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本刊特稿

  • 音调难定的本土化——近年来若干相关问题述评

    郭震旦;

    近年来,本土化主张逐步在学术界蔓延,成为中国大陆学术界最引人注意的一个方向性变动。学者们主要从知识论、实践论和学术与政治的关系等多个维度来推导中国学术本土化的逻辑。一部分兼有中西学术背景的海外学者也坚定支持中国学术本土化。本土化趋势有多重动因:中国崛起为学术本土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知识论的发展破除了对西方理论的迷信,意识形态也成为积极的推动力量。在一些学者的努力下,无论是理论建构还是具体的实践,一些学科的本土化探索已卓有成效。虽然本土化声浪高涨,但本土化主张也受到多方质疑。本土化的揭橥,实质上是在中国经济回归世界中心之后,向那种将中国置于边缘的主流学术格局进行挑战,企图在世界综合国力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之际重新调整观念世界的力量版图。不论本土化理论自身有何种不自足,本土化对学术自主性的追求,都有无可置疑的正当性。它对西方理论的反省,对中国主体性的坚守,也为中国学术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动能。但本土化问题十分复杂,其间古今中西密集交叉,文化本质主义、民族主义、特殊主义、普遍主义杂糅在一起,这些主义之间竞争活跃,尤其在全球化这一不可移易的历史存在中,这些竞争究竟会产生哪个方向的合力,仍然难以预料。学术本土化究竟是中国学术涅槃的一次契机,抑或仅仅是由经济繁荣刺激出来的乌托邦幻象,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中国崛起的实践能否为本土化探索提供稳定的持久的支撑,也是本土化学术成功与否的关键。

    2019年01期 v.34;No.161 1-18+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下载次数:7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历史研究

  • 马克垚的封建经济史研究

    顾銮斋;

    马克垚的封建经济史研究取得了学界瞩目的成就,这可以通过视野、问题、方法、识见和理论五个方面进行认识。视野广涉欧洲、中东、南亚、中国、远东等地区的封建经济,涵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问题贯通从封建主义起源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封建社会全史,重点在于重新认识西欧封建社会。方法主要是比较史学研究,包括显性比较和隐性比较两种形式,同时注重法学、经济学方法的借鉴和史学史、法学史和经济学史等综合学术史的探察。识见主要包括两类,一类得自对常见问题的新探索,一类基于学术视野的拓展与考察。理论指向主要是突破欧洲中心论、构建封建经济学和探索封建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封建经济学的建构,将中国的封建经济史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019年01期 v.34;No.161 19-31+194-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下载次数:9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天下第一廉吏”:清前期一个文化符号的形塑与意涵

    乔新华;

    山西士人于成龙生前是深受康熙褒赞的模范官员,死后留下了"天下第一廉吏"的美名。今人多视其为清官,忽略了"廉吏"也是清初特殊政治环境下的产物。作为汉族士人,他因社会现实和家乡之情的考量而仕清,这是一个充满"政治治理"性格的决定。其后"忠孝难以两全"困境化解的过程,体现了皇权与士人的密切互动。谕祭和祠祀使他的生平成为建构社会礼制的力量。个人选择、政治权力、社会力量,将"廉吏"塑造成为一个政治化的文化符号。

    2019年01期 v.34;No.161 32-43+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1K]
    [下载次数:6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农业复苏及诚信塑造:清前期官方借贷制度研究

    周琼;

    清前期确立了由官方给灾民借贷钱粮、籽种、耕牛、农具等农本的借贷制度。该制度起源于康熙朝,经雍正初建,乾隆朝完善并确立。规定仓谷借贷据灾情决定是否收息或免息,确立了"春借秋还、秋借春归"借贷期限,重灾时全部或半数免还借贷籽种;兵丁从司库内借支的饷银两年内扣饷还款;向灾民借贷耕牛及草料,禁卖禁宰耕牛,严惩偷盗耕牛者,惩处执行禁令不当的官员及借贷失信者。灾荒借贷保障了灾民的再生产能力,促进灾区农业经济的恢复及发展;借贷免息及豁免制度,凸显了专制统治的温情面纱,有利于统治者获取民心;借贷偿还实践塑造了民众灾害自救、自助的文化心态及诚信行为。

    2019年01期 v.34;No.161 44-5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3K]
    [下载次数:4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清末革命知识的制作与流动

    谭徐锋;

    对于辛亥革命的研究尽管已经深入,但不少革命知识流动中的细节还值得深入讨论,从受众(听众、观众和读者)的角度进行探讨无疑能加深我们对这场革命的理解。本文尝试讨论孙中山怎样进行革命动员(包括即兴式的口头宣讲、面对面的个别谈话等方式),从细微处解读孙氏的革命宣传策略;还引入革命知识制作与流动的生活场景学堂、演讲,留意革命仪式的变易,以及演讲者与听众的互动。期待通过这些侧面,揭示辛亥革命是如何兴起与革命知识是怎样被制作与流动的,进而理解当时的革命与社会。

