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论宋代辞赋

    曾枣庄

    文章就宋赋的地位、宋人的辞赋观、宋代辞赋诸体,宋代辞赋的艺术风格及其演变过程等加以论述。

    2003年05期 1-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8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 ]
  • 刘勰之书信观

    孙明君

    刘勰对于书信一体非常重视,他不仅对书信作出了细致的分类,而且概括了书信的总体特征和不同类型的特征,特意强调了书信体的文学特征,描述了历代书信体的流变,评论了书信史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从而在中国书信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书信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3年05期 9-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7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传媒:催化社会的历史宣示

    刘建明

    研究大众传播的效果发现,在当代社会,人的社会知觉大部分来自传媒,大众传播催生了人类的早熟,同时不断孕育新的经济形态和政治进步。每个人吸纳信息的内容不同决定社会意识的差异,直接导致社会一系列变革的发生。大众传媒这种深度功能一旦被人们自觉认识,传媒丰厚资源的开发将日益推出社会的全新图景。

    2003年05期 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熊澄宇

    文章第一次提出传播学十大经典的概念,并对此进行了专业解读。这10部英文原著包括李普曼的《公共舆论》、帕克的《移民报刊及其控制》、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霍金斯委员会报告《自由和负责任的传媒》、霍夫兰的《传播与说服》、拉斯韦尔的《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维纳的《人有人的用处》、施拉姆的《大众传播学》、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传播委员会的《多种声音,一个世界》。

    2003年05期 2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13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3 ] |[阅读次数:1 ]
  • 从新中国电影到中国新电影的历史转型

    尹鸿

    文章以1949年—2000年的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为线索,考察各个时期电影的时代面貌、文化特征和修辞系统,勾画了新中国电影从一元化的政治电影模式、多元化的艺术电影模式向大众化的产业电影模式的转换过程。文章认为,新中国电影的概念将被中国新电影所代替,成为新的社会目标和组成部分,不仅为这一目标提供文化想象,而且也提供新经济生长点。

    2003年05期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1 ]
  • 中国政治思想史文化体系

    曹德本

    中国政治思想史形成了以深层次文化底蕴为内含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构成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科学系统,阐发中国政治思想史文化体系,正是为了揭示其基础雄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政治思想史文化体系概括为: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施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

    2003年05期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0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孔子的人格美育思想

    庞世伟,魏荣桥

    孔子作为儒家美学的奠基人,终生以"克己复礼"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并提出了一套较完整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人格美育思想体系,即:美善统一,把"仁者爱人"作为人格美育的最高标准;质、文并重,把"文质彬彬"作为行为美育的基本要求;情礼兼融,把"诗乐相辅"作为情感美育的重要手段;学思结合,把"知行合一"作为人格美育的具体实践途径和方法。

    2003年05期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6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论国际私法中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以《民法通则》第145条第2款和《合同法》第126条为例

    李旺

    最密切联系原则在国际合同的法律适用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就该原则的适用前提、适用方法以及该原则下的准据法分割主义进行了论述,以明确该原则在合同法领域适用所存在的问题。

    2003年05期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3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侵犯商业秘密罪疑难问题研究

    周光权

    侵犯商业秘密罪是新刑法增设的罪名。如何理解该罪的构成要件,是近年来很有争议的问题。文章首先研究了该罪的犯罪对象。从刑法的角度看,特定的商业秘密只能部分地具有新颖性;新颖性需要权利人证明;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使经营信息丧失新颖性的机会增加。权利人必须采取具体、合理的措施,才能要求相对人保守商业秘密。其次,全面分析了侵犯商业秘密的四种实行行为。最后,作者讨论了损害结果对定罪的决定性影响。

    2003年05期 6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35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9 ] |[阅读次数:0 ]
  • 设计艺术学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李砚祖

    中国当代的设计艺术和设计艺术教育发展很快,但设计艺术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则相对迟缓,设计艺术学研究的对象亦不明晰,设计艺术学研究的学术框架尚未建立。文章以此为目标,从对造物系统、广义设计学体系的分析出发,对设计艺术学研究的对象及范围、设计艺术学研究的学术框架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在借鉴国内外相关学科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设计艺术学学科体系的初步设想和特点,并提出了设计艺术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2003年05期 69-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47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4 ] |[阅读次数:0 ]
  • 论诚信原则在人际交流中的制约功能

    封宗信

    美国哲学家格莱斯提出人际交流的"合作原则",默认了美学、社会学、道德等一系列准则。在全社会对"诚信"的呼唤越来越强烈时,文章试图从人类社会活动的客观要求出发,在道德和法律基础上探讨"诚信原则"对人际言语交流活动的制约功能。

    2003年05期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5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文化乌托邦的地球村——文化全球化反思

    朱效梅

    文化的全球化问题始终伴随着文化的民族性与全球化的矛盾,对人们的有关认识加以反思,说明了均质化的文化全球化是个文化乌托邦的地球村,是世界文化的灾难。沟通和对话,和而不同才应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事实证明,无论是被列为文化均质化例证的大众文化,还是文化民族性的坚固"堡垒"语言,都在全球化与民族化两方面此长彼进。

    2003年05期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6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现代化教育与新文学——早期清华校园文学繁荣的缘由和意义

    张玲霞

    早期清华的校园文学极为发达,出现了一大群享誉中国现代文坛的作家。文章就清华文学的繁荣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关系、清华校园文学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清华文学自身的特点进行研究,探讨现代化的校园文化对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2003年05期 86-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清华体育传统的思想根源初探

    王向田

    清华体育,源远流长。体育传统的形成与保持源于校方及体育教师的重视提倡和悉心指导,其思想根源在于清华教育者"健全人格"的教育思想和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

    2003年05期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6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影印《唐代四大类书》介绍

    马庆洲

    2003年05期 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