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期刊与规范

  • 歧路彷徨:核心期刊、CSSCI的困境与进路——“三大核心”研制者观点述评

    朱剑;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之所以有"三大核心"之称,盖因其在学术评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解读"三大核心"主要研制者的观点可以发现,"三大核心"虽然皆声称以"布氏定律"和"加氏定律"为理论依据,但作为核心期刊的前两者与CSSCI在研制目的、用途、方法、产品等诸多方面迥然相异。核心期刊的研制者通过将文献检索理论改造为评价理论,使指导订阅的期刊目录成了期刊质量排行榜,但其理论改造及其所标榜的评价作用都是十分可疑的,其对核心期刊负面影响的原因分析也是不能成立的,而在坚持评价主体身份、坚持以排行榜为唯一产品形式基础上的进路设计,很可能让核心期刊走向没落。后起的CSSCI虽然比较忠实地遵循了"加氏定律",但在其起步阶段表现出了对核心期刊明显的路径依赖,对评价功能的过度宣传,使其在影响迅速扩大的同时背离了初衷,检索工具变成了评价产品,"C刊"的风头甚至盖过了核心期刊。来自学界的抨击让CSSCI开始反省,重新"发现"了数据库的价值,从而开始了向数据服务平台的转型。在学术评价改革势在必行的背景下审视"三大核心"的进路,评价机构的评价主体身份因专业性的缺陷无法弥补而永远不可能得到学界的公认,因此,退出评价,回归数据开发者的定位,方不失为明智的选择。如此则既可开辟评价机构新的发展空间,也可推进学术评价向学术共同体的回归,但数据服务平台建设的困难和对评价权力的留恋将构成其前行路上的两大障碍。

    2016年01期 v.31;No.143 5-26+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2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国情研究

  • 国家发展五年规划的战略分析与实践认识——以“十二五”规划为例

    吴丹;胡鞍钢;鄢一龙;

    国家发展五年规划是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国家发展五年规划强调结合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其基本思路和关键方法是将国家领导人的战略战术思想与公共政策分析方法两者有机结合。国家发展五年规划的战略分析理论框架为:背景分析——主题与主线确定——战略定位与设计——战略实施。首先,进行五年规划背景分析,通过规划评估和发展诊断,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综合科学判断;同时,分析不同时期国家发展的重大矛盾和重大关系的阶段性特征,把握重点矛盾与矛盾的重点。其次,确定新一轮五年国家发展的主题与主线。然后,明确具体的战略定位,确定指导方针、进行战略目标制定和量化指标设计。最后,确定战略实施的重大任务、政策导向与项目。国家发展五年规划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独特性,是中国科学发展方向、战略、目标、政策之集大成。

    2016年01期 v.31;No.143 27-39+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1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协商民主与中国农村治理现代化

    赵秀玲;

    在中国广大农村实行协商民主既有必要又是可能的,因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和文化都为此做好了准备。农村协商民主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多样化的特点,也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发展的过程,必须厘清其边界和范围,并实现不同层级的协同联动。农村协商民主的最大优势在于:有助于改变农村政治文化生态,提升广大干群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不过,目前,农村协商民主还处于起步阶段,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最重要的是应注入现代思想意识,尤其是要强调法治思维。

    2016年01期 v.31;No.143 40-52+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49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5 ] |[阅读次数:0 ]

民族学研究_民族研究范式危机的若干议题_议题之一

  • “民族问题”何谓?何在?何治?——民族研究范式概议

    周明甫;

    "民族研究范式危机"的议题讨论共有三位学者参加,分别从不同视角反思了民族研究范式对中国民族研究的影响,并对中国民族研究和民族学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周明甫通过社会研究、民族问题研究、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研究等三种围绕"民族"的研究范式之概议,探讨了"民族问题"的何谓?何在?何治?何明从民族学的学科认同、学者的社会信任以及学术体制的视角,讨论了民族研究范式的危机与破解,包括重构"民族"概念、构建广开言路、平等对话、共同协同的体制机制等。范可通过"族群范式"和"边疆范式"对民族研究范式危机进行了反思,指出边疆范式给我们带来了一种狭隘的,对学术和政府治理无所帮助的视角与思维方式。

    2016年01期 v.31;No.143 53-55+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8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民族学研究_民族研究范式危机的若干议题_议题之二

  • 民族研究的危机及其破解——学科认同、学者信任和学术体制的视角

    何明;

