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斌;
两湖地区渔税的性质从南宋的产业税,到元代具有游牧传统的鱼课、明初的生产税,至清代又转变为产业税,经历数变,反映出传统王朝国家如何对有别于种植农民的具有较强流动性的边缘人群实施管理与控制,以及所达到的效果。总体来说,各代王朝中以明代在水域上实施的制度较为严苛,但大体上都没有脱离土地立场的束缚。赤历、湖册、渔户家谱以及官方文献等记载,说明了明代以里甲制度为蓝本编排渔户业甲,并将渔户与办课水域紧密结合,促成了湖主阶层的产生,湖主的岸居生活意味着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的丧失,为国家的统治提供了便利。来自王朝国家的制度从根本上形塑了水域社会,与此同时,渔户等水上活动人群对制度的能动利用则使其具体运行过程及产生的结果又偏离了政府的预期,由此,水域社会发生了类似于土地而又自具特色的演变轨迹。
2019年04期 v.34;No.164 1-20+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3K] [下载次数:7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郭永钦;
明清时期随着物料折银与赋税定额化,在赋税数据征收实务中,需要经常处理长数位乘除法的程式化计算。随着算盘的广泛应用,"商归之争"的珠算技术革新,"流法"等简捷计算技术应运而生,对赋税数据文本的单位、有效数位等数据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利用现存的稀见明清古算书、吏员手册等文献,首先以数学史视角复原长尾数数据的乘除技术,提出赋税数据文献可以反推折算顺序的规律。其次以此为据,考察《赋役全书》中,"米、粮折银"时,税额的产生、制作过程。指出在同地不同时期的田亩折银时,存在从原额比例折算成"人造每亩折率"的情形。而认识到该规律的产生背景,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赋税数据背后的制度史因素。
2019年04期 v.34;No.164 21-36+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7K] [下载次数:6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周慧清;
同治以后,中国一度进入改革时代,"事捷而费省"的海运成为漕粮运输的主导方式,然而,江北徐、扬、淮、通四个府州每年却依然将10余万石漕粮通过运河转输至直隶通州。江北河运虽因漕船难雇、运道淤塞而靡费惊人,但竟然保留了35年之久。清廷力保江北河运,并非看重其对国家民生的实用价值,而是试图以江北河运为抓手,利用涉漕利益集团及朝廷内外因循守旧的河运派来制衡以"湘淮集团"为主体的"洋务"改革势力,以牵制和遏制湘淮集团权力的扩张、甚至改变晚清"内轻外重"的政治格局。而以漕运、河道总督为核心的利益集团也乐于借助中央这把保护伞来维持其从河运中获得的私益。
2019年04期 v.34;No.164 37-48+199-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5K] [下载次数:6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李中庆;
张謇基于实业实践和日常阅读,从外国工业品特别是棉铁充斥中国这一实际出发,提出"棉铁主义"这一工业化方案,并将之视为救国良方,在不同场合进行宣传。然而棉铁主义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工业化方案,看似合理,却隐藏着不合理性。张謇不谙经济发展规律,希望中国直接进入进口替代阶段,并未意识到出口贸易对工业化建设的哺育作用。由于存在局限性,棉铁主义并不能使中国实现工业化,但对棉纺织行业的工业化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棉铁主义是张謇对中国工业化发展路径进行的有益探索,是静态的思想,也是国人在试错中不断探索工业化路径这一动态历史进程的重要一环,既对郑观应等人商战、洋务派工业化思想有所继承和发展,对后人继续探索中国工业化路径也提供了借鉴。
2019年04期 v.34;No.164 49-58+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6K] [下载次数:9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顾明栋;
一切文本都是意指表征系统,拥有特定的诠释空间。不同性质的文本具有不同规模的诠释空间。相对于其他文本,文学文本的诠释空间较大,诗歌文本的诠释空间更大,因为诗歌的意指表征颇类似于梦的文本,有着高度压缩的诠释空间。中国古诗由于其特殊的文言形式和赋比兴的表达方式,其意指表征机制使文本转化成一种自我生成的书写机器,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诠释空间,形成了一种堪称"开放场理论"的内在逻辑,该逻辑在中国诗歌之源《诗经》中有着集中的体现。使用现代诗学的研究方法,对《诗经》已有的阐释和可能有的新阐释进行探讨,分析一些名篇的开放性意指和表现方式及其文本机制,有充分概念性根据提出中国古诗的"开放场理论",以建立中国古诗阐释的开放诗学。
