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本刊特稿

  • 秦至清皇权专制社会说的思想史论证

    李振宏;

    秦至清帝制时代思想专制的基本特征是"定于一",追求全体民众思想的绝对统一。控制人心、统一思想,是秦统一之后在治国路径方面的基本选择。在经历了秦焚书坑儒以暴力控制人心的失败之后,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思想文化政策,确立以儒家思想为国家意识形态,并利用政策的导向作用,使"民知所从",引导人们进入国家意识形态的思想秩序,为实现真正的思想统一和思想独断奠定了基础;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推动儒学的全面普及,最终把统一思想的目标,变成了思想一统的现实。从秦始皇开始,帝王们把先秦思想家们对"圣者为王"的理想追求,强制性地改变为"王者即圣"的现实,将独断性权力与心智之圣明联系起来,制造了"天子圣明"的思想骗局,诱使天下臣民以帝王的思想为思想而交出自己独立思考的权利。从秦开始推行的以吏为师,其本质是以帝王为师,这样的制度设计将"天子圣明"贯彻到底,其结局是普天下数以亿计的民众,被一个独夫所控制。设置"天子圣明"的骗局,打出以吏为师的旗帜,帝王们费尽心机所要的也就是"专制"二字;而在这千年骗局中沉睡的人们,则因为失去了思想的权力和能力而一睡不起。思想专制是对思想的专制,所以,皇权专制的矛头首先是对准思想者。在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由于一统思想的窒息,很少出现有思想的人,但凡有点思想能力的人,也时刻警惕着尽可能与皇权保持一致,或者在碰壁之后向皇权虔诚地认罪投降以求保全生命。在失去了思想个性的思想海洋里,没有浪花,也没有涟漪,而正是这片辽阔却沉寂的死海,保障了皇权专制那艘不沉的巨舟。如果对照马克思对普鲁士书报检查制度的批判,中国历史上实行的是典型的思想专制;而从这样的思想史事实出发,判断秦至清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是皇权专制社会,至为确当。

    2016年04期 v.31;No.146 5-40+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0K]
    [下载次数:3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4 ]

专题研究

  • 实验社会科学:以实验政治学的应用为例

    李强;

    <正>从宏观的意义上讲,中国正在经历着世界历史上人口最大规模的现代化转型,或可称之为"社会实验"。在人类社会的既有历史进程中,从未有过如此庞大的人口共同体在如此之短的时间里实现市场化转型、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也从未在如此规模的共同体内经历如此深刻的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转型。中国发展、转型与崛起的宏大历史进程,无疑为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诸多关键性挑战和议题,

    2016年04期 v.31;No.146 4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8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重访数字民主:互联网介入与网络政治参与——基于列举实验的发现

    孟天广;季程远;

    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普及对国家治理带来了革命性影响。学术界对此存在冲突性观点:乐观者认为互联网通过刺激网络行动主义和强化网络社会链接促进政治参与,而悲观者认为互联网导致网民日益区隔,网络去政治化削弱了政治参与。现有解释忽视了互联网介入方式在互联网应用与网络政治参与之间的联系机制,本文利用对中国网民的调查实验从个体层面检验了互联网介入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列举实验有效削减了政治参与测量的社会意愿偏差,凸显出中国网民比较活跃的政治参与状况。统计分析显示,互联网介入方式是网络政治参与的关键变量,集体性介入显著促进网络政治参与,而个体性介入则有负影响或无影响。简言之,互联网普及并不会自动带来网络民主,只有集体性介入才可通过强化网络社会联系和信息扩散激发网络参与。

    2016年04期 v.31;No.146 43-54+194-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60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3 ] |[阅读次数:0 ]
  • 网络议程设置与政治参与:基于一项调查实验

    郭凤林;严洁;

    互联网时代给议程设置模式及大众行为都带来了深刻影响。利用调查实验方法,可以探究不同类型议程对网民政治参与行为的不同影响。总体来看,网络议程讨论仍然集中在事件属性本身,泛政治化倾向尚不严重。其中,国际性事件最容易引发政治参与,并主要通过集体式的讨论方式实现;社会性事件容易增强网民的社会式参与,机制主要是对社会矛盾和政府治理议题的关注,而对其围观式的讨论方式也容易带来制度外参与行为;政治类事件与政治参与的关系模式更复杂,触发点也更多元。总之,互联网时代,政治参与影响要素更为多元,议程设置、议题属性、讨论方式等都发挥着不同作用,对政府网络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016年04期 v.31;No.146 55-66+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2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社会组织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基于北京市的调查实验

    苏毓淞;孟天广;

    随着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日渐深化,建立、健全兼顾保障国家利益与民众支持的国际事务参与制度成为当务之急。以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为例,调查实验显示出国际气候谈判中民众对于社会组织参与谈判的影响和评价。北京市民认可社会组织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正面作用,但是更倾向由政府组织成员组成谈判代表团;同时,市民认为社会组织的介入有助于提高谈判的透明度、代表性,以及代表团的谈判技能和专业知识;但不纳入社会组织也不损及他们对于谈判过程及结果的评价。总之,政府应当适当吸纳特定专业性的社会组织,并积极引导民众了解社会组织参与国际谈判,更好地建立民众与政府、社会组织之间的互信关系,为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奠定组织和制度基础。

