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各地区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胡鞍钢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的基本任务,这意味着中国发展思路的重大调整,即从"先富论"为主转向"共同富裕论"为主的发展。全面小康社会可由四个重要指标指标来衡量:一是人均收入指标;二是恩格尔系数;三是人类发展指标;四是贫困人口比例,其核心就是要共同富裕,要提高人类发展水平,提高人力资本(也就是我们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就业技能)比提高人均收入更重要。根据这四个指标对全国及其31个省、市、自治区作详细分析,并把它们放在世界各国中来考察。中国目前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和极不平衡的。各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在正确判断省情、区情和发展阶段以后,确立本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长远发展目标,提出和确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制定重大的举措,选择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途径。

    2003年S1期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

    陆化普,王晓坤,沈未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和根本目标。然而,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影响因素以及实现政策、对策体系等尚缺少系统的分析与阐述。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阐述,以期对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起到参考与借鉴作用。

    2003年S1期 11-1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9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持久性

    吴贵生,王毅,唐晓媛

    文章从国家和省级区域两个层次考察了制造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1980年以来全国及其东、中、西部典型省份的三次产业和工业历年数据进行了结构分析和增长趋势分析。分析表明:制造业的发展过去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也是推动我国东部省份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且仍将是推动我国及其东部省份发展的主要力量;而中西部省份不发展,主要是制造业发展不够充分造成的,表现在工业和第二产业不发达上,中西部的发展更要重视制造业发展。最后,文章给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2003年S1期 18-2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政策的初步研究

    顾树华,王白羽

    由于矿物能源资源的有限性和全球环境压力的增加,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提高了对可再生能源重要性的认识,出台了不少新的政策和措施,其中,可再生能源配额制近几年来在美国、澳大利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英文全称是RenewablePortfolioStandard,简称RPS,它是一种由政府建立的对可再生能源供应量提出发展目标的强制性政策,通常要求供电企业在其电力总供应量中必须有规定比例(称为配额标准)的可再生能源电力,供电企业将通过市场寻求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和最灵活的方式来完成配额标准。政府的角色简化为制定目标、监督政策的执行和处罚违规行为等。RPS政策具有许多优势,有可能解决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面临的障碍。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策略和电力体制改革为我国引入该政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RPS政策可有多种设计方式,取决于国家的政策目标、电力工业结构、管理和实施能力、社会和政治背景等。文章首先明确了设计的总体原则,并对各种设计选择进行了充分讨论,据此提出我国RPS政策的初步设计框架,包括政策时间表、有效的可再生能源种类、发展目标和其他设计细节,为今后制定具体的RPS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2003年S1期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9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0 ]
  • 大学技术转移的衍生企业模式研究

    王小平,高亮华

    本文对大学技术转移的衍生企业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并籍此对中国大学科技产业的发展与转型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2003年S1期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3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战略

    徐井宏

    "大学科技园"作为"科技园"中的一个独立的形态,是由中国人正式确立的。本文主要讨论了大学科技园在中国设立的三个原因、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提出了大学科技园"三重两级孵化体系"的定位,并重点结合清华科技园的探索与实践,论述了大学科技园的"辐射战略"、"支撑平台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的内含和一些操作思路与方法。

    2003年S1期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云南省新型城市化战略研究

    吴群刚,胡鞍钢

    制定新型城市化策略,加速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依托。与东部和中部省份相比,云南的城市化发展明显滞后,已经越来越成为发展的主要桎梏。打破既无资金优势、又无特殊政策的困境,加快云南城市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探索新思路,寻求新模式。本文围绕建设指导思想、城市基础设施、产业要素聚集、户籍制度、土地使用和流转制度、投融资体制、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学习型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理念等十个方面提出了新型城市化的基本框架。

    2003年S1期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5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我国西部“绿洲经济”初探

    钱振为,王小琴

    我国西部广大地区被沙漠、戈壁、高山覆盖,人们在彼此分割的绿洲上生活和从事经济活动,这里的经济发展有其独特的规律,本文称这样的经济为"绿洲经济"。文章对"绿洲经济"的基本特征、产业结构和工业化道路、经济区空间布局、城市化以及交通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2003年S1期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是以价值观为本