2019年04期 v.34;No.164 59-71+200-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7K] [下载次数:4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学松;
作家的思想品格、才学素养是中国古代流寓文学经典产生的基础性因素。流寓遭际是其产生的根本因素。流寓使作家处于极度生存困境,心态发生重大变化,"人穷则反本","诗穷而后工",从思想情感和艺术形式两个层面揭示了流寓文学经典产生的作家主体性之主观内在因素。流寓遭际又使作家赋闲,能澄心静虑地观察与思考,对作品精雕细刻,流寓地山川风物和人文环境的陌生感、新奇感最宜激发作家的创作灵感,"入兴贵闲"与"江山之助"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揭示了流寓文学经典产生的客观外在因素。各种因素统一融合相互作用构成了流寓文学经典产生的机制。
2019年04期 v.34;No.164 72-80+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5K] [下载次数:15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 ] - 李天保;
《唐诗鼓吹》是一部特色鲜明、影响甚大的唐诗选本,从元代流传至今,版本错综复杂。元明时期《唐诗鼓吹》有两种版本系统,即郝天挺注本和廖文炳补注本。元刊郝天挺注本有浙省儒司刻本、麻沙刻本、刘氏日新堂刻本、冲和书堂刻本、积善堂刻本,明刊廖文炳补注本主要有郑世魁新刊《唐诗鼓吹注解大全》,这几种版本分别体现了浙本和建本的刊刻特点。
2019年04期 v.34;No.164 81-91+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63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刘颖;
阐释学的"视阈融合"理论和"变译"之间的相通性证明了变译就是一种视阈融合,"变译之‘源’""变译之‘变’"和"变译之‘策’"三方面的条分缕析将"变译"研究从方法上升到理论,这个过程证实了"变译"既是"视域融合"的过程也是"视域融合"的结果,这种经理解阐释阻断之后的"变译"是"文化融合"和"语言融合"后的一种"视阈融合",是实现文本意义重建与文化重构的翻译主客体之间的"视阈融合"。
2019年04期 v.34;No.164 92-98+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0K] [下载次数:2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4 ] |[阅读次数:0 ]
- 邓曦泽;
自由主义是一个条件谱系,可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又有诸多特征。以该谱系为标准,对照儒家,可知儒家在诸多重要特征上都不满足自由主义,即缺乏自由主义的必要条件,所以,在定性上,儒家自由主义不成立。但从程度上看,儒家与自由主义弱度相似,可以称为弱度儒家自由主义或初级阶段的儒家自由主义。而那种基于个体精神、修养的儒家自由主义,其实是心态自由主义或阿Q式自由主义,也即伪自由主义。
2019年04期 v.34;No.164 99-112+201-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6K] [下载次数:7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王洪军;
刘邦建汉既是政治的重建,也是思想、文化的重建。庶民皇帝尚巫鬼、重淫祀的文化品位以及信仰决定了汉代思想政治的高度与精神气象。汉武帝采取了隆儒政策,传统儒学迅速向皇权政治靠拢,董仲舒将天命与阴阳、五行、祥瑞、灾异等理论杂糅,形成了带有浓厚神秘气息的适合汉代君主专制的新儒学,以此成为汉儒援引阴阳五行阐释经学的理论先导。甘露三年,汉宣帝在石渠阁召开了平议经学的会议,参会儒生博士的师法大多以"推阴阳"为核心观念;卿相以及储君师傅的选择明显带有同样的学术色彩。宣、元、成帝时期频繁发生的天文异象、自然灾害,促使以说阴阳灾异为核心理念的儒家士人快速而又集中地登上了政治舞台,从而掌握了经学的也是政治的话语权。正是在皇权天命、灾异谴告等思想理论的刺激以及骤变天象、环境变迁的刺激与影响下,加速了汉代经学的谶纬化,最终导致西汉的覆亡。
2019年04期 v.34;No.164 113-124+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4K] [下载次数:5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叶龙;王蕊;唐伟;