    2016年04期 v.31;No.146 67-75+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5K]
    [下载次数:1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跨文化研究

  • 从阿尔都塞到夏中义——《朱光潜美学十辨》的“症候阅读”法

    刘锋杰;

    本文从症候阅读的角度分析夏中义的《朱光潜美学十辨》,强调他与阿尔都塞的区别:夏中义建构的是三级阅读法,包括了症候征集、提出新的问题式与肯定问题式后的人的价值;阿尔都塞建构的是二级阅读法,包括了症候征集与提出新的问题式。夏中义的症候阅读重视人的价值,独创了"症候—发生学阅读"方法,为弥补当代中国人文学术缺乏人学之维、从事学案史研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2016年04期 v.31;No.146 76-87+195-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的“症候解读”

    姚文放;

    大众文化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学术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大众、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等问题的重新考量成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具体运用和真正尝试。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在1990年代初进入中国,曾一度受到追捧但旋即遭到冷落,这固然与国家关于文化工作的大政方针的重大转折有关,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作为剥离了具体语境的空洞抽象的一般理念移植过来,并不适用于中国的实际问题。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批判,往往是出于历史的惨痛记忆而作出的过激反应和过度阐释,妨碍了对于大众文化/文化工业的公允评价。这就导致其理论存在明显的盲点和缺环,也使得对其进行"症候解读"成为必要。从对其所作的"症候解读"可以得到感悟:对于当今中国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的正能量,我们理应给予充分的估量和积极的倡扬。

    2016年04期 v.31;No.146 88-98+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3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历史研究

  • 上古史新研——试论两周古史系统的四阶段变化

    李锐;

    顾颉刚等的上古史研究,深有影响,足资借鉴。近几十年来,地下出土文献使人们对于古书形成、古书篇章年代的判定有了新认识,对于涉及上古史的一些传世文献的形成年代有了新看法。本文利用前人时贤的研究成果,指出周人的古史系统有三次建构,存在三阶段差别,周人逐步将祖先的时代提前,最终以黄帝为祖,形成了一个以炎黄为中心的复杂的古史系统。此后战国时期的诸侯囯与诸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中黄帝一元的古史系统影响最大,但也出现了很多疑难。如果认识到先秦对于古史系统的构拟存在时代差别,有利于我们解决上古史中的一些问题。

    2016年04期 v.31;No.146 99-114+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10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北人”“南物”与唐后期南北问题的重新审视——以南贬北人间的礼物馈赠为中心

    夏炎;

    唐后期,南贬北人之间存在一种互赠南方物产的风气。在一些独特的南方物产交换行为的背后实际上蕴含着某种南北互动信息。蕲州簟与文石枕的赠送既能够使双方的情感得以交织与升华,更重要的是使南贬北人在自己编织的礼物交换网络中逐渐找到了环境应对的手段与方法,在积极的个人调适中,使北人与南方环境逐渐融合。而斑竹杖与壁州鞭的赠送则具有南贬北人调适贬谪心态之功用,表达了他们对南方生存现状的强烈不满,以及逃离现实的深切渴望。在环境应对与心态调适的同时,郴笔、叠石砚与叠石琴荐的赠送又体现出南贬北人所持有的正统身份认同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南北的整合趋势。南贬北人对南方主动的排斥与被动的适应,共同构成了唐后期南贬北人在南方的生存状态。这一充满矛盾的生存状态,使得南北的差异与统一、冲突与整合不时发生着博弈性的变奏,这些历史细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唐后期南北历史的发展进程。

    2016年04期 v.31;No.146 115-124+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10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明代法定漕费的形成与使用演变——兼论明末清初私贴额定化过程

    胡铁球;

    明代中央法定漕费分为尖米、耗米、脚米、席木四类,这四类漕费产生于不同的运法中,起初主要用于运输盘剥之用。成化年间,明政府为了保障漕粮足额交纳,额定了进仓耗米的数额,史称"起米"。弘治年间,为了方便旗军沿途使用,明政府将尖米与耗米合并后,再将其分为随船耗米与轻赍银两部分使用。随后,又将随船耗米分为加耗、起米、船耗三部分使用;轻赍银则分为盘剥、完粮、扣省、羡余四部分使用,这种划分方便了政府将部分漕费转化为财政公用。至于脚米、席木等,则多用于修仓、修船、修河等,与起初的用于苫盖、铺垫、雇船等迥异。随着上述法定漕费不断转化为财政公用,加之仓弊愈来愈重,旗军严重缺乏用度,不得不勒索纳户以自救,形成了耗外加耗的风气,史称"私贴"。为了平息军民在私贴上的纷争,地方政府不断将其额定化。清鼎立以后,在损益额定私贴的基础上,形成了"漕赠"等名目的法定漕费,随后漕赠又被转化为财政公用,于是新的另加兑费层出不穷。