    2019年01期 v.34;No.161 60-73+195-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8K]
    [下载次数:8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跨文化研究

  • 19世纪汉学撰述中的literature:一个概念措用的历史

    黄卓越;

    在19世纪的概念史展开过程中,literature与汉字"文学"并不属于同一个话语谱系,虽然后期两者相遇,并为学者用以互译,但却有各自的言述"前世"及所含要义。为此,本文试图借助英语汉学史的材料,将literature作为一独立的表述系统加以考察,以确认其在19世纪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为使这一考察尽可能完整,文内的梳理将所搜集的材料大致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英汉字典中的释义;以这一概念为标题的著作中的指意;以此为标题的著述章节及各种文章对之的解释。当然,这种考察必然也会涉及语义学、翻译史、跨文学研究等的一些重要问题,可藉此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这一概念流播史的统观性认识。

    2019年01期 v.34;No.161 74-86+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2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论北朝前期的文馆制度与文学发展

    李德辉;

    北朝北齐以前文馆制度不完善,文馆史上可称北朝前期,由五胡十六国及北魏组成。由于长期处在战乱,北朝前期效仿魏晋官制,设秘书、著作,以官署为文馆,不像南朝,官制外还依托宫殿设立文馆。出于服务军国大事的目的,这一时段的北朝文馆文学以应用文和官修史书为载体,是一种政治化、学术化的文学作品,有重实用、贵经史、尚文章的特征,于纯粹的抒情诗文不甚重视,作者大都以经史为根基,以史学为文学,以诏令奏议和碑颂为高文,以文学审美和虚拟想象为末事。过去对于这些特点是从地域和文化观念分野理解的,本文则从文馆与文学的关系来解释,其研究结论是对此前说法的一个补充。

    2019年01期 v.34;No.161 87-94+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1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空间营构、创作场景与柳宗元的贬谪文学世界——以谪居永州时期的生活与创作为中心

    李芳民;

    柳宗元贬谪永州后,其生活环境与生存空间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在贬所的空间营构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贬所的居住空间、游历空间及社会空间不仅与其思想、心态、情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而且多又成为其作品的表现对象、创作场景与描写内容,由此他在永州的创作也创造了一个个性独特的贬谪文学世界。

    2019年01期 v.34;No.161 95-108+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0K]
    [下载次数:1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笔记体与宋代诗学

    马自力;王朋飞;

    作为一种随笔记录式散文文体,笔记终宋一代始终伴随着宋代诗学的发展,其对宋代诗学面貌的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首先,以笔记为体是宋代诗论的重要形式。笔记为诗话之源,类似诗话的材料也存在于笔记当中,诗话与笔记中的诗论是宋代诗论的主体部分。其次,以笔记为诗是宋代诗艺的一种倾向。笔记影响到宋代诗歌艺术,从以笔记存诗到以笔记证诗,到对诗歌创作、体裁、体例产生的影响,到以笔记代诗的独立存在,笔记与诗歌的关系日渐密切。再次,以笔记为格是宋代诗学的主要特征。以笔记为体之诗论带有笔记内容杂、形式散的特点,呈现出随意性、纪实性、议论性和思辨性的特征,"资闲谈"的北宋诗学偏向前两种特征,"重理论"的南宋诗学侧重后两种特征,这也是宋代诗话日益理论化、系统化的过程。从笔记的角度考察宋代诗学,有助于认识宋代诗学体系构成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2019年01期 v.34;No.161 109-118+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6K]
    [下载次数:9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宋本《初学记》流布考

    王京州;

    日藏宋本《初学记》虽迭经森立之、岛田翰、董康等学者著录,但其影印回归的历程却颇有隐曲,杨守敬、董康先后与其失之交臂。清中后期,另一宋本《初学记》在严可均、孙星衍、陆心源等人的鼓吹下盛传一时,却最终被杨守敬、傅增湘等证实并非宋本,而是明代的宗文堂本。从北宋国子监重写雕印毋昭裔刻版,到南宋书坊据监本覆刊,再到安国刻本和宗文堂本等明本的歧互纷出,宋本《初学记》的文本旅程可得以理清。

    2019年01期 v.34;No.161 119-125+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0K]
    [下载次数:5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清季国文教育中的古文门类

    陆胤;

