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哲学研究

  • 康德论道德教育

    邓晓芒;

    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十分丰富,除了在《论教育学》和《系科之争》中阐发了他多年的从幼儿到青少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国民教育的见解之外,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尤其是在《实践理性批判》的"方法论"部分,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他关于道德教育的哲学意义和具体步骤,论证了道德教育的本质不是外在的教条灌输,而是对每个人的理性本质的内在的启发,道德教育的方法虽然可以把榜样的示范当作初级入门的手段,利用人的感性初步形成某种道德习惯,但这还只是道德教育的准备性的第一步,真正的道德教育却在于从这种榜样的感性激动作用中领会到它的理性的普遍法则、并最终归结到自己心中的自由意志的自律,这才能使学习者摆脱伪善,从表面的合法性进到真正的道德性。最后,在《道德形而上学》的"伦理学教学法"中也提出了由道德教师来酌情掌握的三阶段的技术法规,即面授法、问答法和对话法,这是很实用的。

    2019年03期 v.34;No.163 1-14+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4K]
    [下载次数:29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奎因与逻辑的观念——访清华大学王路教授

    王路;阴昭晖;

    奎因是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逻辑的理论和方法是奎因哲学的基础。他强调一阶逻辑的重要性,甚至认为模态逻辑不属于逻辑。他对许多传统哲学观念提出挑战,包括关于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区分,有关个体的本体论承诺等等,在哲学研究中产生广泛的影响。王路教授赞同奎因的逻辑观,认为从弗雷格到奎因,他们的逻辑观是一样的,尽管他们使用了不同的表述方式;奎因的逻辑观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观是一脉相承的。这种逻辑观在理论上体现的是关于量词的研究,实质则是对普遍性的追求。正是在这一点上,它与哲学是一致的,因此,能够在哲学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9年03期 v.34;No.163 15-23+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下载次数: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先秦“故”体探析——由上博简中的“故”字句式谈起

    张阳;

    上博简中存在一些以"故"字为称引提示词的句子,相同的称引又见于先秦传世文献以及其他出土文献,这些具有称引之义的"故"字标志着原始"故"体的萌生。分析相关文献可知,成熟的"故"体是一种以"引故—解故—总结"来回应或阐释某一问题而形成的文学体式,这一固定体式的产生标志着先秦"故"体的定型。"故"体意识的生成与西周以来的思想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而"故"体的广泛采用与文本呈现,是春秋战国之际"故"体意识兴盛的体现。从"故"体自身发展、"故"体与其他文体的比较可发现,先秦文体交互影响,不同文体间虽有着体式或体用上的重叠,却都各自独立存在。以"故"体为例的探究,对先秦文体的产生、命名以及流变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启迪意义。

    2019年03期 v.34;No.163 24-40+193-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7K]
    [下载次数:4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汉魏六朝荆楚诗考论

    陆路;

    汉魏六朝时期荆楚地区以江陵、夏口、襄阳为中心形成荆楚西部、荆楚东部、荆楚西北部三大文化区。诗歌是汉魏六朝文学有较大成就的代表性体裁之一,本文拟以此三大文化区为纲,分区域考析该时期荆楚地区诗歌创作情况,探究该地区因地理环境、时局等因素而形成的雄奇悲壮等独特诗风在诗史上的意义,也可为汉魏六朝诗歌、文学地理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

    2019年03期 v.34;No.163 41-65+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8K]
    [下载次数:4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 天上人间与月夜观想——苏轼中秋诗词的文本解读与意义生成

    李飞跃;

    熙宁九年至元丰五年的数度中秋,苏轼在不同地方创作了一系列诗词,它们在不同的文本场域中发生了主题变奏,生成了多重意义,也构成了一种共情和互文关系。密州中秋词是继《江城子》后又一首含有追忆与往生之思的作品,因在中秋唱和与语境转换中生成了友悌、游仙、忠爱、哲思等主题。人们基于不同的情感体验与文本场域召唤并丰富了词的文本意义,想象了苏轼与李白诗仙相对的词仙形象,赋予了中秋之日以新的文化义涵。诗词经典的题旨探究除结合作者的社会时代与人生经历,还应兼顾其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心理情感,而时人之评论、后世之误读、今人之感发等不同体验及其情感谱系构成了不同时代文本解读与意义生成的历史情境。

    2019年03期 v.34;No.163 66-7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8K]
    [下载次数:14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国民语文教育到文学经典普及——余冠英先生学术思想溯源

    蔡丹君;