    2016年04期 v.31;No.146 125-148+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7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学术访谈

  • 欧立德教授与“新清史”研究——访哈佛大学副教务长欧立德教授

    张梅;欧立德;

    欧立德教授是美国"新清史"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对清史研究以及新清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见解。欧立德认为,开展清史研究不应该将清代史与满族史割裂开来,要致力于两者的结合。他强调,"新清史"寻求的是打破有关清朝历史的线性历史叙事,承认并揭示历史的多样性和偶然性,把学术探讨延伸到族群认同、民族主义、边疆和帝制等与世界历史相关的领域,把满洲统治纳入到世界历史比较研究的视域中,把清代历史研究与世界历史研究结合起来。

    2016年04期 v.31;No.146 149-153+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8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超越物质主义

    卢风;

    现代工业文明是不可持续的,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形塑现代工业文明的意识形态是现代性思想。物质主义价值导向是现代性的要害,独断理性主义是现代性的基石。现代工业文明的价值多元是一种假象,物质主义才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基本精神。后物质主义也只是物质主义的新表现。恰是物质主义这种精神使人们沉溺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而不能自拔。生态文明建设呼唤的人文精神就是超越物质主义的精神。超越物质主义有不同的精神路径,儒释道三家都是超越物质主义的精神路径,生态化的基督教同样可以成为超越物质主义的精神路径。

    2016年04期 v.31;No.146 154-160+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解析为什么《存在与时间》成了断简——以实际生活经验为视角

    朱松峰;

    《存在与时间》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持守着先验主义的立场、语言、方法和思路,从而无法彻底地以前理论的方式通达和理解以运动为基本规定的存在自身。《存在与时间》中依然残存着形而上学的语言和思路,从而无法彻底地通达和理解以运动为基本规定的存在自身。于是,《存在与时间》终成了一部无法再续的断简。

    2016年04期 v.31;No.146 161-16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4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魏晋佛教对老庄“自然”说的理解与运用

    圣凯;

    "自然"作为老庄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是魏晋中国思想界的基本概念与词汇,对当时的佛教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佛典翻译中,"自然"可以作形容词、副词、名词,有"自己""单独""不求师""自然而然"等含义。"自然"具有肯定义与否定两方面意义,从肯定方面来说,与"般若波罗蜜""空""无所得""实相""本性"等同义;从否定方面来说,主要是印度外道的"自然无因论"。"自然"在僧肇、道生的思想中都具有形而上的特点;但是,在慧远的思想中是用来论证因果报应的必然性,"自然"具有"自然而然"的意义。

    2016年04期 v.31;No.146 168-17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10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经济与社会

  • 置盐定理与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数理结构、争论与反思

    李帮喜;王生升;裴宏;

    我们在一个相对简化的框架下,从数理结构和经济含义的双重意义上回顾和反思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者对置盐定理的主要争论,进而阐述了置盐定理与马克思的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即二者在对经济变量的定义、经济概念的解释,以及研究对象等多个维度均有较大的区别,二者从本质上讨论的是不同抽象层次的问题,因此置盐的模型既非支持也非否定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规律,二者其实并无本质矛盾。但在考证对置盐定理本身的批评与理论扩展的基础上,置盐定理相关结论的数学稳定性以及经济预测能力在面对各种复杂的现实经济条件时会受到极大影响。

    2016年04期 v.31;No.146 178-186+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10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论顾毓琇大学教育的实践智慧

    李福春;李良方;

    文理大师顾毓琇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他主张中华民族应以文化立足,以教育发展文化。在自身长期的大学教育实践中,顾毓琇始终致力于如何以教育发展中国文化的探索。顾毓琇视文化建设为大学发展的灵魂,以学术文化建设为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着力点,践行应用导向的学术文化观;以学术权威的教师群体为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凸显教师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以学生为大学文化建设的明显影响因子,践行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在构想和助圆中国教育梦的征程中,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当下,研习顾毓琇大学教育实践蕴含的实践智慧,具有鲜活的指导意义。

    2016年04期 v.31;No.146 187-193+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清华大学图书馆

    <正>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图书馆得到了全校师生的热爱和帮助,也受到众多重要学者的关注和指导。在现存的图书馆文书档案中,保留着相当数量的教授荐购信函、便笺和书目清单等资料。据初步整理,这些荐购意见大多来自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清华执教的教授;其中包括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以及其他著名教授数十人。

    2016年04期 v.31;No.14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清华大学档案馆

    <正>清華大學圖書館TSINGHUA UNIVERSITY LIBRARY清华大学档案馆专门设有人物档案门类,内容包括在我校工作或学习过的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知名学者和教授的毕生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收集范围是两院院士及早期三级以上教授。这些珍贵档案对工作查考、经

    2016年04期 v.31;No.146 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