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国情研究

  • 中国与WTO:全球化视野的回顾与展望

    鲁楠;高鸿钧;

    中国在适应"入世"挑战的过程中,完成了重返世界体系、转向市场经济、推进法治进程、改变封闭国家观念、转变传统诉讼观和政治法律文化等一系列重大变革。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得以重新理解WTO的性质、作用和当代趋势,认识到WTO是一个促进和平的国际组织,是一种宪法性构造物,具有规则导向和司法治理等特征。这一新型的国际组织,既是世界体系的产物,也是这一体系变动的风向标。"入世"十年,中国、WTO和整个世界格局都发生了巨变,中国调整战略变得十分必要。这种战略应包括四种转变,即从"经济入世"转向"法律入世",从"开放推进改革"转向"改革推进开放",从具备实力优势转向兼具道义优势以及从随机应对转向积极主导。

    2012年06期 v.27;No.124 5-17+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17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房产税制度改革中的税负公平性问题

    刘洪玉;郭晓旸;姜沛言;

    房产税制度改革已势在必行,但改革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公平性问题。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收入与住房价值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匹配,其原因来自于我国复杂的住房制度演变与住房产权结构,在这种条件下推行"一步到位"式的改革必然在短期内引发严重的税负公平性问题。在城市内部,原有私房和商品房家庭的相对税负明显高于房改房和经济适用房家庭,同时城市或地区之间的相对税负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应当坚持"渐进式"原则,在短期内实行"与产权形式挂钩的级差税率",以缓解税负公平性矛盾。而在中长期,为避免陷入"级差税率陷阱",应逐步过渡为"与住户特征挂钩的减免措施",保证房产税制度的长期可持续性。

    2012年06期 v.27;No.124 18-26+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7K]
    [下载次数:3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4 ] |[阅读次数:0 ]

本刊特稿

  • “收回琉球”中的美国因素与钓鱼岛问题

    李理;

    钓鱼岛自古为中国台湾岛的附属岛屿,与古"琉球"没有任何关系。资料已经确凿证明,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曾多次想建立国标占有该群岛,但迫于清政府的压力而没能实施,1895年日本利用《马关条约》,偷偷将该群岛纳入其领土范围。二战后在开罗会议期间,琉球归属第一次浮出水面,但由于蒋介石的失误,致使在《开罗宣言》中未确定琉球未来回归中国的定位。二战结束以后,中华民国政府也曾积极地主张收回琉球,这其中就包括了"钓鱼列岛",更在中琉划界问题上,提出以"钓鱼列岛"最北的"赤尾屿",作为中国与琉球之中方边界。但由于美国的教唆菲律宾政府提出反对,并以"台湾自决"相抗衡,致使风雨飘摇的中华民国,连退而要求将中琉分界线划在"钓鱼列岛"以外的想法也没能实现。这样"钓鱼列岛"就被裹挟到"琉球群岛"中,进而以"琉球"的一部分最后被美国所托管。

    2012年06期 v.27;No.124 27-37+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下载次数:1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专题笔谈

  • 略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与大学精神

    陈来;

    <正>一个大学必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有较长历史的大学,必有其传统和精神。一个大学在其历史上曾提出或出现的学术理念,是这个大学重要的精神资源,注意开发这些资源,诠释、宣传这些理念,对大学文化的建设来说是一件具有根本性的工作。早在清华学堂建立的前几年,王国维就在其《人间词》中发出了"殷勤唤起,大地清华"的召唤,预

    2012年06期 v.27;No.124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9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为社会供给学术的大学

    罗志田;

    <正>就历史眼光看,今日所谓"大学",对我们而言,本是一个从外面引进的新生事物。中国人开始思考办大学并落实在行动上,也不过就是一百年前的事。正因此,从体制到实践,我们的大学或皆仍处于"发展中"的状态,不免有"摸着石头过河"的一面。就连大学在社会中的定位,甚或在教育系统中的定位,都还有模糊不清的地方。故所谓大学精神,恐怕也是个很难众皆认可、甚或根本未曾想清楚

    2012年06期 v.27;No.124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坚持“学术本位”:大学精神的本质

    王学典;

    <正>大学一定要以"学"为最高价值,离开了"学",大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大学所承担的使命,历来有这样两点:一是研究学问,二是造就人才。后来,根据变化了的现实,又增加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功能。但所有这些无疑都必须通过"学问"。因此,归根结底,大学所承担的最伟大使命是研究"学问",是学术事业的提倡。所以,中国大学的精神之父蔡元培说:

    2012年06期 v.27;No.124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6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大学的两个传统

    谢泳;

    <正>重提现代大学精神,是中国199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情。1980年代,现代大学精神还不曾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话语,更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的公众议题。任何时代思潮的形成,均是当下现实生活的反映。现代大学精神,重新成为引人关注的时代话题,源于中国大学的现实状态。近2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何以人们极少正视中国大学的成绩,而对其负面影响极其关注?客观评价,近10年来,中国大学一再成为世人诟病的对象,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大学的发展道路,远

    2012年06期 v.27;No.124 5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4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艺术与艺术史研究