    余冠英先生在他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有着一以贯之的基本学术思想,那就是以推动国民语文教育来促进经典普及,将学术研究成果用于服务社会大众。这一学术思想的形成,要追溯到他在清华大学求学和工作期间。那时,他受到朱自清、黄节和闻一多等先生影响,进入中古文学研究并产生了诸多成果。他将五四以来承担复兴国粹、"爱国保种"之理念的"魏晋文章",延伸为代表传统文化核心的汉唐经典,深化了中古文学研究的范畴。余先生曾是《清华周刊》《国文月刊》等刊物的主创之一,致力于国民语文建设和经典推广。为契合大众的语文教育之需,他提倡"多读、细读、深读"文学经典。他重视运用语言学、历史考证的研究方法,深入浅出,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学风。在呼唤文化传统与文学经典回归的今天,余先生的学术思想尤其值得总结与发扬。

    2019年03期 v.34;No.163 80-90+194-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9K]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从汉语存在句研究看日语的样态存在句

    赵蓉;

    存在句是全世界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语言现象,其概念界定是一个相对和动态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起,存在句中的"某处V着某人/物"句式开始得到重视,并被持续深入论证和细化研究,五十多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比较而言,日语语言学界基本延续着研究存在词句的传统。但事实上,日语的"场所名词に名词がしている/してある(某处V着某人/物)"构式无论从结构还是语义特点来说,都可以作为存在句的一部分来研究。本文将在分析汉日语言及其研究特点的基础上,借用汉语的分类研究方法,提出"日语样态存在句"这一概念,探讨这一概念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并对其展开分类研究。

    2019年03期 v.34;No.163 91-98+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1K]
    [下载次数:4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历史研究

  • 与包弼德教授《探寻地图中的主张:以1136年的〈禹迹图〉为例》一文商榷——兼谈历史学中的解释

    成一农;

    包弼德教授《探寻地图中的主张:以1136年的〈禹迹图〉为例》一文对《禹迹图》的绘制技术及其主张进行了分析,但其在研究中混淆了地图中可能蕴含的多种主张,其论证方式也存在问题,无法对其结论加以支撑。以此为基础,本文探讨了历史学中的解释与"过度解释"之间的差异,认为解释的优劣在于论证过程而不在于解释的结论。且在不同环境、文化、认识方式下,对于论证本身的认识也存在差异,因此解释与"过度解释"也是相对而言的。

    2019年03期 v.34;No.163 99-105+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7K]
    [下载次数:7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论南宋前期东南会子的性质与流通状况

    王申;

    学界多将纸币东南会子视作南宋主要的流通货币之一,但并未考虑其在不同时段的性质差异。南宋前期的东南会子主要用于财政活动,面额较大,在流通货币中占比甚低。商人经由和籴获得官府投放的东南会子,再参与榷货贸易使东南会子回流至官府,该循环是东南会子最主要的发行—回笼渠道。军人在获得以东南会子等大额货币发放的军俸后,多需将其兑换为现钱才能供日常使用。另一方面,根据钱会品搭制度及其执行状况,赋税中东南会子的比例不高,普通民众在交税与日常交易中也少用东南会子。总之,南宋前期的东南会子更多地呈现出财政票据的性质,尚未成为一般的流通货币,不应简单地将不同时段的东南会子视作一体。

    2019年03期 v.34;No.163 106-117+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2K]
    [下载次数:5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清代币制改革的酝酿与纠葛——以厘定国币为中心

    熊昌锟;

    明末,机制标准化的外国银元进入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并逐渐向北扩张,长江流域甚至北方商埠、城镇均可见其踪迹。清嘉道年间,清廷内部有关禁止或仿铸洋银的讨论激烈,不过仅流于口舌之争,并未有实质举措。此后,关于存废或仿铸洋银的争论从未停息,及至光绪年间,自铸银元成为共识,广东、湖北等省率先纷纷设局铸币。与此同时,为了弥补"钱荒"造成的制钱不足,各省又大量铸造铜元。由于铸币利润巨大,清廷计划收归货币铸造权。但铸币关乎地方财政收益,造成清廷与各省龃龉不断。因各省不愿放弃铸币之权,加之户部管理体制掣肘,中央统一铸币的方案始终未能实现。而用银造成的镑亏损失,以及英、美、日等国修约要求,都迫使清廷统一币制,厘定国币,然而关于货币本位及国币单位又陷入持久的争论。最终,代铸与附铸省份、中央与地方的利益抵牾,以及清廷所具有的体制痼疾,造成中央收归铸币权和币制改革的失败。实际上,清廷与东南四省之争以及国币单位"两元之争",均可看出主权利益与经济理性的两难选择。从清代币制改革所引起的争论及利益纠葛,可窥视中央与地方面对晚清变局的应因之策,以及晚清"新政"政令难以划一、最终多归失败的原因。

    2019年03期 v.34;No.163 118-132+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7K]
    [下载次数:7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林业何以成“局”:清末新政视野下的吉林全省林业总局