    吴维库,富萍萍,刘军

    在一个企业中,总有一些非常重要的人,一些不太重要并且离开了也无足轻重的人。因此,当以人为本的观念广泛普及的时候,企业就面临一个到底以什么样的人为本的问题。人有各种思想和动机,企业应该利用的是那些持有与企业期望的动机和行为一致的人。所以文章提出:以人为本应该以信奉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能力又满足企业要求的人为本,即以价值观为本,企业的领导者以其鲜明的价值观凝聚认同价值观的人。所以对企业重新定义是:企业是价值观认同的人聚集并且实现各方价值的场所。

    2003年S1期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8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规范劳动力市场与灵活就业

    杨燕绥

    本文对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概念提出讨论,并建议基于市场条件重新认识就业;从而实现改革刚性就业和促进弹性就业;进而在不增加劳动成本的基础上扩大规范就业,使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都得到保障。

    2003年S1期 62-6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9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领导干部选拔制度模式研究

    任建明

    文章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创新的理论框架,主要从预防和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维度,对干部管理制度改革,特别是选拔任用环节的制度模式进行了一定的理论研究。现实中,干部选拔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伯乐相马;一是,规则赛马。伯乐相马模式存在几种较为严重的外部性,存在较大的腐败机会,也不具有现代性,这是其固有的弊端。而基于好的规则的规则赛马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伯乐相马模式的弊端,大大改进制度效率。因此,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在干部选拔制度改革方面,要逐步建立起规则赛马模式。

    2003年S1期 6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9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城市社区数字化管理中的问题及治理方略

    刘庆龙,郑兴祥

    中国城市社区在向数字化管理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如下问题:社区管理体制不健全、政策不配套;资金短缺、设施落后;人员的整体素质差;服务内容不丰富;宣传力度不够,管理人员和居民的数字化意识不强、参与率不高。应该采取的措施是:作好社区数字化管理的领导、协调和统一规划;加强法制建设;改革用人机制,提高人员素质;尝试市场化运作,拓宽资金来源,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理论研究和教育宣传的力度,形成数字化的管理理念和生活习惯。

    2003年S1期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6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

    韩廷春

    文章在对金融发展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机制的内生模型,并在严谨的数理分析基础上得出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均衡条件,探讨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联机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只要金融部门的效率在不断提高以及无形资本的水平在不断增长,则经济的持续增长就成为可能;经济的平衡增长率与金融部门的工作效率呈同方向变化,与无形资本创新部门的生产效率及社会对无形资本创新的投入力度呈同方向变化,与有形资本及无形资本的弹性呈同方向变化,与时间贴现率呈反方向变化。

    2003年S1期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6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9 ] |[阅读次数:0 ]
  •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持续发展模式探析

    程惠霞,杜奎峰

    研究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对于充分有效地利用其所积累的知识、人力、组织等资源,完善中国金融体系、促进中国金融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借鉴国际经验和考虑中国金融业现实情况与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不应采用单一模式,而应采取多元模式。

    2003年S1期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信用担保制度提高信贷市场绩效的理论与方案

    苏旺胜,施祖麟

    经济学家研究指出,信息不对称性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危害使得信贷市场呈现出不完全性。当信贷市场中的资金需求方是中小企业时,信贷市场的不完全性表现得更为突出。文章从理论上证明,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信用担保制度可以有效地缓解信息不对称性,并就信用担保制度更好地提高信贷市场的绩效而给出解决方案。

    2003年S1期 90-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0 ] |[阅读次数:0 ]
  • 关于中国NGO法律政策的若干问题

    王名,贾西津

    1990年代以来,NGO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过程中,NGO相关的法律政策环境无疑成为影响其进程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文章基于对我国NGO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及其历史过程和现状特点的理解,对围绕我国NGO法律政策环境的一系列问题,诸如NGO的法律地位、概念界定和分类体系、登记管理体制、税收政策、社会监督机制、政府财政支持、人事与社会保障制度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和系统的分析,试图从总体上搭建一个有利于培育、发展、规范NGO健康发展的法律制度框架,为下一步推动国家制定和完善有关NGO的法规政策提供参考。

    2003年S1期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46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9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