  • 书写规则与书法艺术——纪念启功先生100周年诞辰

    王宁;

    在纪念启功先生100周年诞辰之际,我们来解读启功先生关于写字和书法的一个重要观点——实用汉字先于书法艺术,书法艺术不能违背书写规则。汉字的美化有自然美化与艺术美化两个层面,书写规则属于汉字的自然美化层面。书写规则是社会使用汉字的人在熟练书写中摸索出汉字规律从而形成的写字习惯,又由习惯提升为规则。对于书法艺术来说,书写规则是它的底线与基本功。书写教育与书法教育属于不同层次的教育,二者有关系但不能混淆。我们不需要把全民都培养成书法家,但需要中国公民从小接受书写教育,提高文字素养。书法家需要的是在正确熟练书写的基础上产生独有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建立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对书写纯熟、高超的技巧上。书法艺术是精神成品,心灵美才能造就艺术美。

    2012年06期 v.27;No.124 53-58+15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7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形与身的突出——明代前期画论的美学转向

    肖鹰;

    中国画论,自晋代始创,至唐代而兴,宋元而得大阐发。其中,文人画论多受道、释两家影响,尤其以南宋元季以来,重意轻形几成极端。明代前期画家,以王履和明四家为代表,重开了重自然观察和形式创构的绘画精神,而且以自我身体进入自然,投射绘画为绘画精神的要义,因此构成了"形与身的突出"的新绘画美学主题。

    2012年06期 v.27;No.124 59-66+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7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文学研究

  • 吴伟业《秣陵春》传奇作期新考

    郭英德;

    吴伟业《秣陵春》传奇现存的最早刻本,当为清顺治间振古斋刻本。据此本卷首寓园居士《秣陵春序》,传奇的刊刻当在顺治十年秋前后。从沈自晋《南词新谱》的编刻时间,可以考定《秣陵春》的作期在顺治四年七月至顺治十年秋之前,甚至可推定为顺治八年九月前后至顺治十年秋之前。从吴伟业与余怀的交往,可以考定《秣陵春》传奇的作期当为顺治七年至顺治八年,最后完稿应在顺治八年初秋或稍前。《秣陵春》传奇作期的考定说明,吴伟业在顺治十年九月出仕清廷之前,就已经借传奇戏曲的写作,既表达对故国眷恋的铭记,也包含着对新朝恩宠的感戴。这正是当时江南士子的典型心态。

    2012年06期 v.27;No.124 67-7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8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论古代文体学研究的基础和对象

    曾枣庄;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学是研究中国古代各种文本的体、格、类的形成、特征、演变及其分类的学问。因此,全面占有资料是文体学研究的基础,中国古典文体学研究必须建立在全面占有经、史、子、集有关文体资料的基础上,不能仅凭文论专著(如《文心雕龙》)和诗文评著作研究文体。文体学的研究对象不只是体裁,而应包括体裁(不止是诗文体裁,还应包括经、子、史,特别是史书的体裁)、体格(风格)和体类(即《文选序》所说的按体裁、题材和时序分类)。

    2012年06期 v.27;No.124 75-8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6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历史研究

  • 《本草纲目》释地八说

    华林甫;

    《本草纲目》中的地名资料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然而目前有关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更存在着不少失误。通过对《本草纲目》的研读,可以得出八个方面的初步认识:从书中地名出现的频次看,地域重心偏于南方;书中提到的"顺州南河"、"余杭"、"爆山"等地名的方位可以考订;书中政区地名以古地名居多,所涉及的州、郡、县、府等政区地名需要厘定;书中很多地名系一词多义,需要认真辨析;有些地名中的错字需要考订;存在误引古书造成错谬的情形;地名中有些是合称、泛指、简称、别称、代称与雅称;对于地名之理解,因专业知识背景之不同,今人容易产生偏差。

    2012年06期 v.27;No.124 83-91+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K]
    [下载次数:4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近代史学研究公共领域的形成及其影响——以近代史学期刊为视角的考察

    程文标;

    报刊作为近代中国的一种新事物,对近代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报刊创办之初开始,史学研究便在这一新型媒介上初现端倪。五四运动前后,史学研究的公共领域已经具备一定的雏形,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大量史学类期刊的创办为标志,史学研究的公共领域得以正式确立,史学研究也由此表现出和传统史学不同的特点:史学研究由"私"向"公"转化,学术讨论与论争成为比较突出的现象;史学研究开始出现多元与集中并存的趋向,史学思潮不断涌现;分工合作成为史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出版与发表成为史学研究的重要目的;史学研究与社会的关系亦日益密切。

    2012年06期 v.27;No.124 92-97+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5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梅贻琦与清华之崛起

    刘超;李越;

    清华大学在南京政府初期短短几年间崛起为世界级学府,其高速近代化进程始于罗家伦而成于梅贻琦。梅贻琦洞悉中国社会发展战略需求、瞄准国际发展潮流,对接世界杰出大学的办学思路和水准,整合各种资源,完成了办学体制的重大创新,建成了多科型综合性大学,迅速实现了各界期待的"建设杰出大学"的夙愿。作为后起的新兴大学,清华不仅在国内遥遥领先,而且超过了一些欧美名校。这是中国学人创造力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资源。

