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王国维、陈寅恪的学术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史学

    张岂之

    本文分析阐述王国维、陈寅恪建立中国近代史学的功绩,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为何被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吸收和发展;从而说明王国维、陈寅恪的史学研究成为中国现代从传统史学向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桥梁。

    199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8k]
    [下载次数:9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浅谈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教学

    孙敦恒

    本文论述了清华创办国学研究院的本意,即培养国学专门人才,正确对待中西文化的交流、融会与创新。指出对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等人的“中国文化本位论”,应作具体分析。介绍了国学院融合中西古今的优秀教学法,注重个人自修;因才施教;注重治学方法的指导与培养;治学和做人并重,鼓励学生立大志、树新风,“造成一种适应新潮的国学”的教学传统。

    199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董仲舒与先秦百家争鸣的终结

    钱逊

    本文从社会历史背景和学术思想发展的准备两个方面,分析了董仲舒思想主张的提出及得以推行的条件和必然性,得出结论:董仲舒思想主张的提出和得到推行,标志着先秦百家争鸣的终结;思想史的分期与历史的分期并不总是一致的。

    199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1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魏源易学初探

    廖名春

    本文对魏源的易著、易论以及《周易》经传对魏源思想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认为魏源的《易象微》一书虽已佚,但可考知其主旨是批评东汉古文易蔽于象数,肯定西汉今交易的通经致用,其写作时间当在道光十年以后,其《庸易通义》一文当作于道光元年左右。魏源对《周易》的作者、性质、哲理、易学的源流诸问题都有许多深刻的论述,其中以论《易》与《老》、兵家、黄老之学的关系最为精辟。他的改革思想、实学思想、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是《周易》的交易观、实用操作性和阴阳说。研究魏源思想,应该重视魏源的易学。

    199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集体主义道德教育的思考

    吴倬

    发展市场经济对人们道德思想和行为有双重影响:一方面使人们的主体意识、利益意识得到了增强,促进了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另一方面,也为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滋长提供了土壤。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加强集体主义的道德教育,以抑制负面效应,促进积极因素。本文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集体主义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必然性,回答了当前进行集体主义道德教育实践中的两个重要现实问题。

    199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人的需要

    赵恕

    本文提出,人的任何需要都表现为一种社会需要,生产与需要的矛盾也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文章批评了脱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抽象地研究生产与需要的矛盾,并将之看作历史发展的最后动力的动力的观点,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的基本思想。

    199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7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试论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

    樊富珉,彭庆红

    本文对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工作作了概念上的界定,分析了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与思想教育工作发展的现状及特点,揭示了心理、思想与行为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两者间的联系和区别,并提出了两者协调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99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1k]
    [下载次数:8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试论无形资产评估的几个理论和方法问题

    吴贵生

    本文从资产评估的目的和功能出发阐明了资产评估的含义,简介了资产评估的市场法、成本法和收益法三种基本方法。重点论证了无形资产评估中几个有待明确和解决的理论和方法问题:无形资产成本只能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作为估价的基础;无形资产成本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要特别注意隐性成本的识别和计量;在采用收益法时,要注重解决资产使用可能获得的收益沽计和折现率的确定这两个关键问题;在部分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时,评估所涉及的收益分配受供求关系和社会价值取向的重要影响,评估参数要在调查历史和现实情况的基础上选取。

    199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居民收入差距的数量界限

    李子奈,刘延波

    本文采用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需求函数模型计算居民基本生活线,以此作为贫困线,对处于贫困线以下人口比重的变化给绝对贫困化和相对贫困化以可定量测度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提出居民收入差距调节的数量界限,并对1990年和1991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进行计算和分析。

    199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儒家文化传统与东亚经济崛起

    张德

    文化力是经济竞争的重要因素,儒家文化是东亚经济崛起的精神支柱。“义利两全”、“致富经国”、“以和为贵”、重视群体、勤劳敬业这些儒家优良传统,成为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的精神动力,也在推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应该警惕西方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的侵袭,自觉地维护、继承和发展儒家文化的优良传统,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99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5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论曹丕诗──兼论对“建安风骨”的再认识

    丁夏

    南北朝以后,对曹丕、曹植兄弟诗歌的评价基本是抑兄而扬弟,甚而谓曹丕“去植千里”。本文在考察、分析曹丕存世诗作的基础上,认为曹丕诗歌创作不仅成熟较早、风格刚柔兼备,更在“三曹”中形成了以清隽秀逸为主导的创作个性,独树一帜,体现了建安诗歌与汉末诗歌的内在联系。后人贬抑曹丕诗歌根本原因在于对“建安风骨”的误解。“建安风骨”是当时开放活泼、张扬个性的时代精神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雄健刚劲之作是其中的一种风格,曹丕诗歌则反映了“建安风骨”的另一个侧面。

    199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下载次数:2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论石涛绘画美学体系的特征

    闫秀芝

    文中重点分析了石涛绘画美学理论体系的两个特征。说明石涛提出的“一画”、“受”、“识”、“蒙养”、“生活”范畴对绘画审美意象、审美心理、审美教育、审美发生学方面的理论贡献。指出石涛吸取道家、儒家、佛学中的思想和方法建构绘画美学体系的做法对现代绘画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具有参照意义。

    199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k]
    [下载次数:7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汉语人名音、意、字说略──兼谈人名美三要素

    侯一麟

    在拼音文字中,人名起得好坏主要看音响效果和寓意,而中国人的名字由于汉语和方块汉字的特殊性以及汉字文化的关系,起好更难,意境也更深.本文提出评估汉语人名的三个标准,即,一、声响效果,要响亮、好听、容易上口;二、书写效果,要易写、易认、易写好;三、要有一定的寓意,寓意要雅而不俗,含而不露,推陈出新。满足这三个标准的即为人名中之上乘之作。

    199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7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应战与创新:面对市场经济的城市规划

    邓卫

    本文概述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城市规划的特点,分析了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对城市规划的冲击与挑战,并着重探讨了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应予创新的六个主要方面,提出了现代城市规划必须体现综合学科的优势,运用现代科学思想与技术成果去丰富和完善自己。

    199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昆明湖中的瓮山泊“西堤”遗址

    岳升阳

    1991年初,在颐和园昆明湖底出土了古代瓮山泊旁的“西堤”遗址,及大面积的辽金文化遗存分布区。对于遗址的考古调查,揭示了该处“西堤”的形制、规模、走向和某些建筑特征。可以大致勾划出瓮山泊的范围、探寻它的成因,并可看出清代修建昆明湖时对该堤进行改造和利用的方法。

    199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