    "民族研究范式危机"的议题讨论共有三位学者参加,分别从不同视角反思了民族研究范式对中国民族研究的影响,并对中国民族研究和民族学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周明甫通过社会研究、民族问题研究、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研究等三种围绕"民族"的研究范式之概议,探讨了"民族问题"的何谓?何在?何治?何明从民族学的学科认同、学者的社会信任以及学术体制的视角,讨论了民族研究范式的危机与破解,包括重构"民族"概念、构建广开言路、平等对话、共同协同的体制机制等。范可通过"族群范式"和"边疆范式"对民族研究范式危机进行了反思,指出边疆范式给我们带来了一种狭隘的,对学术和政府治理无所帮助的视角与思维方式。

    2016年01期 v.31;No.143 56-59+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民族学研究_民族研究范式危机的若干议题_议题之三

  • 族群范式与边疆范式——关于民族研究范式转换的一些思考

    范可;

    "民族研究范式危机"的议题讨论共有三位学者参加,分别从不同视角反思了民族研究范式对中国民族研究的影响,并对中国民族研究和民族学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周明甫通过社会研究、民族问题研究、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研究等三种围绕"民族"的研究范式之概议,探讨了"民族问题"的何谓?何在?何治?何明从民族学的学科认同、学者的社会信任以及学术体制的视角,讨论了民族研究范式的危机与破解,包括重构"民族"概念、构建广开言路、平等对话、共同协同的体制机制等。范可通过"族群范式"和"边疆范式"对民族研究范式危机进行了反思,指出边疆范式给我们带来了一种狭隘的,对学术和政府治理无所帮助的视角与思维方式。

    2016年01期 v.31;No.143 59-63+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4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民族学研究

  • 中国、民族与国民团结

    陈志明;

    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开始讨论和反思中国的民族政策,提出强化国家意识和促进民族交融的一些看法。本文以人类学的视野分析一些主要的论述,尝试从中理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所讨论的内容包括民族与族群的概念、国家与民族、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民族关系以及国民团结与国家统一。在检讨中国的民族政策时应考虑到中国的历史和特殊政治因素。目前,中国民族政策的优势应该保留,尤其是所赋予的少数民族参政、议政的权利,而优惠政策则可调整。本文同意一些学者的意见,即不要在行政上刻意加强民族意识。至于民族与国家统一,重点是在于如何使国民都乐意归属于国家,而且可以以各自的文化来表达这种国民归属。为了促进民族融合,国家应有适当的族群事务管理,要看重各民族的民族荣誉和尊严。

    2016年01期 v.31;No.143 64-72+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8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 ]
  • “民族”研究的范式危机——从人类发展视角的思考

    张小军;

    本文从人类发展的视角来理解民族研究的三个范式危机,其一是"民族单义性"的范式危机,指出民族是多义的。近代有一个从民族国家思潮转变为"多民族共和"政体的过程,此乃当今中国国体的基本性质之一。其二是"民族问题化"的范式危机。从人类发展的视角,"民族"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载体和文化单元,在这个意义上,民族无问题,民族文化无问题,问题在民族之外,这是理解"民族"的基本原则。其三是"去民族"的范式危机,重要的不是"去民族",而是要让民族"去问题",避免让民族成为冲突甚至战争的牺牲品。通过阐释民族研究的三个范式危机,在学理上澄清上述民族研究范式危机,思考对民族研究和民族实践的合适研究范式,为民族研究及其民族政策的制定提出基本的学理依据。

    2016年01期 v.31;No.143 73-82+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1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民俗学研究

  • 抵抗与规训——黄段子灰段子与红段子的意识形态话语分析

    吴高泉;

    黄段子灰段子是民间话语的一种体现,它以狂欢化的色彩表现出对官方意识形态的抵抗,同时也对官方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力进行消解,体现出民众在社会转型期普遍感受到的生活压力下对自身处境的想象和情感表达。红段子则是由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引导和传播的一种意在挤压民间段子(主要指黄段子灰段子)话语空间、强化文化领导权的"红色新文化运动"的一种文艺形式,红段子的文化生产方式体现了官方话语对民间话语进行规训的运作机制。

    2016年01期 v.31;No.143 83-94+190-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18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顾颉刚的古史与民俗学研究关系再探讨

    袁先欣;

