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SARS事件与中国危机管理体系建设

    薛澜,张强

    SARS在中国和世界的流行从一场公共卫生危机变成了具有多重意义的复合型危机,这场危机是对中国新一届政府的一次严峻挑战。如何有效解决SARS危机,也是对转型期中国危机管理体系的一个考验。文章首先从危机管理的角度分析了SARS危机在中国的演变过程和三个特点,然后提出了当代中国危机管理体系的一个基本框架,并结合抗击SARS危机对政府功能、媒体与公众沟通、社会网络以及法律框架等四个方面对这个体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2003年04期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8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0 ] |[阅读次数:5 ]
  • 再论如何正确认识SARS危机

    胡鞍钢

    文章通过分析SARS造成的对经济系统的外部性的特点和经济系统对这一冲击做出的反映,指出这场危机虽然来势汹汹,但是它仅仅是一次突发的暂时性危机,其快速上升和下降的冲击函数曲线表明了疫情有效控制时间的长短和经济损失程度是成正比的。作者进一步指出,在SARS疫情处于迅速爆发期间,当务之急是有效的隔离、控制和限制危机。

    2003年04期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非典突发事件冲击下的法治

    王晨光

    非典突发事件从新的角度对我国法治建设提出了挑战。它不仅考验现行法律体系和政府体制,而且考验政府的法治观念。事实证明,只有法治才能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紧急状态来临时,在正常状态下被遮蔽的法律制度中的缺陷可以被暴露和发现,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法律制度,并实现法治的跳跃性发展。但同时我们也要充分注意到紧急状态下立法的局限,把握适用紧急处置权的原则,及时对因紧急状态立法而出现的法律规范间的矛盾进行协调,健全相应的机制和制度,进一步完善法治。非典突发事件也集中揭示了我国宪政存在的问题。能否成功地应对突发事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自觉地见微知著,从宪政角度认识问题,取决于能否制定和强化各种保证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法律机制和程序,从而推动我国宪政的发展。

    2003年04期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9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5 ] |[阅读次数:1 ]
  • 国家公共安全和公民知情权——“非典”事件引起的法律思考

    杨燕绥

    在全球化和信息多元化时代,国家危机概念在内涵与外延均有变化;人们正在认识"国家公共安全"、"公共信息"、"信息共享"等新事物和新概念。文章核心思想,即最佳公共选择是从战胜"非典"做起,保障公民知情权,构建我国的信用体系和国家危机管理机制。

    2003年04期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非典危机中的民众脆弱性分析

    彭宗超,钟开斌

    非典型肺炎危机已经构成对我国政府和民众危机应对能力的重大挑战。令人担忧的是,民众在非典危机中的应对意识和应对能力均存在严重缺陷。文章首先阐释了民众脆弱性对于危机管理的影响,并分析民众脆弱性的几个表现;结合此次危机,剖析我国民众在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有关克服民众脆弱性问题的几点政策建议。

    2003年04期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29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8 ] |[阅读次数:1 ]
  • “非典”危机反应与危机心理干预

    樊富珉

    面对突如其来的SARS流行,社会上普遍出现恐慌、焦虑、担忧等心理反应。如何帮助人们调整心态,应对危机,在危机中获得成长,已经成为心理学家当前最关心的课题。文章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SARS危机下人们出现的身心反应以及危机可能引发的后果,提出了危机干预的方法、过程,初步构建了危机干预的模式。对于如何应对SARS引起的过度的危机反应,文章中也提出了自我心理调适的途径和方法。

    2003年04期 3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55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0 ] |[阅读次数:0 ]
  • 健康、心态与境界——兼谈SARS引起的恐慌

    卢风

    人的生存是生物性、精神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所以,人的健康也包含相应的三个方面。生理健康与精神健康是有着内在联系的。人有了健康的心态和超越的境界就可以较好地保持生理的健康。在SARS袭来的时候,我们不能陷于无知的恐慌,保持健康的心态,既有利于保持免疫力,又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

    2003年04期 38-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健康与疾病:不仅仅是医学问题——从多学科视野看防治SARS

    吴彤

    文章从SARS防治的不同视野入手,探讨了医学、公共卫生政策、经济学、人文和复杂性科学各个视野在疾病防治和健康方面的观点和重要作用。提出利用复杂性科学的视野进行综合各种视野的观点,并且认为复杂性科学提供了疾病防治的更广阔、更科学的认识。

    2003年04期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论我国逻辑学的发展和学科建设

    蔡曙山

    在新的世纪里,中国逻辑学能不能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复兴?作者认为21世纪中国逻辑学的复兴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从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两方面去努力。文章分析了西方逻辑学和中国逻辑学的发展阶段,并指出我们与西方的差距。我们仍然需要不断学习和吸收现当代西方逻辑学的优秀研究成果,以缩小这种差距。中国逻辑学的教材建设要与学科建设同步进行,学科建设要与科学研究同步进行。要争取经过若干年的努力,使我国逻辑学的发展在某些领域能够赶上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2003年04期 48-53+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6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美的规律”论对现代艺术的启示

    陈池瑜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的观点,人类将对自然改造的实践中所生成的形式感觉上升到美的规律并运用到造物之中,因而人类制造的产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还具有审美价值。"美的规律"论对现代设计艺术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纯艺术家和设计艺术家在现代社会进行了新的联合,现代设计艺术是发展人的形式感觉和审美能力的最大众化最普遍也是最有力的方式与途径。

    2003年04期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7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现代技术范式”的生态学转向

    张成岗

    技术发展经历了从原始技术范式到现代技术范式的转换,现代技术由于对生态价值的漠视而给文明世界带来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在日益彰显的生态、环境问题面前,现代技术发展中出现了生态学转向,文章论证了现代技术范式,剖析了其反生态性,对生态技术进行了回顾和展望。

    2003年04期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7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债法总则与中国民法典的制定——兼论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定位

    崔建远

    债不一定都具有财产性,侵权行为引起侵权责任,侵权责任关系就是债。侵权行为法独立成编不影响其债法性。制定中国民法典,有必要和可能设立债法总则。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请求权宜作为人格权请求权。

    2003年04期 6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5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4 ] |[阅读次数:0 ]
  • 违约金散考

    韩世远

    违约金在中外的合同实务中均有广泛的运用,文章考察了中国古代的契约文书及相关的法律制度,考察了罗马法关于违约金契约的规则,对人类社会早期的合同实践中的违约金条款作了初步的描述。文章通过考察法国法、德国法、日本法以及新近的立法动向(荷兰法、俄罗斯法、国际商事合同通则以及欧洲合同法原则),揭示它们在违约金问题上的相通之处和区别点,并对此作出若干阐释,初步提炼出一些基本的认识,以此为基础来加深对于我国法相关规则的理解。

    2003年04期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3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3 ] |[阅读次数:0 ]
  • 贺麟与中西文化的会通

    杨君游

    文章论述了贺麟先生在中西文化会通方面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对贺麟的治学方法及其理论特色作了探讨。

    2003年04期 85-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6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知识经济的加速器——清华科技园的理念和发展战略

    徐井宏,梅萌

    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将成为知识经济的发动机。科技园区既是知识经济产生的先兆,又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产物。大学科技园的成功建设必将有力地加速我国知识经济的启动和运转。文章详细介绍了清华科技园的孵化和催化体系,阐明了清华科技园的国际化战略,论述了清华留学人员创业园着眼学科建设的特色和产学结合的创新链,提出了清华科技园的发展目标,体现了清华科技园建设的新理念。

    2003年04期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7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