57+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9K]
    [下载次数:5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艺术家”的约束——陈寅恪、张尔田释“万里风波”诗的争议及取法

    於梅舫;

    1935年底,陈寅恪在《李德裕贬死年月及归葬传说辨证》一文内释李商隐"万里风波"诗,独出新解,破及旧说,引起治义山诗的专家张尔田在报章杂志公开驳论。陈氏虽未作公开的回应,然对争议背后自身所秉持的学理,"每于二十年来讲授时言及之",且于1950年代宣告"万里风波"诗终得"确诂","鄙说殆成定论",可谓用心长远专注。此争议显现为张氏一人的报刊反驳,后续交涉多受书信往来、课堂讲授与学生毕业论文指导的私密性限制,故受关注并不多。疏通此事初始形态、后续演进、前后联系、背后义蕴,可见双方争议,缘于"万里风波"一诗的具体笺释,复入于治学方法的同异讨论,牵涉张氏汇通浙东、浙西学术博通、精专之长且去其疏、固之短以成己学的莫大努力与陈氏长达半生且最具匠心的笺诗治史之道微妙演进的治学心史,争议的核心结穴归宿于双方皆多蕴深意的治史艺术性及其约束这一近代学术大题。基于陈、张二先生的高手过招,从探究前贤治学取法的演进痕迹入手,辨析大体相通下不可掩盖的微妙异处,或不仅可借径观照各家面目直探至精神,更可对前贤治学途径及背后深层的学理加深理解与体会。

    2019年05期 v.34;No.165 58-74+199-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7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艺术与权术:清康雍乾三朝的宫作松花砚

    王嘉乐;

    松花砚创制于康熙三十年(1691)左右,雍正六年(1728)以后,逐渐形成年节前批量成造的惯例,此惯例一直维持至乾隆十年(1745)前后。乾隆三四十年间,集中成造了一批品质较高的松花砚,与康、雍两朝留样松花砚一同封存,以备后世瞻仰。宫作松花砚以盒砚为基本款式,其风貌的形成集合了皇帝与匠人共同的智慧,设计和成造过程中渗透着皇帝艺术统治的政治目的。厘清宫作松花砚的相关问题,有助于推进我们对于清代帝王着力创造的宫廷物质文化的理解。

    2019年05期 v.34;No.165 75-87+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89K]
    [下载次数:5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徐霞客游记》的文学书写

    赵伯陶;

    《徐霞客游记》是一部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相交融的科学著作,其文学书写表达方式的巨大成功,三百年来,令这部科学著作一直以文学名著享誉后世,这反而于无意间湮没了其科学精神的光辉。今天进一步审视这部游记文学书写的相关问题,并非有意忽略徐霞客所具有的科学精神的严谨性,而是在承认这部游记科学精神与文学书写两者相辅相成的基础上,结合晚明的文学发展态势,进一步探讨文学书写对于科学著述成功的保障作用。晚明散文性灵小品精神的高扬,诸多积极修辞手法的妙用,对相关典籍与前人诗文意象的借鉴以及对喀斯特岩溶地貌的准确描绘,皆堪称《徐霞客游记》文学书写成功的显著标志。

    2019年05期 v.34;No.165 88-101+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4K]
    [下载次数:10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从感性学走向感兴学——“美学重构”的新路径

    陶水平;

    德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在其《重构美学》一书中对西方美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给予了学术图绘与构想。韦尔施认为,在当今西方后现代社会,"审美化"(感性化)已广泛地渗透到日常生活和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而其根源在于"认识论的审美化"。因此,韦尔施主张回到鲍姆加登感性学的基础上重构美学,建构一个公正对待人类生活全部感知领域的超级感性学,或曰超越狭隘艺术领域的"超越美学的美学"。韦尔施的后现代美学重构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存在严重偏颇,应代之以感兴学,以感兴学重构中国当代美学,从感性学美学走向感兴学美学。中华"感兴学"之"感"包含了韦尔施感性学对感性活动的重视,而中华"感兴学"之"兴"更具有韦尔施感性学所不具备的审美升华和审美超越。创新和发展中华感兴学美学是一条极有希望的中国当代美学重构之路。

    2019年05期 v.34;No.165 102-112+200-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0K]
    [下载次数:8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浪漫主义与“荒诞”观念的形成

    曾繁亭;蒋承勇;

    严格意义上的"荒诞"实际上是一个现代才有的哲学范畴。感性的自由奔放,使浪漫派成为文学史上第一个与个人存在的荒诞性正面遭遇的作家群。对理性主义的反拨以及对非理性主观体验的表现,使得浪漫主义与"荒诞"观念珠胎暗结款曲相通;而众所周知,存在主义哲学中与"荒诞"相因共生的"自由",也正是浪漫主义的核心观念。在浪漫主义之前,"荒诞"大致等同于人无力对世界做出合理解释而产生的迷惘困惑;正是循着迷惘困惑的情绪路径,浪漫主义作家兼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第一次将勒内等"世纪儿"形象中的核心要素"忧郁"进一步阐发为莫尔索等"局外人"所表征着的"荒诞"。忧郁成性的浪漫派主人公的大量存在,使得孤独、恐惧和绝望,连同厌倦、疯狂和迷醉等,成为浪漫主义时期文学表现的标志性现象;而"荒诞"则是"忧郁"中混乱的激情与痛苦的热忱冷却下来凝成的观念晶体。