    顾颉刚的古史研究与其民俗学研究之间的紧密关系一向为学界公认。受限于顾颉刚的自述,这种关系常被单向度的理解为其民俗学关注启发产生了"用故事的方式阐释历史"的视角。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实际上是其古史研究思路成熟和变化的直接产物。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古史"方法内部本有辨定真伪和追究流变两个不同取向,1924年前的古史辨讨论中,顾颉刚多取前一取向,后在胡适点拨下,转向追究流变。这一变化不仅使他跳出了与刘掞藜等人的枝节纠缠,而且促使他写出了《孟姜女故事的转变》。通过这一转向,顾颉刚的史学和民俗学研究中也纳入了全新的"民众"观。

    2016年01期 v.31;No.143 95-106+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1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民间文艺学经典研究范式的当代适用性思考——以形态结构与文本观念研究为例

    康丽;

    形态结构研究与文本观念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民间文艺学行之有效的、且占据主导位置的经典研究范式。但是,随着学界研究视域渐向日常生活实践的方向转换,这两种经典范式的当代适用性开始成为影响学者进行方法择选的重要问题。严格来说,研究范式的讨论,实质上指涉的是学术视角与对象认知的针砭。对这一问题的追索,探赜的不仅仅是具体研究方法的时代命运,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揭示出促动学者进行范式的沿用、转换、甚至重构时,必须予以审慎思考的学科认知问题。

    2016年01期 v.31;No.143 107-114+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8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历史研究

  • 吕思勉、钱穆治史观念与风格异同之比较——以“西汉政制”及相关问题为例

    张耕华;朱伟明;

    比较吕思勉、钱穆这两位史学大家有关西汉政制的评述,可见两人治史观念与风格上的差异:钱氏以提取历史精神为首务,吕氏以叙述史事实态为宗旨;钱氏坚守以本土经验解释本土材料,吕氏尝试以域外新学分析本土的旧典。钱氏是上层之"士",具有强烈的领导社会的使命感;吕氏是下层之"士",怀抱热切的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心。两人治史所取的立场不同,解释的方法、理论也不同。于是,"汉代政制"便在他俩的史著中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形象。

    2016年01期 v.31;No.143 115-124+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9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个性解放与种族职责之间的张力——对潘光旦妇女观形成过程的考察

    吕文浩;

    潘光旦的妇女观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承袭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控诉传统社会对于女性的摧残,提出了给予女性同样的教育权、就业权和参政权以及尽量充分发展女性个性的要求;另一方面,研习优生学与性心理学的经历则使他将女性应当承担的传统社会职责置于优先考虑地位。20世纪30年代初期与妇运人士的多场激烈论辩,促使潘光旦调整论述策略,以兼顾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两纲六目论"来调和女性的个性解放与种族职责。不过,基于当时妇女参加社会劳动的条件比较薄弱、家务和职业难以兼顾的现实,潘光旦比较偏重于女性的种族职责。潘光旦的妇女思想较多地考虑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当时社会妇女解放的现实条件,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其局限性在于未能着眼于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不断积极创造条件消除女性生理条件的限制,使其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2016年01期 v.31;No.143 125-135+19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6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观念社会化的神秘力量——义观念在战国时代的下移及其社会组织作用

    桓占伟;

    从战国时代的整体看,维系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思想都处于实际崩解状态,然而,华夏族群却并未分道扬镳,而是仍然完整一体,保持着高度的文化认同感。一般认为,儒家思想是华夏文明产生内聚力的根源,不过,在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儒学并不具有绝对的支配地位,似不宜放大其对该时期社会的整合作用。实际上,是作为三代文明准则的义观念出现了下移和社会化扩展,形成了战国时代的整体文化精神,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华夏族群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认同感和精神维系力。

    2016年01期 v.31;No.143 136-14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7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金岳霖思想研究

  • 金岳霖思想研究

    刘奋荣;

    <正>主持人语:金岳霖先生于1920年代在清华大学创立哲学系,为中国培养哲学和逻辑学人才。他一生探索西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著有《论道》《逻辑》与《知识论》。2015年正值金先生诞辰120周年,金秋十月,清华大学迎来了国内外学者100余人,大家对金先生的哲学和逻辑学思想展开研讨,多有观点碰撞和思想交锋。这里选登三篇,希望从多角度展示金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贡献。

    2016年01期 v.31;No.143 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加字哲学——从金岳霖先生的一个区分谈起

    王路;