    2012年06期 v.27;No.124 98-113+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16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学术史研究

  • 近代中国学术变迁大势略论——《中国学术之近代命运》序

    刘巍;

    "中国"从来主要不是地理的区划,而是以追求"王道"为内涵的政治、文化存在。面对西力东侵、西学东渐的压力,中国学术在近代历经裂变。首先,经学、史学之更替。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在学界的沉浮,康有为、章太炎之间的今古文之争及其在后世的演化,钱穆"就于史学立场"结束经学争议的努力,深刻地反映了中国近代经学的分解衰败及其主导地位被史学所取代、"经学史学化"的趋势。其次,子学之凌驾经学。胡适"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严重效应是,子书不但成为"哲学史"、"思想史"的优先素材,还产生了顾颉刚所谓"经竟变成了子的附庸"的趋势。再次,"汉宋之争"之折变。以关于戴震研究的公案为例,在梁启超、胡适那里,"汉学"主要是"科学"的类比物,或者是"学术独立"的精神渊源,钱穆则将"宋学"拓展为一种涵盖了经、史、文学在内的包罗万象的学术类型。最后,"国史"创制之新局。钱穆的《国史大纲》代表了着眼于国史长程,反对"文化自谴",弘扬民族精神的坚贞努力。中国文化时值转运之机,复兴之前途是可以期望的。

    2012年06期 v.27;No.124 114-122+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6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海外中国学家中的“摩登教授”——简评李欧梵的文学与文化学研究

    杨华;

    李欧梵是近30年来对国内产生重要影响的海外中国学家之一,他的文学与文化学研究可谓多姿多彩。他有着深沉的人文关怀,活跃在多个领域,著作丰富多样,堪称多栖学人。他的三部代表作《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铁屋中的呐喊——鲁迅研究》、《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都给文学界和文化学界带来新的研究热点。他的治学理念、研究方法,带有"狐狸型"学者的典型特点。他历经中西不同文化的冲击,在传统、现代、后现代的场域里游走,自安于文化"边缘人"的地位,拓展出一份拥有国际视野的洒脱大气。

    2012年06期 v.27;No.124 123-128+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8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哲学研究

  • 论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本体论意义——析马克思对黑格尔“经验”概念之本体论维度的继承与超越

    邹广文;王纵横;

    "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它既确证了人的主体在场性,又支撑起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构架。因此,"实践"已经超越传统的认识论范畴而饱含了丰富的本体论意义。以此为视角,需要考察黑格尔早期哲学中"经验"概念,说明其与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之间隐藏的源流关系;借用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经验"概念的解读框架与存在论视角,论证马克思在阐述主体的实践特征中对本体论维度的持有,这一方面成为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抽象的重要原则,另一方面也引导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走向成熟。

    2012年06期 v.27;No.124 129-134+158-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1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王夫之对《坤》卦的阐发

    张学智;

    王夫之对《坤》卦的阐发主要表现在:表彰坤主动经受磨难,增益其所不能,灵魂上净化自己,境界上提升自己,破除一切系缚粘滞的精神。明确了阴之慝乃阳放任、纵容的结果,且恶乃积累而成,渐至其大。故阳须加强监管之责,不给阴以坐大的机会。坤虽阴柔,亦有大美。其美在含弘光大,内敛致深,而又笃实平易。故体此精神而兴礼乐教化以充实、坚韧自己。王夫之这三点发挥,是他纠正明代文化弊病,为华夏未来文化树立刚健正大昂扬笃实的基调这一文化意识的体现。

    2012年06期 v.27;No.124 135-142+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8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期刊与评价

  • 学术评价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主导成因及平衡机制

    陈燕;崔金贵;

    我国社会在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各种学术评价机构在强大的工具理性主导下,假以不断进步的信息技术手段研制出的各种学术评价结果被异化和泛化使用,由此产生的消极影响也愈演愈烈。而回顾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不难发现,如果仅以国家政治价值理性主导学术评价工作所带来的危害往往比单纯工具理性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多。因此,在今后的学术评价中应以正确的价值理性为体、工具理性为用,多方参与共同建立主体间性的学术评价场域;政府管理部门应平衡使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结果;评价机构应细化分类,注重差异性和整体性;评价人文社科期刊不能仅靠"影响因子",应以文评刊。

    2012年06期 v.27;No.124 143-149+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1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普通编辑学导论

    周晓燕;杨焕章;

    编辑学是关于编辑活动的学问。编辑活动是策划、审理作品使之适合流传的再创造活动。编辑活动的对象是作品,编辑活动的目的是使作品适合流传,编辑活动的内容是策划和审理作品,编辑活动的性质是对作品的再创造。编辑活动的基本矛盾是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的矛盾。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是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的对立统一规律。对于编辑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的揭示和阐释,是编辑学的基本任务和基本内容。

    2012年06期 v.27;No.124 150-15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