    2019年05期 v.34;No.165 113-119+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4K]
    [下载次数:17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投入智慧女神的怀抱”——“毕达哥拉斯文体”的哲思路径及其意义

    吴子林;

    拘囿于西方各种理论学说,学院派的文学研究或文学批评多为"无本之学",制造了诸多"美学的谎言",无异于"对文学的犯罪";文学研究者、批评家应不时自我反省:"我知道什么?""毕达哥拉斯文体"的哲思路径有二:其一,返回中国文化之"本源",通过"回向"即"深入历史语境"的"处境分析",在"进"—"出"—"进"反复往返的研究过程中,祛除"理障"或"知识障",既明"物理"又通"心理",抵达圆融的智慧之境;其二,"思即言",一方面接续中国古代悠远的述学传统,包括五四文人之"文脉",另一方面汲取西方"Essay"的创造性文体实践成果,融通"隐喻"型与"演绎"型两种述学文体,与永远处于变化之中的思维相汇合,诸多"断片"合成了一种"没有体系的体系"。"毕达哥拉斯文体"可谓未来学术之"预流"。

    2019年05期 v.34;No.165 120-135+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0K]
    [下载次数: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传播学研究

  • 追寻传播的“另类现代性”:重读斯迈思的《中国笔记》

    史安斌;盛阳;

    达拉斯·斯迈思被誉为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开创者之一。他抱着寻找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另类现代性"的想法,于20世纪70年代两度造访中国,就传播制度设计与大众媒体生态等重要议题开展调研,积累了大量日记、手稿、调研笔记和报刊资料,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多部重要论著。中国之行不仅影响了其学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深刻地改变了其人生轨迹。通过梳理斯迈思的中国传播研究相关档案,可以还原这一段西方传播研究和思想史中尘封已久的"中国时刻",并为发展中国家继续探索"另类现代性"和建立更为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传播新秩序提供思想上的启迪。

    2019年05期 v.34;No.165 136-148+201-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0K]
    [下载次数:10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经济与社会

  • 华北农户消费支出结构的变迁(1930—2010)——基于“无锡、保定农村调查”资料的分析

    赵学军;

    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居民收入的增长,食品、衣着、居住等生存性支出所占比重将持续下降,而教育、文化和娱乐等发展性、享受性支出所占比重将持续上升。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保存的"无锡、保定农村调查"系列资料中有关农户消费支出的材料,为我们研究1930年到2010年农户消费支出结构变迁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保定地区农户80年消费结构的变化,揭示了改革开放后农户消费支出结构中食品等生存性支出比重快速下降,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和娱乐等发展性、享受性支出持续上升的变迁轨迹。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户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反映了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2019年05期 v.34;No.165 149-161+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1K]
    [下载次数:5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中村镇混杂区的现实困境与治理

    吴莉娅;张劲松;

    乡村振兴中,基于高密度农业地区、"复杂而且复合"的中国村镇混杂区区域系统面临着诸多困境,如土地开发强度偏高、空间经济性指向鲜明;原有生态系统急剧改变、新建农田生态系统和集中居住区自然―人文生态系统脆弱;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受到重视,但生态系统服务能力较低等。针对规划失效、空间争夺与农村空间发展权益争夺、城乡二元管理体制的制度惯性与制度变迁等机制,遵循低冲击开发理念进行结构性渐进更新,加快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审慎使用政策工具,合理运用分配性政策、构成性政策、再分配政策和规制性政策,优化空间权益分配与再分配,对于破解村镇混杂区当前困境有积极意义。

    2019年05期 v.34;No.165 162-175+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5K]
    [下载次数:7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法律与政治

  • 新时代的中国政治学学科路径与建设方向

    赵可金;翟大宇;

    回首走过的百年历程,中国政治学学科先后受到了欧美政治学、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政治实践的影响,学科机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奠定了一级学科的基础,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景观。然而,与法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相比,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相对滞后,对中国政治实践的影响力也有限,"两张皮"问题十分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政治学一流学科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要求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政治学学科。围绕新时代的中国政治学路径,学界存在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回归本土政治学、政治学学科拓展以及政治学学科转型等观点。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来看,中国政治学的学科建设路径是构建中国学派、平衡政治使命和科学属性,立足国际学术前沿,充分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新时代的中国政治学应在中国学派的旗帜下,不断推进建设政治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教材体系。

    2019年05期 v.34;No.165 176-186+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17K]
    [下载次数:1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对外援助决策机制的国际镜鉴——以美国“千年挑战账户”决策分析为例

    孙明霞;

    随着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的组建,中国对外援助在2018年进入"改革元年"。为了稳健推进中国对外援助事业,我国应当广泛借鉴包括美国千年挑战账户在内的国际经验。对于美国在2002年建立千年挑战账户的行为,以往的研究认为这是出于反恐的需要。但千年挑战账户的援助资金既未投向滋生恐怖主义的失败国家,也未投向前线反恐的贫困国家。针对这一解释困境,本文借鉴多源流理论来分析小布什政府建立千年挑战账户的决策过程,认为千年挑战账户建立的原因是千年挑战账户的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三股源流以及政策之窗打开即联合国发展筹资会议召开的时机,这几方面因素相互汇合和作用的结果。多源流理论视域中的美国千年挑战账户决策过程对我国对外援助事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既要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与时俱进地变革对外援助方式,也要在顺应潮流的基础上增强对受援国的制度供给,更要在审时度势的条件下适时推动新型对外援助项目与机制。

    2019年05期 v.34;No.165 187-197+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7K]
    [下载次数:7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