    金岳霖先生针对中国哲学史研究区分出"中国哲学的史"与"在中国的哲学史"。如果把"史"字去掉,金先生的区分就变为"中国哲学"与"在中国的哲学"的区别。若再把"在中国"这个地域性限定表述去掉,他的区别实际上是"中国哲学"与"哲学"的区别。这一区别的实质在于:通过加字形成一种加字哲学,从而形成与哲学的区别,具有超出中国哲学史研究范围的、富有启示性的普遍意义。

    2016年01期 v.31;No.143 150-157+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4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摹状、规范与半描述论——“金岳霖—冯契论题”与当代指称理论的“第三条道路”

    张建军;

    "概念对所与有摹状与规范双重作用",是冯契在前期金岳霖知识论中所把握的最重要的"合理内核"。他把这个内核发展为建立在社会实践论基础之上,以"摹写"与"规范"为轴心的"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的系统理论。这一"金岳霖—冯契论题",对于解决当代逻辑哲学与语言哲学中的指称理论疑难,具有重要启发价值与解题功能。特别是对于否定两大长期论争的流派(描述论与真正指称论)的某些共同预设,探索走出理论困境之"第三条道路"的"半描述论",能够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援。

    2016年01期 v.31;No.143 158-164+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5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金岳霖论题——一个逻辑的形而上学问题

    刘新文;

    金岳霖于1927年发表的论文"Prolegomena"阐述了哲学基础、尤其是逻辑基础这一问题。他从形而上学的实用主义立场就逻辑的起点问题提出并论证了自己的基本见解("金岳霖论题")——"相信逻辑是很便利的,至少比不相信逻辑更便利",从而在中国开逻辑基础问题研究之先河。本文研究金岳霖论题的提出及其遇到的"逻辑中心困境"、思想来源以及在金岳霖哲学体系中的地位,力图为理解金岳霖的逻辑观念、逻辑理论从而哲学体系提供了一个恰当的起点。

    2016年01期 v.31;No.143 165-172+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经济与社会

  • 互联网时代的类社会互动:中国网络文学的社会学分析

    田晓丽;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网络文学这一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可以探讨网络互动中形成的一种新社会性。由于以互联网为媒介进行创作和传播,有其时间和空间上的特殊性,从而导致网络文学使用者之间的互动不能完全用原有的"类社会互动"(parasocial intreraction)来概括,而是这种关系的变异。将之称为参与性类社会互动(participatory parasocial interaction)。具体体现为两方面,一是表演者(performer)与观看者(viewer)之间的界限模糊,二是由于媒体使用者(media user)可以很容易地形成一个网络群体(networked audience),媒体使用者对传媒形象(media figure)的控制力加强,通过集体想象共同创造了一些传媒形象,并以这些形象为基础形成了独有的网络社区。读者在此网络社区中获得认同、创造力的发挥以及情感的寄托,从而使得网络文学的生产和消费有了持续的动力。

    2016年01期 v.31;No.143 173-181+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下载次数:30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1 ]
  • 传统电视的社会化媒体转型:内容、社交与过程

    赵曙光;

    与新世纪以来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的快速衰退相比,互联网对电视媒体的冲击并不明显。但是,2013年,乐视、小米、爱奇艺、优酷等纷纷推出了互联网电视业务,使得长期在家庭空间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电视开始直接面对互联网的竞争。内容满足、社交满足和过程满足是用户使用社会化媒体的三大动机,也是互联网电视的重要发展战略。传统电视的社会化媒体转型不是简单的将社会化媒体功能附加在电视节目上,而应通过垂直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和建设内容集散分发平台,强化内容资源优势;基于集体使用和强关系的特征优化社交应用界面,形成家庭社交中心;优化用户体验,避免电视业务复杂繁琐的使用,为用户提供简洁流畅,超越遥控器和卧室、客厅等地点限制的用户体验。

    2016年01期 v.31;No.143 182-188+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8K]
    [下载次数:16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研究丛书》简介

    贾连翔;

    <正>由清华大学李守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于2010年12月立项,经过近5年的努力,前期成果《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研究丛书》于2015年10月出版发布。丛书学术委员会由李学勤、裘锡圭、林沄、晁福林、朱凤翰、宋镇豪与清华历史文献专业的教授构成,作者以年轻学者为主。《系年》是一部未见于文献记载的先秦史书,填补了先秦史书体例的空白,是重大发现。

    2016年01期 v.31;No.14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