随着机械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体力劳动者的消失或比例的下降,将是不可回避的趋势。当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完全取代人的劳动时,传统工匠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将面临困境。技能作为工匠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连接,其本质和展开方式应在工匠及工匠精神的研究中得到足够的重视。鉴于此,对技能本质进行重置并将其分为动作和思维两个维度,古代对于技能的动作层面的强调在自动化时代已经不合时宜,思维在新时代工匠技能的展开中日益凸显,工匠精神主要以以"思"为生的职业劳动者为承载,他们将是在传统工匠可能消失的前提下,成为新时代工匠的重要组成部分。前瞻性的问题分析视野、多元认知以及善于利用时间盈余等思维精神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象征。
2019年04期 v.34;No.164 125-132+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0K] [下载次数:1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 ] - 顾涛;
近年来,面对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发展瓶颈,呼唤新乡绅的提议日益高涨,至2014年达到高峰。支持者自不乏其人,反对者也来势汹汹,竟将问题的发端归咎于费孝通的"就地城镇化"思路,这显然是不能成立的。问题的关键是,在对新乡绅的美好期待背后,培育的难度不容小觑。当代的两部长篇小说——刘庆邦的《黄土地》和贺享雍的《人心不古》,在这个问题上作出了先见性的探索与思考。房国春和贺世普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他们高昂的雄心和悲惨的结局间形成的鲜明对照,呈现出新乡绅与农村现实之间的脱节与隔膜,从而走向村民的对立面。而80年前王统照的长篇小说《山雨》所塑造的陈宜斋这一位传统乡绅形象,则在盖棺定论时赢得了村民们一致的崇高敬仰。房国春、贺世普和陈宜斋之间的坎,时代的新与旧不是最主要的,关键在于他们愿不愿意与乡村人民同甘共苦,如何培育他们在乡村人民中的群众基础。这一问题,在韩丁(William Hinton)的纪实文学名著《翻身》(1966)中已被深刻地揭示。
2019年04期 v.34;No.164 133-143+202-2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8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夏维中;陈波;
《初刻南藏》(或称《洪武南藏》)正藏部分完成于建文三年,其续藏部分则始于建文元年,至迟于永乐元年完成。永乐六年《初刻南藏》极有可能并未毁于南京天禧寺大火。永乐十一年至次年十一月,重新调整、校正了续藏中的禅宗文献,并改补了经板。永乐十一年,新版大藏经即《永乐南藏》的编撰工作启动,而其开版的时间大致在永乐十四年至十五年三月之间,并至迟于永乐十八年前完成。《永乐南藏》中的相当一部分经板,极有可能是利用《初刻南藏》旧版加以改造而成的。
2019年04期 v.34;No.164 184-190+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2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柳岳武;
自明以来,朝鲜赴华使节就密切关注中国境内日渐兴盛的喇嘛教,并在诸多"使录"中加以评价。入清后,清廷大兴黄教做法进一步刺激了来华燕行使,他们欲借对喇嘛教的批判去发泄对清廷迫其臣服的不满。为此,朝鲜来华燕行使不仅详细考察了沿途喇嘛教寺庙,交游喇嘛僧,而且对该教做出评价,主旨不外斥其"胡夷""野蛮"与"不法"。尤其是乾嘉两朝欲将黄教输入朝鲜的做法,更遭到朝鲜方的坚决抵制。清代以燕行使为代表的朝鲜人对喇嘛教的排斥,不仅与清国风靡该教形成了对比,更与同时期朝鲜人不惜违背中朝双方禁令成功输入天主教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其间固然体现出朝鲜人对喇嘛教"夷教"不宗的排斥心理,更彰显出宋明以来朝鲜人思想层面上"自我中心"的逐渐生成,以及"近世史"内朝鲜由传统王国向近代主权国家转变过程中宗教信仰方面的自我选择。
2019年04期 v.34;No.164 191-198+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1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