    本文主要考察清末国文教育所涉及的文章分类问题。壬寅、癸卯两学制和早期选本型教科书沿袭真德秀《文章正宗》以来按功能归大类的趋势,多将古今文章分为"叙记"与"论说"两种。受到修辞学和新式教授法启发,一些教科书改变了姚、曾选本论辨类居先的惯例,将"叙记文"为作文入门。限于课堂讲授实际,新式国文教育主要在"义法"层面传授更具操作性的功能类别,以《古文辞类纂》和《经史百家杂钞》为楷模;亦有个别读本标榜《古文四象》的秘传,致力于声音诵读之学的承续,从"声气"或"体性"的角度进行古文辨体。古文类别之学在清末新教育界的延续,为新型文体系统的引进准备了接受媒介。

    2019年01期 v.34;No.161 126-140+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9K]
    [下载次数:7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蕺山“前四句”的文本问题——基于耿宁工作的进一步讨论

    方旭东;

    蕺山对阳明的不满,"四句教"是一个重点。他前后两次对"四句教"提出修正。崇祯九年所提出的"前四句",从形式上看,与阳明的"四句教"有较多重合,尤其第三句"知善知恶者是良知",几乎完全相同。晚近瑞士学者耿宁注意到蕺山"前四句"的文本差异问题:第四句"为善去恶者是物则",《明儒学案》本作"有善无恶者是物则"。耿宁倾向于《明儒学案》本,然细考其说,理据并不充分。耿宁关于蕺山"前四句"与"《大学》之言心"条可以相互发明的看法是一个洞见。运用这个文本互证原则,本文推定,蕺山"前四句"的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当作"知好知恶是良知",不过,在义理上这两个表述可以互换。本文还推定,"《大学》之言心"条可能存在一个传写错误。

    2019年01期 v.34;No.161 141-152+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2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朱子论天地以生物为心

    唐文明;

    朱子在《仁说》中明确提出天地以生物为心的思想,但要充分理解这一思想,最好结合《太极图说解》:周敦颐太极图的五层圈实际上与《易传》"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直接对应,其中第四层圈"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的确切含义即是以八卦命名的家庭人伦秩序;按照朱熹的理解,太极图每相邻的两层都有天地之心的作用,也就是说,太极图其实也可以称作天地之心图;朱熹特别重视天地之心的主宰含义,在其思想架构中,天地之心的理论功能是统合理气,也就是说,与工夫论层面的心统性情相应,宇宙论层面则是心统理气。

    2019年01期 v.34;No.161 153-163+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2K]
    [下载次数:1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1 ]

经济与社会

  • 多维视角下的中国普惠金融:概念梳理与理论框架

    邢乐成;赵建;

    相对于丰富的普惠金融实践,普惠金融理论研究相对滞后。本文对普惠金融的研究现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主线进行了初步梳理,在纵向上提出了普惠金融理论演进的"三阶段论":理论萌芽、理论觉醒和理论自觉三个阶段。横向上注意到了普惠金融内涵和外延的丰富性,从语义学、功能主义、金融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多个视角对其进行了解构,以此为基础探讨了中国普惠金融的文化根源、根本目的和技术基础,并提出了基础功能主义的"三三原则"作为实践指引。

    2019年01期 v.34;No.161 164-172+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4K]
    [下载次数:3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4 ] |[阅读次数:0 ]
  • 我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效应评价——基于试点运行数据的分析

    杜莉;郑立纯;

    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已逐步建立起符合发展需要、适应国情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目前针对绿色金融政策和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且主要以定性分析与描述为主。长期缺少有力的实证研究导致了对绿色金融政策有效性的质疑。本文梳理了中国绿色金融政策发展历程,以及运用双重差分法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中国碳排放总量依然呈现上升趋势,经济相对发达的试点地区碳排放量更低,GDP更为绿色;试点地区碳排放量增长趋势明显低于非试点地区。因此,当前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应加强财政政策、环保税、污染物排放、政绩考核、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保险领域等方面的改革,对于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9年01期 v.34;No.161 173-182+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61K]
    [下载次数:57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9 ] |[阅读次数:0 ]

法律与政治

  • 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比较——以民意信息处理为中心的技术分析

    韩志明;

    民意是民主治理的中心问题,良好的民主治理需要恰当的民意处理技术。作为民主政治的不同实现形态,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都是民主治理的技术,是基于民意的公共决策机制。在民意信息的形式以及信息处理的结构、过程及其结果等方面,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而这也决定了两者不同的效率优势、适用范围和应用效果。其中,选举民主是以选票为中心的信息过程,高度简化的选票信息量很小,标准化和可操作性程度很高,便于进行大规模的计算,在形成众意方面具有效率优势。协商民主是以话语为中心的信息交互过程,话语信息包含了丰富的内涵,有利于形成共识性决策,趋近于公意的目标,但也意味着巨大的信息处理成本和严格的规模限度。

    2019年01期 v.34;No.161 183-193+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8K]
    [下载次数:1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