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地景的兴代:东汉末年疫病下都城文学的发展与文集编纂The Rise and Replacement of the Sacred Landscape: The Development of Metropolitan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Compilation Under the Plague Outbreak During the Late Period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吴沂澐;
摘要(Abstract):
建安时期邺城并非实际的都城,却被刻意塑造并赋予"神圣地景"的意义,反映汉末的新权力重心。曹氏父子有意识地将各地降士、文人集中到邺城,重新编纳分裂的地方权力。同时,仿建帝王别苑,设置一"骋才"场所,通过邺下文人的集体书写,将都城的权力、象征意义与新土地连结,使邺城成为"代位的都城"。然而,建安二十二年的疫病,使邺下文人一时俱亡,邺城的"都城文学"面临中辍危机。为了突破生命转瞬即逝的限制,并实现都城意义的不朽,编纂文集遂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以建安二十二年的疫病为连接点,可以窥见灾疫对都城文学的发展与文集编纂的影响,以及"神圣地景"的兴代问题。
关键词(KeyWords): 神圣地景;疫病;都城文学;文集编纂;邺城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都城文化与古代文学及相关文献研究”(18ZDA237);; 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基金项目“‘集’的写抄本形态:南北朝文学文本生成与传播研究”(310422123)
作者(Authors): 吴沂澐;
DOI: 10.13613/j.cnki.qhdz.00310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69页。
- (2)陈寿:《三国志》,第666页。
- (3)陈寿:《三国志》,第362页。
- (4)据《三国志》卷一《武帝本纪》载建安九年曹操围攻邺城,“毁土山、地道,作围堑,决漳水灌城;城中饿死者过半”。见陈寿:《三国志》,第25页。
- (5)陈寿:《三国志》,第537页。
- (6)陈寿:《三国志》,第539页。
- (7)陈寿:《三国志》,第343页。
- (8)陈寿:《三国志》,第534页。
- (9)陈寿:《三国志》,第434页。
- (1)陈寿:《三国志》,第42页。
- (2)郭茂倩:《乐府诗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906页。
- (3)黄永年指出:“案在此冷兵器的时代,战术上不会有多大变化,因此很可疑从上面所说的弩台等来推测三台的守御作用,当然此三台之高大雄伟绝非彼弩台之可比拟。此外,三台之多窖藏。包括窖藏粟、盐、冰、石炭及财宝。三台之间又可互相交通,也都更有利于长期的固守。”见氏著:《邺城与三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2期。
- (4)郦道元注:《水经注疏》卷一九,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597页。
- (5)陈寿:《三国志》,第557页。
- (6)曹丕著,夏传才、唐绍忠校注:《曹丕集校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60页。
- (7)郑毓瑜:《六朝情境美学综论》,台北:学生书局,1994年,第178页。
- (8)曹植著,朱绪曾考异,丁晏铨评,杨焄点校:《曹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6页。
- (1)时孔融已逝,仅存六子。
- (2)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273页。
- (3)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83页。
- (4)阮元勘定:《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清嘉庆二十年南昌府学刊本,第602页。
- (5)阮元勘定:《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清嘉庆二十年南昌府学刊本,第12页。
- (6)余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198页。
- (7)郑毓瑜指出:“建安文学创作活动中,曹氏父子不但不是高高在上的旁观者,反而亲自参与,而保持一种平等关系。”见氏著:《六朝情境美学综论》,第178页。
- (8)余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第199页。
- (9)余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第184页。
- (1)萧统编,李善注:《文选》,第21-22页。
- (2)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卷六四《王褒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829页。
- (3)陈寿:《三国志》,第600页。
- (4)余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第126页。
- (5)高亨注:《诗经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517-518页。
- (6)余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第57页。
- (7)余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第57页。
- (1)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四二,第593页。
- (2)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四二,第593页。
- (3)《文选》卷二〇曹植《公诗》下五臣注云:“公者,臣下在公家侍也。”见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二〇,第283页。
- (4)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第66-67页。
- (5)《三国志·魏书》卷二一《王粲传》载:“始文帝为五官将,及平原侯植皆好文学。粲与北海徐干字伟长、广陵陈琳字孔璋、陈留阮瑀字符瑜、汝南应玚字德琏、东平刘桢字公干并见友善。”显示邺下文学活动的展开,主要围绕于曹丕、曹植及建安七子共聚邺城之时,故以建安十六年曹丕为五官中郎将、曹植为平原侯为始。
- (1)陈寿:《三国志》,第31页。
- (2)陈寿:《三国志》,第878页。
- (3)陈寿:《三国志》,第1118页。
- (4)陈寿:《三国志》,第88页。
- (5)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1152页。
- (6)陈寿:《三国志》,第602页。
- (7)陈寿:《三国志》,第468页。
- (8)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968页。
- (9)陈寿:《三国志》,第607页。
- (1)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四二,第591-592页。
- (2)阮元勘定:《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第609页。
- (3)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30页。
- (1)张溥著,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67页。
- (2)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五二,第720页。