    池翔;

    作为满人崛起的一种文化符号,东北的森林在清朝前期统治者塑造自身权威和价值取向的过程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然而甲午前后,由于西方林业知识的传入和日俄对东北的争夺,朝野对于东北森林的认知产生了显著的变化。吉林省林业总局的设立堪称清末东北林业开发中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它标志着清政府开始有意识地建立起现代森林的管理机制,并试图进而抵制日俄两国的经济入侵。吉省森林在清朝前期历经旗署采贡、荒务局放荒和东清铁路公司伐木等多重划界管理,经营秩序混乱。林业总局成立后,接管了原本杂乱无章的森林地带并积极拓宽吉木销路。在新旧制度的交替过程中,存在不同依附人群对生存空间和物质资源的争夺和纠葛。吉林全省林业总局的发展过程,充分展现了清末新政在地方所实现的各种矛盾交汇和复杂面向。

    2019年03期 v.34;No.163 133-154+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58K]
    [下载次数:5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经济与社会_十九大专题

  • 中美文化软实力评估与预测(2003—2035)

    杨竺松;胡明远;胡鞍钢;

    在分析综合国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概念及其关系的基础上,从文化同质性、文化传播力、品牌竞争力、语言普及性和空间吸引力5个维度,构建了由6个指标组成的中美文化软实力比较测算体系。测算发现:从2003年至2016年,中国文化软实力从不足美国的两成提升至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一;预计到2025年中国文化软实力水平将相当于美国的四成,到2035年将进一步达到美国的一半。展望本世纪中叶,中国文化软实力对美国的追赶将经过先"量变"后"质变"两个阶段;应继续保持战略定力,持续增强经济实力,继续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和"走出去",加快建立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对外传播体系,建立更加务实全面的全球战略体系,进一步夺取全球知识制高点,扎实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持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多方面推动中国文化软实力追赶美国。

    2019年03期 v.34;No.163 155-167+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3K]
    [下载次数:35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2 ]
  • 结构突变与经济持续增长——基于157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分析

    潘琪;韩廷春;

    传统经济增长研究中并未明确定义经济持续增长,而是将其同经济增长速度直接关联。但跨国经验表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本质区别在于经济持续增长的时间长短,使经济体保持持续增长要比使经济体出现高速增长困难得多。基于已有的研究,本文从持续增长时间长度、通过结构突变的统计学方法与经济学意义检验重新界定经济的持续增长为经济持续增长区间,并进一步通过持续期分析探索了传统意义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是否同样作用于经济的持续增长。通过对157个国家1950—2014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经济体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区间的长短相关,发达国家经济持续增长的时间相对更长;而经济体无法持续增长的风险概率随着增长区间的延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整体趋势,拐点出现在27年左右;比起物质资本和劳动力因素,人力资本对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的影响更为显著,且人力资本在区间中的变化值比其初始值对经济持续增长的影响更为重要;财政支出对经济持续增长表现出显著的影响,但应更加关注财政支出的结构与规模。

    2019年03期 v.34;No.163 168-17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7K]
    [下载次数:5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法律与政治

  • 信息接触、威权人格、意识形态与网络民族主义——中国网民政治态度形成机制分析

    马得勇;陆屹洲;

    近年来,中国民间的民族主义情绪借助社交媒体得以加速发展。对于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解释,目前流行的整体主义解释范式存在明显缺陷。本研究从微观的个人层次入手,以中国网民为研究对象,对民众的民族主义态度的形成进行了实证分析。本研究认为,尽管中国民族主义的形成并不能否认存在官方的思想教育或宣传动员的因素,但是从个体的信息接触到其民族主义态度的形成之间,应该存在中介变量,信息通过中介变量的传导之后才最终对个体的民族主义态度产生了影响。这些中介变量有两个:威权人格和意识形态。正是由于这两个变量的中介作用,个体的民族主义态度在同样的信息环境和接触频率下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借助结构方程模型(SEM)的分析,本研究的主张获得了经验数据的支持。在此基础上,作者讨论了民众日益增长的民族主义对中国外交和国家形象可能造成的影响。

    2019年03期 v.34;No.163 180-192+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36K]
    [下载次数:20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2 ] |[阅读次数:16 ]

  • 第五届“百盛-清华学报优秀论文奖”颁奖仪式举行

    王正华;

    <正>2019年4月21日,第五届"百盛-清华学报优秀论文奖"颁奖仪式在清华大学举行。清华大学校长助理、教务处处长彭刚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出版处处长田敬诚、马来西亚金狮集团百盛基金会主席潘斯里陈秋霞女士等出席颁奖仪式并讲话。本届获奖论文共计11篇,奖金由马来西亚金狮集团百盛基金会提供。

    2019年03期 v.34;No.16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7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